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通讯导航 > 第七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沿革(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
第七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沿革(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0-26 10:00 点击:125 编辑:admin

1.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

一般指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成立之初被称为辽宁电子技术研究所,1960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自动化研究所,1962年至1972年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起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光电信息处理技术。该所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截至2014年底,所区分为两处,南塔街所区占地120亩,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主所区;浑南所区占地110亩,为高技术产业化园区;全所有员工1000余人;获得国家、中科院、各部委及地方奖励300余项;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2. 中科院科学史研究所

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但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经过三年调研梳理研究,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系列成果日前发布,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的遴选标准为突出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最新推选出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分为三大类。在科学发现与创造这一类别中,包括了阴阳合历、小孔成像、二十四节气、中国珠算等中国百姓仍在使用的古代智慧30项;在成果最多的技术发明类别中,不仅包括了四大发明,还涵盖了水稻栽培、猪的驯化、养蚕、针灸、瓷器、大风车等古人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结晶。此外,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早期中国古代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海拔近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的布达拉宫等13项工程成就也被推选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3. 中科院历史系

嵇文甫,原名嵇明,出生于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城关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中共早期的党员。五四运动时期就投身于革命洪流,追求真理。

解放后他当选为政协代表、人大代表,历任河南省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为开拓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有《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晚明思想史》、《中国社会史》等。

4.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科学技术史是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以及研究其与政治、军事、经济、工业、文化、宗教、哲学等各个社会领域之间历史互动关系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理学的一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主要包含科学史、技术史、农业史、医学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方法,以文献资料和实物遗存为研究内容,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张秉伦、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渝生、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路甬祥认为:“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国内外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从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队伍的构成三方面来看,属于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并不等同“。

5.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林文照先生于1987年用王振铎先生的两个磁勺子进行实验,他发现无论是在铜盘或漆盘上,一边旋转一边上下摆动磁勺子,勺柄都能很好地指南,大多数的误差小于5度[10] 。 所以很明显是勺体本身指向北,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对,因为司南是勺把指向南方的,所以并没有指北的部位

6. 中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03机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保存着。103机体积庞大,仅主机部分就有好几个大型机柜,占地达40平方米。它十分精密,在它的机体内有近四千个半导体锗二极管和八百个电子管。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56年,国家成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科研人员得到了M3型计算机的相关资料,并开始对计算机技术快速地消化吸收,国营738厂用时8个月,完成了计算机的制造工作。

1958年8月1日,该计算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虽然起初该机的运算速度仅有每秒30次,但它也成为中国计算技术这门学科建立的标志。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中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7.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国家级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是中国国家档案局所属的国家级档案馆,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建成于1936年,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1951年2月命名为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中国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

8. 中科院历史所所长

1949年10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院长是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