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中国海洋观念(古代中国对海洋的认识)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6-15 13:17   点击:21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古代中国对海洋的认识

首要就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并没意识到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对于的建设以及使用问题,不进行发展规划,其次是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安于现状,不求海外拓展,最后是历史上长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一直以塞防为重。

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尽管不缺乏海岸线和良港,但地理构造基本是一个东临广阔的太平洋,西部、北部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未与海洋相连的大陆—海洋型国家。

2. 古代对海洋的认知

大河文明是农业的文明 海洋文明是商业的文明如果从文化上来说。大河文明毕竟也属于内陆文明,取向相对于希腊罗马文明趋于保守。

大河文明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是与其地形有关系的。诞生于两河的巴比伦、亚述和波斯都是这种。而且这些文明也都是农业文明。希腊文明则更加开放(其实罗马不算海洋文明)。由于自身土地有限,商业活动成为主角。所以希腊文明就更具有融合性。(希腊语来自腓尼基语)而且这促使希腊文明更加民主。

这也是海洋文明的一个特征。

希腊破碎的地形还形成了独特的城邦指国家。

这还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希腊人超凡的智慧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海洋。

以古代为例, 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希腊,罗马 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埃及等 “辉煌在于希腊,伟大在于罗马”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整个古代文明中属于后来居上者,创造了更加高级和更为精美的文明业绩;相对于古代东方文明,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的特征是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希腊民主制度、哲学以及不灭的奥运圣火等,罗马的宏伟建筑和法治精神等都是人类富贵的财富。

3.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运输交通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易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

4.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古代人在大海上行驶,主要靠罗盘或者看天上的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罗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南针的前身。在罗盘发明之前,古代人其实在海洋上面是很难辨别方向的。虽然看北极星也可以,但是容易受到天气的限制。随着罗盘的发明,古代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海洋上航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5. 中国古代对海洋记载

我国古代的“海”指的是哪些地方?...... 夏、商、周时,我国东北、东南沿海生活着擅长航海的夷越族人,他们的海洋文化开始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所以关于海的记载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古籍《竹书纪年》中便有夷越人“巢山潜海”和帝芒“命九夷,狩于海,获大鱼”的记载,...

中国古代渔民的别称 - ...... 渔夫.汉·刘向《说苑·善说》:“入深渊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夫之勇悍也.”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6.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是伟大的。指南针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战国时期就出现指南针的始祖“司南”。而在先秦时代,古人就开始了解磁石,并且掌握一定的磁学知识。经过后来朝代不断的演变与改良,变成了今天的指南针。

  其中宋朝是改良最多的朝代,那时候的指南针开始大范围使用,特别是对于航海,它决定了重要性的决定。宋朝的经济发达,很大程度依赖海上贸易,陆地贸易被阻隔,只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的出现,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打开了一扇天窗。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航海者还无法做到环球航行!

  因为一出大海,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北。直到指南针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指南针推动了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进程,它让人们开阔了视野,于是有地理大发现,并且开辟航线,把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这也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如果指南针晚一些出现,或者传入西方的时间比较晚,也影响着西方人探索大海时间与进程。

7.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称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门、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也称“津沽”、津门。

天津地区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但作为城市则形成较晚。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重要,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便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中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名称。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衙门迁津。同年中华民国成立,天津改为县,属直隶省。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同年10月,河北省会再迁天津,遂改为省辖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至今

8.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唐代一般称呼咸海为“雷翥(zhu第四声)海”。当时人对西方水系缺乏了解,名称混乱,通常将里海、黑海、地中海统归入“西海”之列,甚至有时将里海也称作雷翥海。 攸克辛海(好客海)是古希腊人对黑海的称呼,罗马人沿用,但唐朝人并不知道也没有使用这个名称。

9. 中国从古到今对海洋的认识

因为海水里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所以是咸的。

最初的海洋的水量远不及现在的海洋,同时最初的海水含有的盐份也很少,口味可能仅相当于我们现在喝的淡水。但是,自从地球上的第一场雨从天而降,开始冲刷年轻的陆地表面,海水的盐度就改变了。雨水在数以亿计的时间里敲击着裸露的岩石,破坏岩石的结构,将矿物质溶解并带走。这些矿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钾等,也就是化学家们所定义的盐。这些盐随着地面的水流向低处迁移,诸多的水流汇聚为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并最终注入大海。从古到今,海洋中不断补充着来自陆地的盐。 然而,河流带来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淡水带到了海洋中,因此单凭河流注入这一个因素,并不能使海水变咸。海洋中盐的浓度增加,还依赖普照万物的太阳将海水蒸发。太阳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温度升高,使水变成水蒸气的趋势增强了。水在蒸发的过程中,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却将原来所含有的盐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带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气却在风的催促下背井离乡,运动到陆地的上空,当它与一团冷空气遭遇时,水蒸气又变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给盐份搬运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军,一个新的循环过程开始了。正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循环的过程中,海洋中盐的浓度越来越高。所以,海水是咸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