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谢邀请。1884.6月,法军在越南北部谅山附近挑衅清军,并加紧向中国东南沿海调动军队。面对法军的咄咄紧逼,清政府先是请求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后又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上海谈判。谈判时断时续,不时陷于僵局。清政府完全寄希望于和谈,不顾法军猖狂挑衅的严重形势,严令沿海各省"静以待之","不可先行开衅"。 1884.7.15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闯入福建闽江口,提出要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停泊。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会办大臣张佩纶害怕拒绝生衅,影响和谈,竟同意了这一无理要求,并给予"最友好的接待",希望借此缓和局势。但法舰驶进马尾军港以后,日夜监视港内福建水师,不许其移动,声言动则开炮。广大官兵愤恨法舰侍强相逼,多次要求起锚整训。李鸿章以"战期未至"为借口,严谕福建水师不准备战,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继续听任各舰在江心抛锚。 1884.8.22日,法舰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有的兵舰还未来得及起锚就被击沉,或起火焚烧。经过大约半小时战斗,福建水师最后全军覆灭,官兵伤亡达700余人。马尾造船厂也被炮击,一艘正要完工的快船被破坏。 当时清政府的军政、外交大权实际掌握在李鸿章手里。他虽然曾提出"自强"口号办洋务,但一遇到外国侵略,从来没有讲过主战言论。为了保存淮系军阀集团的实力,一味求和,是"和而不战"的典型。在马尾海战打响前,李大讲"不可轻言战事";在战争打响后,他不想如何取胜,却一心求和,完全执行了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李鸿章真的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为此,当年左宗棠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十个法国将军,也没有一个李鸿章坏事"。由此看来,此话并非虚言。 有关近代海军、中法海战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东京支队一部向中国船政轮船部队主力发动突然袭击,战事仅仅进过20分钟左右,船政轮船就几乎全军覆没,其中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法国军舰先发制人,船政轮船没有还手的机会; 二、法国军舰的杆雷艇和多管机关炮,对船政轮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接下来就这两个方面详细论述。 一、法国军舰先发制人,船政轮船没有还手的机会 1884年7月,为了逼迫清政府回到外交谈判桌上,并在观音桥事件的谈判中让步,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军舰开始进入通商口岸福州,具体就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距离船政很近的马江江面。目睹法舰来势汹汹,帮办福建海防事务张佩纶与船政大臣何如璋以及船政所辖的舰队——轮船的主要军官会商,采取了在江面上与法舰相抗衡对峙的战略。 (马江之战爆发前双方舰船对峙态势图。制图:顾伟欣) (马江之战前,美国海军情报军官拍摄的现场照片。照片中,近景是法国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在这艘军舰舰尾后方内侧,可以看到远处停泊着另一艘军舰,那就是与该舰抗衡的船政军舰。由这张照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交战距离之近) 至8月23日马江之战爆发时为止,马江江面上出现了一幕中、法军舰相邻而泊,互相提防、对峙的形势。由于马江江面不宽,深水航道更窄,在这种水域不可能进行舰队编队机动作战的海战,其战斗形式必定是舰与舰之间的各自为战对抗。在当时双方军舰相距十分近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因素非常简单,那就是谁先开火。哪一方先开火,就可以用在近距离上几乎百发百中的射击,首先对敌方造成摧毁性打击,使敌没有还手的能力。 1884年8月23日的战事正是如此,法国军舰先开火后,几乎就是在第一轮射击中就将船政军舰打得七零八落,决定了胜负。而船政军舰根本没有获得还击的机会。 二、法国军舰的杆雷艇和多管机关炮,对船政轮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法马江之战时,双方参战军舰的规模、设计都十分接近,而法军之所以得以取胜,除了占据先机外,还仰赖了两件秘密武器,即杆雷艇和多管机关炮。 (法国美术作品,马江之战打响时,2艘浅灰色的法国杆雷艇首先重创了船政轮船的主力舰“扬武”“伏波”) 杆雷艇是鱼雷艇的前身,小艇上装有雷杆,发动攻击时快速接近敌方军舰,将雷杆伸出戳向敌舰,而后引爆雷杆头上的杆雷,达到重创敌舰的目标。中法马江之战时,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司令官孤拔正是杆雷兵器的提倡者,因而战斗一开始,孤拔即安排两艘法军杆雷艇发动突袭,将马江江面上船政舰队规模最大的两艘军舰“扬武”“伏波”击伤,起到了斩将夺旗的效果。 (法国军舰相对于船政军舰的高空火力压制示意。制图:司昂) (美术作品:法国水兵使用哈乞开司5管机关炮居高临下扫射) (船政轮船旗舰“扬武”操演火炮时的景象,可以想见,在这种状态下一旦遭到敌方来自高处的密集炮火打击,甲板上将会陷入何等的困境) 在发动杆雷艇袭击的同时,法国部分参战军舰还有另一种极为可怕的武备,即5根炮管的哈乞开司机关炮,是一种高射速的武器,类似于现代的多管机关枪。当时法国部分军舰在桅杆的桅盘上安装了这种机关炮,因为两方军舰相距很近,机关炮就可以居高临下扫射敌方甲板。