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机舱辅机 > 2016年航运市场规模(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18)
2016年航运市场规模(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18)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1-21 01:25    点击:165   编辑:admin

1.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18

自然因素:(1)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相对较小;(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3)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通航里程长;(4)长江流域无结冰期,宜宾以下河段全年可通航。

人为因素:(1)长江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市场需求量大;(2)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对长江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航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3)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状况;(4)有多条铁路、京杭运河与长江干流直交,长江航运运量大,运输费用低。

2. 中国航运发展趋势

2022年内河运输会迊来春天。

受疫情和长江环境保护的影响,近几年内河航运都比较低迷,部分船主由于种种原因先后退航运市场,市场货量少和高油价更加推深了运输市场的不景气,但是近期数据显示造船厂接单量明显增加,大宗货物供应量也节节上升,估计上述数据传导之下,半年内船舶货物量会明显增加,运价也会受l供销比会出现明显上升,内河转港吞吐量的增加,也会给内河运输市场带来好转。

3.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21

2021年位居全球运力排行榜首位的依然是马士基,总运力达到413.69万TEU,占全球运力市场份额的17.1%。与一个月前相比,运力增长了27,706TEU。排名第二的地中海航运,运力则与上月持平。两者的运力差距仍为28万TEU。

4.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 pdf

pdfa是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大地保险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队伍。在公司管理队伍中,有一批专业的精算队伍,致力于公司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控;在业务管理、保险投资、信息平台、发展战略研究、行政后援支持等岗位上,一大批业务精英在辛勤工作;总公司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的管理人员占总人数1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45%以上。

5.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18年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有“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日益变化,行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在“互联网+”影响下,船舶业呈十大发展趋势。

船舶生态体系加速重构

能给船舶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已经到来,并趋向成熟,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颠覆,正重新构建、擘画人类生产方式变革和生活方式调整发展新蓝图。航运、造船、配套及相关技术、生产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催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协同化创新体系、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断重塑新时期船舶业竞争新优势,对传统行业生态体系新格局进行颠覆,加之通过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和用户黏性,逐步建立包含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竞争对手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单位等相关经济协助发展船舶业联合体,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未来船舶业的一张“生死牌”。

管理模式网络量子化

信息化时代,传统行业从单一部件、单机设备、单一环节、单一场景的局部小系统不断向整体大系统、全局巨系统演进,从部门级到企业级、产业链级乃至产业生态级不断演进,并形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突破地域、组织、机制界限,通过对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应用,实现人、财、物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整合,有计划按比例地提供强有力的革命性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运行调节,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在目前经济低迷和船舶企业纷纷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之际,精益管理综合作用凸显,成为推动船舶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将科层制管理模式转为网络式管理模式,构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改造企业客户间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潜在智慧,“互联网+”式网络量子化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

大数据成战略核心力量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对数据的挖掘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云计算则是开启大数据应用新领域的“金钥匙”。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涵盖航运、造船、船舶配套以及相关服务等产业链,并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复杂性高,充满变化,使得船舶业当之无愧成为最复杂的大数据行业。船舶业却是个数据应用贫乏的行业,未来的船舶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及如何使用数据。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将成为船舶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船舶企业的战略核心力量。

万物互联平台模糊产业边界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生态的改变,制造业更是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家战略上的纷纷布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中国的“两化融合”,国际巨头更是加快构建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生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通过丰富开发工具、开发应用接口、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开发社区,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星状网络数据处理平台,以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局面。

智慧航运突破传统航运思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船舶技术的创新将引发航运管理变革和服务进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整合船舶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各个环节,在运营公司、设计建造商及设备商等之间建立起更全面的生产关系。将智能系统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高航运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运营过程中清晰规划运输船舶航程和航站,推进航运思维、理念及商业模式的“智慧”化。

智能船舶成必争之地

过去船舶更多侧重于船舶基本功能的实现,未来的船舶将在互联网技术下,会更加关注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化甚至整体船舶运营的智能化,智能船舶将会应运而生。智能船舶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环境、能源、材料、空间、电子、机械、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建立实体和虚拟设施,实现操纵系统、航行系统、设备技术、节能技术甚至生产系统等的智能化,逐步形成能自感知、自评估、自预测、自组织、自重构于一体的船舶,实现信息与实体智能耦合全过程。DNV GL集团2014年曾发布一份名为《未来航运业》的报告,提出智能船舶这一新概念。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船舶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智能船舶将决定各国船舶工业在船舶市场的地位,成为各大造船国家现今进行的必争之地也就理所当然了。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促使船舶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互,牵引着传统工业发生革命性的演变。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科创模式及资源要素全球化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中国船舶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这道“坎”。基于此,船舶企业纷纷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船舶实验室,搭建“官、产、学、研、用、检”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打破传统的内部研发模式,跨越组织边界,开始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外部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创新。

技术产业化成发展新方向

伴随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业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满足未来客户大批量个性化需求,企业设计纷纷转型改制,基于互联网进行全球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发展和设计模式转变,从封闭型的单纯向企业提供设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工程技术公司更是通过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程EPC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运营模式,围绕集约航运、绿色航运、安全航运、智能航运主题,进行新船型开发、船舶性能优化、航运安全、航运效率、节能减排、航运信息化等学术前沿和关键问题研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输出设计技术,转让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抢占市场订单赢得市场份额,提升船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重建行业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形势下,针对巨大的船舶业全产业化规模和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服务推出明显不足,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创新面向船舶业构建一种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产融结合经营模式,金融直接投资产业,股权收益补偿,形成合理的收益分享、风险共担机制,愈来愈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关注和追捧。随着市场发展趋势,船舶业也在实施产业科技和金融融合战略,联合系统内投资企业就某一产业进行研究,评估并实施解决方案利用上海船研所技术优势,借助上市公司资金投入,将重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重构生产体系中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的运行模式,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

6.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

海运运输报告就是海运运输鉴定报告,海运运输鉴定报告包括以下2个方面--

1. 普货及化工产品鉴定业务:根据客户需要,适用于空运、海运、铁路、公路和邮政服务。该货物为一般化工产品(鉴定证书样本见附件2),有望为空运、海运等相关部门进出口业务的高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危险品鉴定业务:根据联合国《危险品运输建议书》(橙皮书)、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安全运输技术指南》空运货物”(ICAO TI 指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危险货物条例(IATA DGR)、国际海事组织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条例(IMDG 规则)、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协调制度( GHS)和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危险货物清单等相关国际法规对所运输货物进行危险分类试验,并出具适用于空运、海运、铁路的中英文《货物运输条件评价》 、公路、邮政和特快专递。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危险货物分为以下九类:第一类:爆炸物,第二类: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容易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7类:放射性物质,第8类:腐蚀性物质,第9类:杂类危险品

7. 中国航运发展报告2019

2019年黄河生态保护定为国家重要战略,在黄河所经省区范围内,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依靠资源优势、国家支持等原有理念,实现全面深刻转型,已经不够了,应一步一步抓好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按交通运输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2020年前将实现黄河区段通航,能够行驶300吨级船舶;远期目标为:2030年,实现黄河通航达海,通行300至500吨级船舶、船队,形成现代化水上运输新通道,随着黄河生态保护战略的提升2030年实现黄河通航达海的愿望极大可能提前完成。

黄河将成为我国北方水运的黄金通道。

沿黄九省区确定了“近期区段通航、中期区域通航、远期全线通航”的黄河航运发展目标,提出了“统一航运规划、统一港口开放、统一码头标准、统一船型标准、统一航标模式”的整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