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主要的海洋观测平台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9月, 时称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1983年改为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隶属山东省科学院。
主要研究全自动海洋遥测水文气象浮标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及自动仪器浮标; 海洋波浪测量仪器及数据处理系统; 海洋温度、电导率、盐度、溶解氧、深度等多要素综合测量系统; 海洋气象仪表、海洋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及测量自动化装置等海洋仪器仪表。 该所内部设有浮标、温盐深仪器、波浪仪器、计算机应用、光学及船用仪器五个研究室,并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附属工厂、综合实验室和计量室。至1990年,全所有职工428人, 科技人员227人,占职工总数的53%。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64人、初级职称的81人,其他科技人员20人。 该所已完成科研课题132项,推广43项,取得经济效益2500万元。获奖成果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为19项。在完成的科研成果中有32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主要科研成果有:HFB-1、HFB-1A、HFB-1B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F2F1-1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HZY2型数字气象仪,波浪测量仪器,温盐深探测仪,振弦式深度计,水下照相机,听觉脑干电位仪,水库测压管检测装置等。
2. 中国海洋观测卫星
1、“风云”卫星系列实现对台风、雨涝、森林与草原火灾、干旱、沙尘暴等灾害的有效监测,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能力明显提升。
2、“海洋”卫星系列实现对中国海域和全球重点海域的监测和应用,对海冰、海温、风场等的预报精度和灾害性海况的监测时效显著提高。
3、“资源”卫星系列在土地、地质矿产、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源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遥感”、“天绘”卫星系列在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地图测绘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5、“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地表水质与大气环境监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救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3. 海洋观测站有哪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2011年8月18日,完成5000米级海试回国。
4. 全国海洋观测网中的
海底星空是由微生物和生物发光体在海洋中产生的生物发光现象。这些微生物和生物发光体,也称为“发光海藻”,是一些能够发光的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它们能够自行产生一种化学反应,产生能够发光的化学物质,从而产生绿色或蓝色的光。在海洋底部的深处,存在着极其黑暗和寒冷的环境,而这些微生物和生物发光体正是利用这种环境,进行生物发光现象,形成了美丽的海底星空。同时,这种生物发光现象也是这些海洋生物进行求偶和捕食的方式之一,从而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繁荣。
5. 我国的海洋探测
政府组织:国家海洋局系统,其下有北、东、南三大海区分局,一、二、三三个海洋研究所,加上各级政府下属的海洋管理部门。这些政府部门的特点就是偏重法规和行政上的管理,公务及科研任务为主,具体的保护工作他们并不参与,宏观上的指导更多。
事业单位:各沿海地区政府都设有下属的海洋环境单位,例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台、海洋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所和各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也基本上与政府部门相同,但工作细致一些,直接面对海洋。
另外还有中科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海洋大学等主要以科研、教学为目的的单位。
6. 我国主要的海洋观测平台是
我国的海洋勘探事业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取得了成就,具体如下: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的海洋勘探事业蒸蒸日上,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愿祖国繁荣昌盛。
7. 海洋观测平台有哪些
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海洋地震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底热流测量、海洋电法测量和海洋放射性测量。因海洋水体存在,须用海洋调查船和专门的测量仪器进行快速的连续观测,一船多用,综合考察。基本测量方式包括:
①路线测量。即剖面测量。了解海区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②面积测量。按任务定的成图比例尺,布置一定距离的测线网。比例尺越大,测网密度愈密。在海洋调查中,广泛采用无线电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8. 我国主要的海洋观测平台有哪些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 海洋观测系统有哪些
主要以污染监测调查为主
国家海洋局新组建了全国立体海洋监测网。该网是利用卫星、飞机船最近舶、浮标(包括锚定浮、 ARGO浮标、漂流浮标)、岸基监测站平志愿团等手段构成的海洋监测立体监测系统。任务是对我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时性监测监视。该系统再近岸、近海、远海和远海监测区域以及主要海洋功能区,全面开展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监测,并对海洋赤潮、风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视。
10. 全国海洋观测网包括
全国海洋观测网由基本海洋观测网和专业海洋观测网组成。其中,基本海洋观测网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未来海洋观测网的覆盖范围包括我国近岸、近海和中远海,以及全球大洋和极地重点区域,按岸基、离岸、大洋和极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