而船政的军舰,几乎全部是露天炮甲板布局,即所有的主要火炮都安装在露天的主甲板上,也由此,当船政军舰在露天甲板上集结舰员、准备反击时,法国军舰从高空而下的密集弹雨扫射,造成了中方灾难性的人员损伤,大量炮手伤亡,炮位上无法安然操作,这更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作为后话,马江之战中军事技术层面发生的这两处血的教训,被当时建设中的北洋水师牢记。此后,北洋水师从西方订造的军舰,无一例外地被要求安装大量多管机关炮,而鱼雷艇部队,更是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视作是极为重要的建设对象。 二、厦门造船厂怎么样?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处美丽的厦门岛,注册资金25,000万元,占地50多万平方米,拥有深水岸线长1.5公里。公司主营:各类船舶、海洋石油工业装备、金属结构及其构件的制造、安装;船舶修理;电子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与咨询服务;物流服务;自营进出口。你虽然学的专业是建筑的(准确说应该是工民建吧?),但在厦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厦船是厦门老牌国企,也算得上福建省造船业的一面旗帜,比福州的马尾造船厂活跃,目前厦船的订单都安排到四五年以后的了。 三、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见死不救?这个首先要说一下,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开始尽管没有南下,但是后来还是派军舰来了。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开始推诿,主要还是清廷在筹建海防时规划有误。 清廷第一次抽调北洋水师,被李鸿章拒绝1884年6月23日,中法军队在越南谅山附近的观音桥发生冲突。中法之间局势骤然紧张。清政府一面抽调兵力前往广西准备作战,一面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各舰南下广东待命。 然而李鸿章回复北洋水师只有“超勇”、“扬威”两艘碰撞巡洋舰、“威远”、“康济”两艘练船和六艘“镇”字级蚊子船。蚊子船无法出远海作战,只能用于守卫海岸,仅凭两艘碰撞巡洋舰、两艘练船无法和法国的铁甲舰抗衡。而且法国有三艘军舰在烟台,北洋需要留下各舰防卫旅顺、大沽、北塘等地,不可轻易离开。 最后李鸿章强调北洋镇守京师海防,“防务北重于南”,不可轻动,推托了此事。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鸿章之所以拒绝派北洋水师南下,一方面是此时北洋水师刚刚起步,实力薄弱,甚至还不如南洋水师,确实难以和法国舰队抗衡。另一方面则是有几分地域之见,首先考虑自己北洋海防。 李鸿章这么想固然有几分自私,不过也是出于无奈。北洋水师拱卫京畿,责任重大。为海军的机动性远远高于陆军。此时中法交恶,如果北洋水师主力南下,法国远东舰队北上袭扰,那么清廷势必要对他严加惩办。 另外在南面尚有福建船政水师和南洋水师。按照海防规划,北洋水师负责直隶、山东、奉天一带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江浙海防。虽然广东、福建海防都不归两家管,但是论距离也应该是南洋优先,自己何必冲在前面。 因此李鸿章自然不愿意派北洋水师南下。 清廷第二次抽调北洋水师,李鸿章抽调主力南下,但是因故错过了和法国舰队交手的机会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攻击了马尾港内的福建船政水师和马尾船政局,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此后远东舰队宣布封锁台湾。为了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的封锁,10月24日清政府再次下令南洋、北洋水师立刻抽调快船前往增援台湾。 李鸿章这次倒没推诿,立刻命德国退役海军上校式百龄率“超勇”、“扬威”两舰南下,留“威远”、“康济”和蚊子船留守北洋。北洋水师虽然派出的军舰不多,但是考虑到练船和蚊子船都不适合海上作战,也算是主力尽出了。 李鸿章这次答应的爽快,是因为福建船政水师覆没以后,福建海防洞开。这个时候南洋、北洋两个水师如果再推三阻四,势必有拥兵自重之嫌。 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两江总督曾国荃在接到朝廷命令以后,回复说南洋各舰不敌法舰一炮,难以对抗,要派也只有“开济”、“南琛”、“南瑞”三艘巡洋舰勉强可以出海。曾国荃这个表态其实和当初李鸿章的想法一样,不希望削弱江浙一带的海防力量,担心出事了自己承担责任。 曾国荃此书一上,立刻遭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痛斥,说此前南洋已经答应派出五艘军舰增援福建,为何突然改为三艘。要求把曾国荃“交部严加论处”,“倘再迁延观望,致误戎机,自问当得何罪”。 最后还是李鸿章出面打圆场,说曾国荃并非改变主意,只是朝廷说要抽调快船,所以答复有哪些巡洋舰可用。南洋另有两艘炮舰可以出海作战,这样一共还是五艘军舰,此事才告平息。 “超勇”、“扬威”和南洋水师的五艘军舰在上海汇合以后,开始加强防护和火力,以便与法舰战斗。然而12月4日日本挑起甲申事变,北方局势紧张。李鸿章担心波及北洋,于是请求将上海七艘军舰全数北调,以加强北方海防。 清廷经过反复考量,最后决定让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返回,南洋水师五舰继续准备去福建。就这么“超勇”、“扬威”错过了和法国舰队交战的机会。 清廷在规划海防时,缺乏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由地方大员兼任,势必造成地域之别我们可以看到在两次调动南北洋水师时,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曾国荃都是优先考虑自己管辖区域的利益。 这其实早在筹议海防时,左宗棠就指出筹办海军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各自管辖一个区域,以后势必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左宗棠此言不幸言中。