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地核是海洋构成的吗(地核以什么为主)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20 14:24   点击:5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地核以什么为主

外面为液态,内部为固态

地球的核心位于地球内部最深处,其范围从距离地表3000公里的地方开始一直到地球中心。地核的主要成分为两种金属——铁和镍,其中铁占了大部分。整个地核并非均一的相态,而是外面一部分呈现为液态,该部分为外地核;里面那部分则呈现为固态,该部分为内地核。

2. 地核组成

内外两层。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内外两 层,外层是液态物质,范围从地下2800 千米到5100千米处,称为外核;内层是 固体物质,范围从地下5100米处到地 心,称为内核。

地核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内核和外核。前者是一个固态的球体,后者是由液态组成的球体。

3. 地核的重要性

地核的热量主要来源于三部分:

一、地球形成时的余热。

二、地球与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等天体之间的,潮汐摩擦加热。

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一、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

二、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

此外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

4. 地核主要是什么元素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地核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

5. 地核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

  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  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6. 地核是指从哪到地心的位置

核分为内地核与外地核两部份。地球内部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地心点的温度据科学家推测约为摄氏6000度。

液态地核说」主张地核是由密度9.0~11.5克/立方公分的物质在地核内部特殊高温与高压下所组成的。压力估计从液态地核最上部份的每平方公分1550吨到地心约3875吨。温度比较不确定,但从深矿坑得知温度会随深度而升高,而根据岩石的导热率,地质学家估计(相当粗略的)液态地核的温度约是摄氏5千度(木星的中心可能高达摄氏5万度)。

地核的物质是一些常见元素,这些元素使得仅有地球半径二分之一大小的地核却占了地球三分之一的质量。宇宙中最常见的重元素是铁,但它在地表的比重只有7.86克/立方公分,而在地核巨大的压力下,却可高达9至12克/立方公分,不过在地心中它是呈液状的,陨石可提供更多的证据。这些掉落的陨石可分两大类:石质陨石(stony meteorites),其主要成分为矽酸盐;而铁质陨石(iron meteorites)则由90%铁、9%镍和1%其他元素所构成。许多科学家相信,陨石是破碎小行星的残余,有一些较大的陨石包含了金属与岩石两部份。金属部份必定为镍铁,这也可能就是地球金属核心的成分。事实上在1866年地质学家开始探测地核之前,法国地质学家杜布里(Gabriel August Daubrire)就由铁质陨石的成分指出地核为铁所组成。

事实上,大部份地质学家已接受一个论点,即地球由两个主要部份组成——矽酸盐地函和镍-铁地核(如同蛋白和蛋黄一样的组成),他们并认为早期的地球必为液态,后来则可能包含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矽酸盐液体较轻,浮在上方并将热辐射到太空而冷却。底下的铁熔液则被上层隔绝未能直接暴露出来,释热很慢,所以可能到目前仍为液体。当然也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接受地球有液态阶段的说法。美国化学家尤瑞(Harold Clayton Urey)特别坚持地球一直都是固态的。他驳斥说,巨大固态地球的铁核仍能由铁的缓慢分离而形成;即使现在,铁还可能以1秒5万吨的速率从地函迁移到地核中去

7. 地核分为什么和什么

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8. 地核是如何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9. 地核主要是由什么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10. 地核以什么和什么分界

在地下约900km深度处有一界面,它上下两侧密度有明显差别,分为上下地幔。

密度大约为:上地幔密度3.32~4.64g/cm³;下地幔密度4.64~5.66g/cm³。

1909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研究萨拉布地区一次地震时发现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6~7千米/秒突变到8千米/秒,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持续研究发现,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该不连续面因此被命名为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

1914年,德裔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 古登堡界面”。

后人以此为依据,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莫霍界面之上为地壳,两个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

11. 地核又称什么

地幔是红色。地壳是白色,地核是黑色。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