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底栖贝类(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17 20:40   点击:14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底栖生物,指的是栖息在海底或海中基质上的生物。科学上一般按照生物活动能力的大小,将海洋生物划分为三大类,即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顾名思义,游泳生物具有游泳能力,在海中可以自由游动,其中绝大部分为鱼类;浮游生物则只能随波逐流,它们的游泳能力很弱,大都生活在海水的表层,个体也非常微小,包括了许多低等生物;底栖生物基本上没有运动能力,只能固着或附着其他生物,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种类。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涉及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等许多门类。

它们种类不同,生态类型各异,结构和功能更复杂多样。

底栖生物分布极其广泛,从南极到北极,从潮间带的高潮线到大洋底,甚至海中航行的船只底部都有底栖生物的踪迹。

所以它们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与环境联系紧密,这也是符合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原则的。

而一些古老的种类,如鹦鹉螺、鲎、海豆芽等,它们经历了亿万年漫长的岁月,进化缓慢,仍保持着祖先的模样,被称为“活化石”,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研究海洋、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

2. 海洋底栖生物名词解释

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所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众多要素。分析一下,这些要素主要有6类:

1.自养生物,是生产者,主要是具有绿色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还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2.异养生物,是消费者,包括各类海洋动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

4.有机碎屑物质,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后分解成的有机碎屑和陆地输入的有机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机物和其聚集物。

5.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状况,例如温度、海流等。

3. 海洋底栖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毛缘扇虾和九齿扇虾是两个不同的虾种,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的形态外观不同。毛缘扇虾有明显的毛缘,头部较小,体型较短,体色为浅棕色或灰色;而九齿扇虾没有毛缘,头部较大,体型较长,体色为黄褐色。其次,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毛缘扇虾多栖息在靠近岸边的低潮带,常见于岩石、海藻等环境中;而九齿扇虾则更多的生活在深海的泥沙质海底,一般需要进行深海捕捞才能获取。此外,它们的食性也略有差异。毛缘扇虾主要食用浮游生物、贝类等;而九齿扇虾则以底栖生物如海星、海胆等为食。综上所述,毛缘扇虾和九齿扇虾在外形、生活环境和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4.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

海洋生物的分类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海洋生物的分类

分类

海洋生物学

研究范围

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

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中被水流冲荡而出,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件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底上生物

生活于硬质海底。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均有危害。

底内生物

生活于软质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底游生物

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潮间带生物

一类特殊类型的底栖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底栖生物对潮汐的涨落、海浪的冲击、阳光的暴晒、温度的变化等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潮间带生态位的差异,生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很有规则,群落结构比较清楚。

5. 试述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虾群外面的环境取决于具体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

如果是在海洋中,那么虾群外面可能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周边可能有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例如鱼类、海藻和海洋植物等。

如果是在淡水湖泊中,虾群外面可能会有其他淡水生物,例如鱼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在自然环境中,虾群外面通常存在一定的生态平衡,在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人工养殖环境中,虾群外面可能会有渔业管理人员、养殖设施和其他水生生物等。总之,虾群外面的环境因地区和生态系统而异,这些组成要素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

6. 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意义

1、方宗熙(1912年~1985年)

福建云霄人,我国海藻遗传育种工作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2、毛汉礼(1919年~1988年 )

浙江诸暨人,物理海洋学家,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

3、朱元鼎(1896年~1986年)

浙江鄞县人,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

4、朱树屏(1907年~1976年)

山东昌邑人,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

5、刘恩兰(1905年~1986年)

山东安丘人,地理学家,我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地理学的创始者之一。

6、刘光鼎(1929年~2018年)

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7、刘瑞玉(1922年~2012年)

河北乐亭人,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之一。

8、任美锷(1913年~2008年)

浙江宁波人,地貌学家、海洋地质学家。

9、汪德昭(1905年~1998年)

江苏灌云人,物理学家、我国水声事业奠基人。

10、吴宝铃(1925年~1998年)

辽宁绥中人,海洋生物学家,第一位考察北极的中国科学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