1.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学院党政办主任
哈工大威海校区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文化西路以北福山路东。,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办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即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哈工大(威海)协议。
2014年,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威海校区逐步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特色。
威海校区全日制学生毕业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学位证。[2]
2. 哈尔滨船舶学院历任校长
1.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211工程大学,不是985工程大学。
2. 黑龙江211大学名单如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3. 黑龙江985大学名单如下:哈尔滨工业大学
拓展资料:
1.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2.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3.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校长、正大军区级单位,1970年哈军工被肢解,以海军系、原子系、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1978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4. 学校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信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等合并)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以“三海一核”为办学特色,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唯一获奖院校。
5.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56所研究生院”、“1959年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64所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牵头高校,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之一,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学校由国防科工委、海军、教育部、四方重点共建。
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历任校长
首先,竞争压力太大,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名哈尔滨船舶学院,是一所985名校,而且很出名,所以这个学校学霸很多,压力很大,其次北方天气好冷,南方很多学生谈冷色变,这所学校是全国56所研究生院之一,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培养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所以除啦天气和压力太大外没有其他原因
4.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于195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66年改成哈尔滨工程学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主要院系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等19个院部。
5.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工程学院
专业很好,全国NB,研究生很多是第一的,蛟龙号就是工程搞的。
但现在就业一般,船厂业绩不好,工作待遇不高,我工程毕业研究生学子6.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导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
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
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志俭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
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
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
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孙中宁
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
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
【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
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
【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
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
7. 哈尔滨工程大学领导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东北地区很好的211高校,学校位于哈尔滨市。
“东北五校”指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及哈尔滨工程大学,而这里面前四所为985高校,最后一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为211高校。
同时排名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特别是哈工程的排名在东北地区一直稳定处在第五的位置,哈工程虽然不是985高校,但是因为好专业很多,理工科门类中甚至包括了核科学类的专业,回溯哈工程发展历史它是从一所军校转变而来的,由此可见其实力的强大了,甚至在行业之内素有“国防七子”之称。
因此所哈工程的专业很吃香,虽然如今没有了铁饭碗之称,但是哈工程的专业在社会上非常好找工作,而且待遇也十分的不错,在东北高校中性价比很高。
8.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没有,哈工程青岛校区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现在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更没有专科。哈尔滨工程大学是211大学,原来就是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改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其海洋工程,船舶工程等专业实力很强。
9. 哈工大海洋工程学院院长
鲁东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
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山东有3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学院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新能源学院、土木工程系、语言文学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国际学院。
1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在1994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即哈尔滨軍事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科学科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国际领先学科。学校的特色为"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建设、海洋开发与核能应用。船舶工程是学校龙头学科,水声工程是学校的工牌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内顶尖大学,该学科处于国际前列。毕业生受到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在国内高等学校处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