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港口: 威海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4-05-28 15:06 点击:0 编辑:港口水手
  • 港口图片 港口信息
    港口代码 CNWEI
    港口名(中文) 威海
    港口名(英文) WEIHAI
    所在国家(中文) 中国
    所在国家(英文) CHINA
    航线 中国港口
  • 介绍:

    威海港,位于东北亚中日韩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地处中国山东半岛东端,纬度毗邻江苏,所以也被叫做准南方港口,东邻日、韩、朝鲜,是山东半岛通往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便捷的出海口;北望东北老工业基地,南边毗邻江苏省,是中国韩国日本北京上海的中心地带,威海港位于太平洋黄海海域外海的威海市东部,这里也是甲午海战也就是被国际上称为黄海海战的发生地,虽然威海全域位于太平洋黄海海域,但却扼守着海路进入渤海的要冲,是进出渤海和东北各港口的必经之地。港口分为两个区(老港区、新港区),老港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7′23″,北纬37°30′21″。北起东山咀,南至金钱顶灯塔,连一线向西至码头岸壁,前临刘公岛作为天然屏障。新港区位于威海湾东南沿海龙王岩附近,距老港区8海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2°12′06″,北纬37°27′06″。东南有东炮台咀和龙王岩遮挡,南和西向有陆地掩护,北有刘公岛为屏障。1990年,威海港在全国率先开通了至韩国的班轮航线,并发展成为全国对韩运输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

    港口设施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成刘公岛铁码头。该码头用厚铁板钉成方柱,中灌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码头长205米,宽6.9米。英国租借威海卫后,于1915年重修。1935年因码头锈蚀,无法使用,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中国海军、地方绅士和英国海军成立刘公岛铁码头工程委员会,招标修复。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将码头全部拆除换成新钢材,1971年建成突堤“T”字形引桥结构,涨潮时可停靠万吨级船舶。  
    1918年威海卫商界德昌、仁盛利、益胜、德新等8家商号,为抵制外国垄断码头,合资兴建新码头,定名德胜码头,又称1号码头或坞口码头。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栈桥式木质板面,水面柱高4.8米,长153米,宽6米,可停靠30吨以下驳船和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将1号码头木质板面拆除,换成水泥制件。1959年扩建堆物岸壁20米。1966年改建成重力式钢筋混凝土管柱码头,长184.65米,宽18米,可停靠500吨级船舶2艘,1000吨级船舶1艘。扩建货物仓库面积512平方米,货物堆积场地7.7万平方米。1978年由山东省交通厅工程大队施工,建成圆柱栈桥式码头1座,长235米,宽21米,可同时靠泊5000吨级船舶2艘;扩建货物仓库面积499平方米;建油库1座。1980年扩建水泥面货物堆集场地面积7611平方米。  
    威海港另有舢板驳岸1处,始建于1961年,长100米,可停靠50吨级渔船数艘。  
    到1985年底,威海港全部码头岸线长418.5米,靠船泊位5个。其中500吨级泊位2个,1000吨级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2个。候船室1处,货物仓库面积1012平方米,货物堆积场面积8.8万平方米。 
    1990年9月15日17时中外合资的威东航运有限公司“金桥号”5000吨客货滚装船由南朝鲜仁川港起航,16日上午8时抵达威海港。威海--仁川海上客货运输线正式开通。11月30日威海港万吨级码头投产。

    装卸设备

    新中国成立初期,港口货物装卸全靠肩扛人抬。1960年始设固定式吊车3台,少先吊1台,皮带输送机12台,工班效率9.5吨,其后逐年有所增加。1975年全港装卸机械发展到38台(架),其中固定式吊车1台,轨道式起重机3台,汽车吊2台,少先吊5台,皮带输送机14台,内燃机铲车6台,内燃机拖车7台。装卸机械化程度达69%,工班效率21.5吨。1985年增加大型机械,总数调整为31台(架),其中轮胎式起重机8台,门座起重机2台,叉车8架,装载机6架,皮带输送机7台。机械化程度达75.7%,工时产量8.5吨。  

    自然条件

    威海港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温度适中。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冬季不冷,夏季不暑。年平均气温为12°C,是冬季不结冰,四季通航的天然良港。由于季风气候,冬夏经常受到不同性质的气团控制,产生明显的季风。最大风速在春季,最小风速在夏季。但秋冬季风风速接近春季,比内陆明显偏大。累年平均风速为4.4米/秒,强风向为南南西,最大风速为30米/秒。常风向为西北和西北偏北,频率约为11%。
    威海港主要波向为东北,频率为25.86%,西北为13.28%,西南偏西向为11.30%。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最高潮位+2.90米,最底潮位-0.76米,平均高潮位+1.80米,平均低潮位+0.50米,港区平均海面+1.30米,平均潮差+1.35米,平均高潮间隙10时42分,平均低潮间隙04时41分,大潮升+2.1米,小潮升+1.9米。涨潮流为北偏西,流速约在高潮前4小时最强,平均流速为0.75—1.25节,落潮流为南偏东,流速在高潮后2小时最强,平均流速约1.0节,最大流速可大于1.7节。最多年雾日为42天,主要集中在2—7月,月平均雾日为2—3.8天,以7月为最多,10月不出现雾日,9、11、1月也常出现雾日。  

    新港区建设

    威海港地处山东半岛北部东端的威海湾内。威海市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以荣乌高速、威青高速及309国道为主干的公路运输网络、新建的桃威铁路使威海港的发展方向是:为威海市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临海工业、旅游业服务;为发展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客货滚装运输服务;为发展山东省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商贸、客运往来服务,是山东省沿海的重要港口。位于市中心的老港区已经整体搬迁至新港区,新港区以大宗散杂货、集装箱和客滚运输为三大主业。  
    威海湾南岸白杨家湾到羊龙湾约7公里岸线水深条件良好,是威海市今后发展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威海港集团投资兴建的新港区三、四期工程和国际客运中心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包括2个5万吨级、2个7万吨级、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以及4个2万吨级-3万吨客滚泊位,已经全部投产,并通过对外开放验收。  

    助航信息

    航道:  
    老港区航道长2800米,宽80米,水深9.5米,乘潮水深11米,进出航向为270°/090°;  
    新港区航道长4800米,宽550米,水深9.3米,乘潮水深10.50米,进出航向为228°/048°。  
    锚地:过驳锚地,水深19米,面积162.65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泊2万吨级船舶2艘。  
    (新港区10万吨级航道正在疏浚作业,预计2016年上半年可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