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亿年前的鱼
不是的,人类的祖先不是“鱼”类,而是具有某些特征的脊椎动物。人类的祖先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而35亿年前是非常早期的地球,关于当时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的科学证据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类的祖先是“鱼”。
关于人类或脊椎动物的起源,现在的共识是,大约在5亿多年前,波里多诺阶早期(Cambrian Period)的生物群中出现了脊索动物(Chordates)的祖先,即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等一类动物发生了分化,从而导致了某些生物特征的出现,如脊索、脊椎骨、眼珠、发达的神经系统等,这些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现代脊椎动物的身体特征,包括人类。
总的来说,人类和现代鱼类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我们和现代鱼类有一些共同的祖先,但我们和现代鱼类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人类的祖先更应该被归类为脊椎动物,而不是鱼类。
2. 3亿年前的鱼石螈
在3.5亿年前的时候。当水里严重缺氧或干涸的时候,这些鱼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便爬到陆地上来。
这时它们才发现光有能呼吸空气的本领还不行,在陆地上行走可比在水里游泳难多了。它们只好用自己的胸鳍和腹鳍充作四肢,艰难地移动着。
这中间的总鳍鱼有天生的优势:它们偶鳍上的肌肉极其发达,支撑起身体不太费劲;鳍里的骨骼分节,便于运动。
总鳍鱼在不断地爬行中使鳍里的骨骼变得粗大有力,越长越像脚,而且还长出了趾;骨架变得更结实;肺也更好用了,就变成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两栖类。最早的两栖类是鱼石螈。
3. 3亿年前的鱼进化
它们最早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早寒武纪,是最早分化出来的鱼类。无颌类在当时海洋中的主要代表是甲胄鱼类。 后来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第一只长出颌骨的鱼,有颌鱼类能够主动、有效地捕食。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下,越来越多的有颌鱼类开始出现,无颌鱼类在捕猎竞技中落入下风。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的鱼进化出了超强的颌骨,拥有可以将鲨鱼一分为二的咬合力,有的鱼却开始探索新的天地。 有颌鱼类的出现,使海洋中的生存竞争愈发激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从那时便已形成。
4. 3亿年前的鱼类
区别:分布区域不一样
钩子鱼,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及海水、淡水混合的水域,行群居生活的一种鱼类。
鳗鳞鱼生活在三亿五千万年前,苏格兰发现了它的化石,是鳗鳞鱼。
5. 3亿年前鱼化石发现大脑
霸王龙的脑容量大概有1000克左右,约小于人类的脑容量。
霸王龙的大脑形态和人脑的形态不太一样,是长条状的。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
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6. 3亿年前鱼儿为什么要上岸
黑坑上岸,是钓友界的行话,指:钓友在商业性质鱼塘,钓上的鱼的价值可以弥补支出给鱼塘的费用。 黑坑上岸是钓鱼爱好者的行话。可供钓鱼人垂钓的自然水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具有商业性质的鱼塘,收费标准多为“五、四、三。”即放鱼当天收费五十元;第二天收费四十元;第三天以后收费三十元。 去黑坑垂钓是钓鱼人、坑主和水中的鱼儿斗智斗勇。因此,在支付坑主费用之后,能捞回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上岸着实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7. 几亿年前的鱼
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虽然在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种类已经灭绝,但另有其它新兴的种类继之产生。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据今四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城为“鱼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无颌类动物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东西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有人认为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分支。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而总鳍鱼类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1938年12月22日,有人在非洲东南沿岸捕到一条大鱼,其身长1.5米,重58公斤,后经专家研究与确认,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目的一个新的科,至此,人们终于把已绝迹的鱼找了回来,后来此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即矛尾鱼)。矛尾鱼这种活化石的出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大家都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是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矛尾鱼这种活化石为我们提供许多无法从化石材料中获取的情况。
8. 三亿年前的鱼
从海洋鱼类化石记录显示,在泥盆纪已经出现了海洋鱼类的主要类群,最早的鱼类星甲鱼出现于奥陶纪。两点五亿年前的鱼化石一. 鱼类的起源鱼类是低等的有颌、变温、适应水生生活的脊椎动物。
在志留纪,由原始的有头类发展出一支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即海洋鱼类的祖先,进而产生出现生的适应水生的形形色色的两大类鱼: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原始有头类的另一分支是原始无颌类,即最早出现的无颌鱼类。
9. 3亿年前鱼上岸后以什么为食
泥盆纪(Devounian,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Devonian):泥盆纪时期是指三亿六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这段期间。可另分为三个时期-前泥盆纪时期(四亿零六百万至三亿八千七百万年前)、中泥盆纪时期(三亿八千七百万387至三亿七千四百万年前)、以及后泥盆纪时期(三亿七千四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 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