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空辐射带
太空中的辐射是从哪里来的?
人进入太空,辐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生命保障措施。那么,太空中的辐射是从哪里来的呢?
太空中的辐射有多种来源。地球辐射带的辐射。那是地球磁场俘获太阳发出的高能粒子形成的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那是太阳发出的从g射线到无线电波的辐射。太阳风。那是太阳发射的稳定的等离子体流。太阳耀斑爆发时,提高了速度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磁场爆发,产生强烈的X射线辐射。
太阳宇宙线辐射。那是太阳表面爆发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的辐射。
银河宇宙线辐射。它是银河系产生的各种高能带电粒子的辐射。
宇宙线辐射。银河系以外广大宇宙空间存在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有时也把银河宇宙线辐射甚至太阳宇宙线辐射包括在内。
宇宙线是奥地利科学在1912年发现的。现在认为,宇宙线(包括银河宇宙线)是超新星爆发时产生的X射线。
2. 太空中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常数为1.95卡/厘米2.分.
太阳辐射强度就是太阳在垂直照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一分钟、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内),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测量太阳辐射强度,就叫做太阳常数。也就是说,必须是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在1分钟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称为太阳常数。它是用来表达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
3. 太空中的辐射剂量有多大
人一年所受自然界背景辐射剂量约3500微希伏(平原);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公众一年所受辐射增量不能超过5000微希伏;美帝环保署EPA规定,公众一年所接受辐射量上限为10000微希伏。
正常人一年所受辐射剂量基本来自于大自然,除非做医学检查会更多一些。1、世界平均而言,一个人在一年间承受的自然辐射:从宇宙来的0.39微西弗,从食物中的受到0.29微西弗,从大地中受到0.48微西弗,呼吸空气中受到1.26微西弗。2.、4000毫西弗/次辐射可致死微西弗是放射性剂量的计算单位之一,放射性剂量的标准单位叫做西弗,这个量值很大,一般通常用毫西弗和微西弗来表示。
就拿我们国家的标准来讲,每一个人都受到一定天然本体放射性的照射,也就是说在中国这个领土情况下,地质情况下,每个人每年所受到的积累量是2.7个毫西弗,等于2700微西弗。
人一年内能接受最高核辐射量就是1000微西弗,已从事30年核辐射防治专家说,这相当于我们照射一次X光片接受的核辐射量。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的数据,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在2。4个毫西弗(辐射剂量单位,1毫西弗=1000微西弗)。其中,来自空气中氡的剂量就为1。16个毫西弗,接近人各国对食品、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也有限制。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职业照射剂量限值,,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
4. 太空辐射是什么意思
1、短波辐射:波长短于3μm的电磁辐射。
2、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增高,转而将能量向天空作出的辐射。其能量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波长则大大长于太阳辐射的波长。又称地面辐射。
3、电磁波是由不同波长的波组成的合成波。它的波长范围从10E-10微米(1微米=10E-4厘米)的宇宙线到波长达几公里的无线电波。Υ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超短波和长波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围。肉眼看得见的是电磁波中很短的一段,从0.4-0.76微米这部分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这光带称为光谱。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它各色光的波长则依次介于其间。波长长于红光的(>0.76微米)有红外线有无线电波;波长短于紫色光的(<0.4微米)有紫外线,Υ射线、X射线等。这些辐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用仪器测出。
5. 太空的辐射来自哪里
1)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
(2)地面辐射
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3)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大气辐射。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
(4)大气逆辐射
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于宇宙空间;其余大部分向下,归还给地面(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这部分反射即大气逆辐射。
6. 太空高辐射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宇宙年轻的样子。
宇宙背景辐射是一种来自宇宙空间的电磁波。这种辐射的强度不随时间改变,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各向同性。辐射在波长上的分布同3K温度的黑体辐射完全一致。这种辐射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
