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水库 > 石砭峪的行政区划
石砭峪的行政区划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11-23 21:39 点击:76 编辑:admin

唐代及以前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村有罗汉坪(含大板岔)、龙窝(属老龙桥)、熊沟、了峪沟、了峪口、青沟、大瓢沟(含天池、沙岭子、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

《咸宁县志》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咸宁县石鳖峪有青沟、熊沟、了沟、观音沟、大瓢沟、沙岭、梅场砭、北池岭、小瓢沟、北极井、铁炉沟、仙女岔12 峪。

现为长安区五台街道下辖地区,有关庙、大瓢、四岔、青岔、小马杓、老龙桥、罗汉坪7个村。 关庙村又称关帝庙村,地处石砭峪内,原属石砭峪乡管辖,后石砭峪乡撤销,今归五台街道管辖,曾为石砭峪乡政府驻地。

原由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鲁家滩、南韭子沟(南九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组成。现在剩余有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等4个自然村。

关庙村有5个村民小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青沟为4组,离娘寺为5组,共有86户,376人。130多户,900多口人。

据《咸宁县志》载,有一座铁索桥,名二道桥,在石砭峪乡抢水崖,长12米,宽2米。后毁。

因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得名关帝庙村。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载“石鳖峪内老龙桥北有关帝庙村”。 村中有关帝庙一座,坐东向西,三间大殿,两旁有廊坊,正殿做刘关张三尊塑像,廊坊塑其他塑像,因地处石砭峪水库腹地,今已被库区淹没。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清属咸宁县石鳖谷社辖,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1950年11月8日,陕西省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1955年,按照人口自然居住状况将关庙村分为9个生产互助组,熊沟为1、2组,了峪口为3组,关帝庙(包括南韭子沟、倒沟峪)为4组,青沟为5、6组,沙坪地为7组,鲁家滩为8组,离娘寺为9组;1956年2月,属长安县子午区辖;1958年属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区;1962年5月,长安县增设石砭峪公社,关庙村改名关帝庙大队,组改为队;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称红峪公社,关庙村改名红峪大队;1971年9月,恢复原公社名,1972年恢复关帝庙大队名称,1972年修建石砭峪水库时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体征用搬迁至山外。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后重新称关帝庙村;是年5月,为王曲区辖乡,乡政府驻关帝庙村。

灵源寺,原名灵感寺,位于关庙村五组。据传该寺建于隋唐,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将其母葬在寺外,从此灵源寺改为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从离娘沟翻梁可到达天子峪的至相寺。灵源寺内原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钟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间,草棚6间。后寺庙改为灵源寺教学点,所有文物不知所踪。清代,紫谷法师曾居于石砭峪灵源寺。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关庙村东南,在石砭峪水库以上约五里路处,与南五台,翠花山相望。由大瓢沟、沙岭子、天池、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几个自然村组成,5个村民小组,120余人。

据《咸宁县志》载,村中原有铁索桥一座,名大瓢沟口桥,建在大瓢沟口,长18米,宽2米,后毁。1957年重建。

因其状口小内大,形似葫芦。又因乡民分葫芦为瓢,状似葫芦瓢,故得名大瓢沟,村以沟得名大瓢村。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清属咸宁县辖,清《咸宁县志》载,“石鳖峪在城南五十里,统一十二峪”。 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1950年11月8日,陕西省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

1947年2月,中共长柞工委曾在石砭峪大瓢沟会议后撤回陕甘宁边区。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关庙村南。4个村名小组,390余人。

据记载,村中原有铁索桥1座,名四岔口桥,在石砭峪乡四岔口北,长18米,宽2米。

四岔村原名四岔口村,由小瓢沟、谢家岭、南四岔、北四岔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名由此得来,现简称为四岔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四岔村以南,由青岔、后沟两个自然村组成。有3个村民小组,100余人。包茂高速公路和西康铁路环绕经过。

昔日被称为“小香港”,当年国家在这里建设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铁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来到这里,这里一度人来人往非常繁华,曾经出现过“青岔大酒店”、“铁路旅馆”、“美容美发工作室”等代表着繁华的活动设施,如今早已经关门歇业,但是他们的遗迹依然矗立在公路一侧,仍然向世人炫耀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村中原建有青岔中学,后在2002年6.9洪灾时冲毁,后重建。现因为学生日益减少已经停办,改为中铁五局的办公区域。学校旁边建有青岔卫生院,因为就诊人员不多,无法维持,现已经关门。

公路旁有大量的楼房,曾为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的住宅。工程结束后,人员相继撤离,仅剩这些楼房。后因人为破坏,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无法居住。

6.9特大洪灾

2002年8日,青岔村遭到百年不遇的洪魔袭击,一夜大雨,石砭峪河青岔段河水暴涨,水位急剧增高。至9日,在山洪冲击之下,塌方处处可见,驻扎在青岔河两岸修建西康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的中铁一局5处、中铁五局近200间房屋以及青岔村小学全部房舍被洪水卷走,近10人失踪。早晨6时,大水越涨越猛,高秀荣家新盖的楼房转眼就不见了,杨平良家的5间房被大水冲走……这场洪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青岔村西南的小马杓沟内。有2个村民小组。

该村位于小马杓沟内,故名小马杓村。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山区,青岔村南。由老龙桥、老龙沟、龙窝、燕儿岔几个自然村组成。有5个村民小组。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清初,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注有老龙桥。村落居于老龙沟口,得名老龙桥村。

《咸宁县志》载,老龙口桥在石砭峪乡老龙口村,长18米,宽2米。后毁,1957年重建。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位于石砭峪河上游,距关帝庙10公里,罗汉坪村委会所在地。由罗汉坪、大板岔、冉家坪等几个自然村组成。3个村民小组,人口100余人。

罗汉坪村因寺得名。《长安志》卷十一云“石鳖谷,在县西南五十里。”又曰:“罗汉寺,在县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有罗汉石洞三。该村位于寺旁平地上,故名罗汉坪。查古罗汉石洞现尚存,罗汉已不存在。”

《咸宁县志》记载,罗汉坪、大板岔、仙人岔这些地名唐以前就存在了,说明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