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地貌对航运影响有哪些
①气候:降水影响水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影响冰期,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②地形:落差大小,有无礁石,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③通航里程的长短;
河流流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联系状况,运量大小
总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是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
2. 海洋地貌学
海底地形包括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部分。大陆边缘约占22%,大洋盆地约占45%,大洋中脊占33%。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组成;但有的大洋稍有特殊,如太平洋,它的大陆隆不发育,被海沟取代。大陆边缘地形复杂,陆架浅海一般一二百米深,在陆坡上的峡谷,深者可达三四千米。 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构造,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总长约8万多公里,是地球最长最大的山系,雄伟而状观,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为地球板块间的边界。 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被海岭分割成若干海盆,海盒内有深海平原,水深一般在四五千米;另外,还散布着一些海山和深海丘陵
3. 海洋地质作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 海洋地貌对航运影响有哪些方面
欧洲西部平原面积比较大,地形比较平坦,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欧洲西部河流水流平稳,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没有结冰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河流冬季结冰),有利于发展航运。
5. 海洋对地貌的影响
(1)影响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夏季风)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反例:澳洲美洲)
(2)影响河流(水系): 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影响河流( 水文): 东亚西部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
(4)岛和岛屿上多丘陵山地,加上气候湿润,有利林木生长,森林覆盖率高,使河流短促,落差大,水能丰富,含沙量小。
6. 海洋环境地貌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
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
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
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著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
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
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
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
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
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
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
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
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
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
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著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7. 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
海洋地质是研究被海水覆盖的那部分地壳,包括海床、洋底及海岸的地貌、海底表层沉积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历史以及各种海洋地质作用和海底矿产的科学。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0.8%,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海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地质科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探讨地球的发生、发展、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重要领域。
8. 海洋地貌成因
海相沉积的简称,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沉积物、岩石或岩层。按其形成时的深度,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次深海相、深海相等。
海相:对于地质学家来说,现代的地球表面就是他们的实验室。地球表面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同的地理景观单元,如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海洋(大陆架、大陆棚、大陆坡、海沟、深海平原) 。这些不同的地理单元均有其独特的与其它单元不同的特点,通常把它们称为自然地理环境。人们可以研究现代各种自然地理景观单元的物理化学特点、生物特点以及沉积物特点。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通过对保留下来的沉积地层和古生物的研究和分析,来推断其形成时的沉积环境。一定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特定的地层、岩石类型及古生物组合。换言之,一定的岩石类型、地层及古生物组合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研究沉积岩,一方面研究其特征,另一方面研究其成因及沉积环境,这样,就引入了“相”的概念。
陆相: 沉积相的一类,和海相相对,即在陆地地区形成的沉积。
陆地总体是接受剥蚀为主,但在相对低洼地区则可接受沉积。
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有陆生动植物化石。
陆相沉积对于气候和地形的反映十分敏锐,在不同气候、地形和外营力的条件下便有不同类型的沉积,主要有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湖泊和沼泽沉积、风积、冰川和冰水沉积、洞穴堆积等。
9. 海洋地貌对航运影响有哪些特点
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河流年径流量大,夏季为汛期,由于是平原和山地地形,因此含沙量少,航运价值小,但水能资源丰富,一般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补给。
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径流量大,夏季为汛期,由于是平原和山地地形,含沙量小,山河相间,不利于航运,航运价值小,但水能资源丰富,一般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补给。
它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河流多自北向南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上游水能丰富,水体侵蚀作用强,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稳,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主要是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马来群岛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山地,沿海为平原,由于都是岛屿,陆地面积小,河流短小急促,水位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主要是雨水补给为主。
10. 海洋对地形的影响
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貌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下形成的,但是在形成后会受到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的影响.
地貌的改变,会使这个地区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也会发生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喜马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后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造成地表隆起抬升.
影响地貌的有
气候:随着地形的抬升,气温随着山体海拔升高而升高,降水也会发生变化.
水文:本来是河流汇入这里的海洋,地形抬升后,这里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本来是海底的泥,抬升后随着海拔升高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到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积雪冰川带.
11. 海洋地貌对航运影响有哪些表现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和南极之间,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极东航道,也是全球最危险的海峡之一。其危险主要来自海上气象条件的不稳定性和地理环境的极端恶劣。
德雷克海峡常受到暴风雨、风暴和冰山的袭击,海浪巨大,波涛汹涌,船只很容易在其中搁浅或遇险。
此外,海峡四周的海盆地深度不一,海底地形复杂,加上密集的航运通道,很容易引发碰撞事故。
再加上南极冰架的不断融化,导致海岸线不停地变化,给航行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德雷克海峡的危险性。
因此,在通过德雷克海峡航行时,必须要应对异常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保持高度警惕,以免遭受意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