7. 太空辐射 核辐射
铝可以防辐射,但不能防止所有的辐射。任何物质对射线都有一定的阻挡能力,如大气层,就保护了地面上的生物免受来自太阳、宇宙的射线辐射;所以即使很薄的一层铝合金也能阻挡一定的射线的影响,这可以在X射线透视中被观察到。
因为重金属铅对辐射的阻隔能力强,一般以1毫米铅板对射线的阻挡能力为准,其他材料1毫米厚对射线的阻挡能力与之比较作为“比当量”,比当量越接近1,阻挡能力越强,铝及铝合金的比当量很低。
8. 太空海洋辐射强度排名
海水的温度决定于辐射过程、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和蒸发等因素。大洋中水温为 -2℃至30℃;深层水温低,大体为-1℃至4℃。大洋表层年平均水温:太平洋最高,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最低,为16.9℃。三大洋平均表层水温为17.4℃,比近地面年平均气温14.4℃高3℃。可见海洋是温暖的。北冰洋和南极海域最冷,表层水温为-1.7℃至-3℃。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和洋流性质。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纬度平均每增高1度,水温下降0.3℃。北半球大洋的年平均水温均高于同纬的南半球,北半球的水温平均高于南半球3.2℃。
海洋水温在垂直方向上,上层和下层截然不同。上部在1000~2000米的水层内,水温从表层向下层降低很快,而2000米以下则水温几乎没有变化。大致在南、北纬 45°之间,海水水温的垂直分布可分三层:①混合层,一般在大洋表层100米以内,由于对流和风浪引起海水的强烈混合,水温均匀,垂直梯度小。②温跃层,在混合层以下和恒温层以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急剧降低,水温垂直梯度大。③恒温层,在温跃层以下直到海底,水温一般变化很小,常在2~6℃间,尤其在2000~6000米深度区,水温为2℃左右,故称恒温层。
大洋中表层水温日变化很小,日较差通常在0.4℃以下。沿岸海区,日较差达3~4℃以上。大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化,以北半球论,最高在8~9月,最低在2~3月。最高、最低水温的出现时间均比陆地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滞后。大洋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因纬度而异,在赤道和热带海域年较差小,一般只2~3℃;在温带海域年较差大,可达10℃左右;在寒带海域年较差又缩小,一般只2~3℃。整个海洋表层水温以波斯湾最高,达35.6℃;北冰洋最低,为-3℃;相差38.6℃,远小于近地面空气的极值温差133℃。
9. 太空海洋辐射强度多少
核辐射30uSv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通常认为是辐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的典型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在工作八小时期间,该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但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具体来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定,一个人每年接受的有效剂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1000微西弗),因此每工作8小时接受的辐射剂量应该在0.1毫西弗以下。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那么每年工作的时间将会是2080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每小时的辐射剂量应该低于0.00048毫西弗(即480纳西弗),以满足国际安全标准。因此,如果每小时接受的辐射剂量为30uSv,这个工作在八小时内应该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控制累积辐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的安全剂量与个体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进行辐射相关的工作时,需要按照规定佩戴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10. 太空辐射量
辐射肯定是有的,而且应该还算是挺大的,比较起一般性的工作,他们受到的危害应该是挺大的,要不人家怎么就挣那么多钱呢?咱们不能光看着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打吧。
民航飞行员辐射就源头一般分为两部分:舱内辐射、高空辐射。
舱内辐射,就说说一个雷达辐射的规定吧。飞机在地面时,是禁止开机载雷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机载雷达辐射量较大,容易对机务等地面工作人员造成身体损伤。有时候驾驶员操作飞机降落后,忘了关闭机载雷达,机务检查飞机时被照了一下,可能就生不了儿子了。
高空辐射,这个对于短航程不明显,短航程航班飞行高度较低,太空辐射量受到臭氧层过滤后,辐射量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国际航线,特别是需要飞极地航线的远航程航班,辐射量是很大的。因为在极地上空,臭氧层稀薄(臭氧层空洞就在极地上空),过滤能力较弱,太空辐射直达极地上空。正因为如此,飞极地航线时,空勤人员的小时费是普通航线的3倍,这也算是对空勤人员辐射的一种变相保护吧。
对于飞行辐射,卫生部颁发过《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standard for controlling exposure to cosmic radiation of air crew),只是出于某些原因,它并未被编写进飞行手册。对于飞行高度在8000M以上的飞行,空勤人员职业照射有效剂量不得超过20 mSv/a。(是每年不超过20 mSv),女性空勤人员从发现妊娠之日起,在孕期余下的时间内应采取补充的控制措施,使其腹部表面(下躯干)累积接受的剂量不超过1 m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