其实这也是地方大员管辖海军的必然结果,谁都不希望自己地面出事。 只是清廷对于筹办海防本来就没有完善的规划,更没有人愿意出面做这个事情,最后还是决定由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分别负责南北洋海防事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海军管理机构。 因此中法战争南北洋水师的推诿行为,归根结底是清政府规划上的问题。 此后清政府虽然成立了海军衙门,理论上可以管理全国海军,不过实际上海军衙门始终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到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再次拒绝北上,重演了中法战争时的悲剧。 有关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1884年8月23日,船政舰队主力(再再重复强调一下,这支舰队的番号是“轮船”,也可以称为船政水师、船政舰队,但不能叫作福建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附近江面被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军舰袭击,导致几乎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为什么战中没有支援? 这场史称马江海战的战役,从爆发到结束只经过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算北洋水师得知了海战爆发,并且得到了清政府南援的命令,也来不及飞到马尾去救援船政舰队,所以根本谈不上见死不救,因为北洋水师得知马江之战的消息时,船政轮船已经覆灭了,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或者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之前,看到中法局势紧张,北洋水师为什么在战前没有去支援? 马江之战的爆发,实际上是个非常搞的事件,可以说是能够完全避免的事情。起因是因为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此前达成协定,约定中国从越南北部撤回军队,但是由于联系手段落后,当法国军队大摇大摆按期去接管原来属于清军的防区时,当地的清军根本还没有接到让出防区的命令,结果干脆设了个埋伏圈,把毫无防备的法军痛揍了一顿,史称观音桥事变。 事发后,法国认为清王朝撕毁和平条约,蓄意生事;清王朝内的主战派则藉此认为法国军队软弱可欺,变得更为强势。当时法国政府的目的在于让清王朝重新回到外交谈判桌上,就观音桥事件赔偿损失,同时继续执行此前已经订立的和平条约内容,而这时的清王朝就显得对外交谈判有些三心二意,法国于是威胁,如果届期不进行和谈,就攻打船政、台湾基隆等要地。 之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策略上分歧不一,结果就祭起了“拖”字诀,不战、不和,就是不表态,由此导致前线的主管官员无所适从。 北洋水师属于清王朝国家的武装力量,就算看到船政轮船实力不济,也需要有清王朝的明令才能去增援。当时帮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曾经申请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南下增援,可是清王朝对局势的判断不清,没有意识到法国的威胁可能会成真,仍然认为法国是外强中干,以至于只是命令南北洋大臣,如果法国袭击福建的话,再临时增援:“现在该省尚无紧信,如果法逞强开衅,李鸿章、曾国荃如能拨船缀法舰牵制,使其不敢深入,即著临时设法援应。”所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都无从事前增援福建。 或者还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后,北洋水师没有支援福建。 中法马江之战后,法国人虽然消灭了船政舰队,但是法国政府惊诧地发现,此举并没有能打疼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够实现让清政府回到外交谈判桌上的目标,于是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只得硬起头皮继续去打台湾岛,结果因为陆战兵力不足,在基隆、淡水碰了钉子,最后决定放弃夺占台湾港口的念头,改变策略,采取封锁台湾海峡的方式,来威胁、逼迫清王朝回到谈判桌上。 (中法战争时期,北洋水师仅有的主力舰,“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此时,清政府开始下令北洋、南洋水师设法驰援台湾,打破法国舰队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北洋水师的表态最为积极,其仅有的两艘可以出海作战的军舰“超勇”“扬威”由临时聘用的德籍总教习万里城率领,在舰长邓世昌、林泰曾指挥下首先到达上海,计划和南洋水师军舰联合南下。在上海期间,根据马江之战血的教训,“超勇”“扬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临战改装,诸如在舱面要害部位安装铁板,以及将为“定远”级铁甲舰购买的多管机关炮先配备给2舰安装等。 然后就在此时,朝鲜发生严重的政变,在日本的暗中支持、怂恿下,朝鲜亲日派发动甲申事变,夺取了政权。为迅速干预、挫败朝鲜亲日派的政变,北洋水师奉命前往朝鲜干预,由此北洋水师仅有的2艘能出海作战的主力舰“超勇”“扬威”被临时改调往朝鲜,去和集结于仁川等地的日本海军军舰抗衡,所以才没有能够南下。 |
船舶安全体系里的开航前检查怎么做? |
2024-03-15
|
查看详情 >> |
船舶质量检验有哪些方法? |
2024-03-15
|
查看详情 >> |
船舶防静电措施有哪些? |
2024-03-14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