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灾害预报
上海海洋灾害不是海水倒灌,而是风暴潮。
风暴潮灾害包括海浪、海啸、赤潮、海冰、绿潮等等的海洋灾害。
海浪灾害是威胁近海群众生命安全最为突出的海洋灾害。
海啸和海冰的生成对水产养殖、交通运输、油气开采等行业带来严重影响。
绿潮和赤潮可以引起水体变色,对海洋生物带来危害。
2.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
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
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3. 海洋灾害预报图
1.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谁来关爱水的生命!
2.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
3.坚持团结治水,构建和谐流域
4.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5.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6.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
7.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
8.节约为本,治污优先
9.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
10.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水资源是有限的,生命之河是无限的。
4. 海洋灾害预测
海啸,按照课本(人教版)的定义,就是巨浪。地震、火山可以造成海啸,风暴也可以造成风暴海啸。所以海啸是不能简单归入气象或地质灾害的。从危害来说,不只危害海洋,对陆地也是一大威胁,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海洋灾害。这也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部分都没有叙述海啸的原因。
5. 海洋灾害等级
按照自然灾害的重大程度从重到轻依次分为 I、II、III、IV 这4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启动条件从死亡人数、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数、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数、干旱造成缺粮或缺水困难需要救助人数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法律依据:《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本标准作为各地区、各部门报送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标准和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规定进行分级处置的依据。
6.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
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海洋与主要渔业水域环境的调查、监视、监测、评价工作,负责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报工作。
2.承担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的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为用海单位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服务。
3.承担海洋与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的调查、取证和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工作,为污染案件的查处提供公正合法的依据。
4.开展海域勘界和测量技术服务。
5.做好本站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6.建立全市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数据库,做好内部信息资料的保密工作。
7.承担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7. 海洋灾害百科
海啸指的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由于海洋中的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质运动或者陨石撞击造成的一种水灾。海啸以高速的海浪冲击海岸线,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海啸的规模和带来的破坏程度跟其引发原因、海域深度、势能转化等相关因素有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人口增加和城市建设导致沿海地区居民密度增加,海啸对人们安全造成的威胁也相应增加了。因此,海啸预警系统的建立、防灾避难教育的普及和防护设施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8. 海洋灾害预警信号
海啸警报是指在海洋中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地震、火山爆发等事件后,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出的通知,提醒人们采取行动以保障安全。
当地震的震级和发生在海底的位置满足一定条件时,可能引发海啸。政府和气象部门会对此进行预警,并发出海啸警报。警报通常包括警报内容、警报区域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接到海啸警报后,人们应立即采取逃离海岸的行动。如果在海滩上,应尽快前往高处或者远离海岸线的地带,并保持警惕,等待警报解除。同时,避免靠近海水,以防止被海水冲走。
9. 海洋灾害预报准确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全面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于2020年至2022年在全国开展。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进一步摸清我国地震灾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原火灾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将重点开展家庭减灾能力调查。
10. 海洋灾害公报2018
如何抵御强风暴潮、巨浪、海啸等重大海洋灾害的袭击,是浙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挂帅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健全全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灾害防御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部署。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开放脚步不断加快,浙江越来越关注城市高速发展中凸显的海洋灾害风险问题。
以“链式”减灾措施应对“链式”灾害风险,这就是浙江给出的答案。灾害承灾体调查、重点防御区划定、灾害风险评估、近岸城市预报等,构成了浙江应对海洋灾害的清晰路径。
开展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是摸清灾害底数的重要基础。近岸海洋灾害最终危害体现在社会的承灾体属性上,同样的灾害叠加在不同的承灾体上造成的危害千差万别。浙江花了2年多时间,对全省沿海33个县(市、区)28类承灾体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风险排查。彻底摸清了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承载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属性,分析了其脆弱性特征,排查了沿海地区存在的海洋灾害安全隐患,全方位编制了海洋灾害风险隐患清单。
开展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选划明确灾害防御的重点。《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要求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浙江收集了沿海33个县(市、区)的潮位观测资料和历史风暴潮灾害损失资料,根据相关导则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初步划定出了浙江沿海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向依法治海和依法治灾方向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推进以县为单元灾害风险评估是精确掌握未来极端状况下灾害分布的重要手段。在承灾体调查的基础上,浙江开展了风暴潮和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先进的建模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风暴潮和海啸灾害的淹没范围、灾害风险分布和人员撤离疏散路线进行了准确的研判。目前,全省沿海近50%的县(市、区)已经完成了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成果已经在防御灾害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做好近岸城市海洋环境预报是将灾害信息精确传递至社会公众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精细化海洋预报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岸海域分地区、分岸段、有针对性的海洋预报服务尤其受到关注,近岸城市海洋环境预报成为解决这一矛盾需求的突破口。浙江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向全省41个预报海域,提供72小时的预警报信息。进一步满足了我省沿海政府部门、涉海企业、社会公众对近岸海域预报服务信息的广泛需求,保障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有力支撑“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战略,“十三五”期间,浙江将在不断强化海洋灾害治理和危机应对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城市安全,更好统筹海洋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与沿海城市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的有机联系,全面提升对海洋灾害风险和城市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管理能力
11. 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教育要点
学习安全知识:教孩子了解水是危险的,告诉他们不要单独到水边玩耍,不要攀爬护栏等设施。
强调安全常识:教育孩子学会穿救生衣、勿在深水区游泳、学会浮水并向岸边游,尽可能避免水中游戏。
提醒注意事项:提醒孩子在游泳、戏水前用温水冲洗身体、不要在空腹、饮酒等情况下下水游泳,不要在水中拼抢或追逐,不要擅自离开观察岸边的成年人等。
重视父母责任:父母应该承担防溺水方面的第一责任,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加以监督;同时,也要向别人委托照看孩子时,说明孩子的防溺水安全要求。
二、教育内容
游泳前的准备:介绍简单的游泳知识,例如穿救生衣和学会浮水等;教育孩子穿好游泳装备、挑选安全的游泳场所,选择有成年人陪同的游泳方式。
游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孩子在水中游泳时要避免游向深水区、避免擦过表面的植物;不要在水中玩耍或戏水,不要擅自离开有成年人陪同的区域。
溺水表示:让孩子认识身体被水淹没时出现的窒息、痛苦等情况,学会呼救。
溺水救援方法:鼓励孩子了解紧急救援方法,例如大声呼救和学会直接拨打119等。
三、实施步骤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确定要传授的知识点、培养的技能、课程的顺序和组织形式等。
制作并使用视觉教材:在教学板上绘制具体的场景和图画,并通俗易懂地讲解;也可以使用图书、卡牌等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
发挥家长的作用:向孩子的家长宣传防溺水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家庭中就此展开讨论。
在实际场景中模拟教学:实地考察不同水域的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