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芷兮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芷兰更好!!!!!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首咏兰诗不仅仅写出了兰花的特点,也刻画出兰花的品格和可贵的情操。 我国兰花的种类很多,就兰科植物来说,可分为地生兰、气生兰两大类。人们最常见的有春兰、建兰、寒兰等。多丛于空气潮润,山谷溪边或树木庇荫之处。 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为兰科,地生兰。它的名字由来,因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游历于此留下的绝妙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后人(清)张之洞“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的精妙构思,浓缩出极其动人的诗情画意。芷兰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叶柄中间盛开一束束小小的黄花。幽香向四周弥漫,这种香味既不象玫瑰花的香味那么强烈,又不象桂花的香味那样甜腻,也不象梅花的香味那样清淡。但却朴素大方、爽心惬意、馥香袭人。乃有“香祖”或“国香”之美誉。敢问,君以为然否?然也!!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这些具体生动的描绘,也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 芷兰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韵致,自然会赢得人们各种赞誉和喜爱。一来花朵纯真质朴,无需浓妆艳抹,更无俗气媚态。正如洞庭第一长联中所云:“沅芷南芬,澧兰北秀”。这个“秀”可谓得体佳丽也!是一种内在美,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二来由于圣洁高雅,幽居深谷,不趋炎附势,“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人们常把它与“常德德山有德”相题并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世外桃源》中也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事实上,都是芷兰繁衍的生命群体,确为正气所宗。凡是邪恶、腐败之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君不见,两千多年前的兰心慧质的孟姜女,就是从澧州嘉山脚下起步千里寻夫,她的深情、以及她的无怨无悔、忠贞不二的精神,不正是清心去邪、香满乾坤的中华民族文化芷兰吗? 澧县三面环山,东濒洞庭,腹地澧阳平原,澧水径流其间,山、川、平、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繁盛,素鱼米之乡。先秦为楚国属地,据说当年孔子游说到这里,见澧水两岸落花满地,芳草连天。不禁谓然长叹“习习谷风,以阴为雨。何比苍天,不得其所。时人阐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孔子爱兰,把自己也比做芷兰了。《周易》中“同心之言,其嗅加兰”。被老人家解释为同心协力的人,气味象兰花一样芳香。可见,夫子爱兰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唐代大诗人李群玉更是为家乡芷兰所陶醉。特地把家由城内迁至城外仙眠洲(今县委会对面一带),建宅名“水竹居”修身养神,惟吾德馨。对此好友周朴有诗曰:“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知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李群玉诗》等传世诗文自然飘逸,舒卷自如,表现了一种执着、坚毅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 1961年秋,毛主席看完《离骚》后,沉思片刻,挥笔写下《七绝、屈原》光辉诗篇。“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其中“椒兰”二字为申椒和芷兰,皆为芳香植物,在这里比喻贤德之士,赋予兰崭新时代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风格。 澧阳大平原怀抱万顷孕育生命的沃土肥壤,向山间落叶腐殖了的海绵地,似乎折枝也能绽出新绿,是一片有感情和智慧的土地。近代的蒋翊武、林伯渠等生于斯长于斯的仁士志杰,把“澧有兰”特有的芳香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由得令人平添一份自豪!而澧州人习惯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改革开放的大花园中又迎来花满古城,香满万家的瑞祥佳气。粮、棉、油丰收在全省举足轻重,全国劳模、状元、先进个人比比皆是,不知有多少“花中君子”默默地、悄悄地用青春把美好家园装点``````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不仅菜篮子盛了、花篮子也更妍了。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澧人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灵感,总结出“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的养兰十二字诀,市民还竟以花卉相馈,送人一份美丽的惊喜,表达一种人间和爱的情味。专业花农根据芷兰生长田间要求不高,喜半阴半湿等特点,还培育出深黄、浅红等花色的园艺栽培品种,作为一种室内盆景花卉,可供长期观赏。最好的新品种花朵多,细叶纤长,浓绿而又光亮,其造型千姿百态、美则美矣!平时家里摆上两盆显得生机盎然,如果悬挂空中成“吊兰”则另具一番极高情趣,观其叶潇洒、优柔、随风而动,好象欲说自己的喜悦。同时也更加烘托出花朵婀娜、清丽、高雅的神韵。 兰芷溢香处,人步画图中。神清气满,小康醉人啊!
2. 芷兮怎么读
语出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修:美好的;扈:楚方言,披挂;纫:缝纫,连接;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花芳草,喻人的美好品德。这里是用屈原的诗句来赞美仁医吴佩兰的高贵品德。3. 芷兮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杜若蘅芜指的是香草的名字。
1、杜若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茎直立或上升,粗壮,不分枝,高30-80厘米,被短柔毛。 在西汉刘向所辑录的《楚辞·九歌》中有《湘夫人》一文,有“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译文: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提及杜若。杜若指的就是香草。
2、蘅芜 蘅芜是两种植物“杜衡”、“芜菁”的简称,泛指生长在地上的匍匐状且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所以蘅芜也指的是一种香草。蘅芜是菊科下属的一些植物,多为草本。叶常互生,无托叶。头状花序单生或再排成各种花序,外具一至多层苞片组成的总苞。
4. 芷兮什么意思是
一、此句出自屈原的《离骚》。
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三、这句诗的意义主要是突出表现诗人的高雅、高贵、卓尔不群、美好的外形与内质。因为前面几句写了他的高贵出身、生辰、美好名字的来历、而且又“修能”以增加美好的内质,接着用这句诗,用芷草、秋兰等香草,来突出、映衬诗人高尚的情怀、不俗的情趣。
四、《离骚》的作者是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5. 芷兮的含义是什么
白兮意思是指用白玉做成的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拓展资料,出自楚国屈原《九歌·湘夫人》,原文选段: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仅供参考
6. 芷兮的拼音
应该是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岸芷和汀兰都是指水边的美丽的花。
岸和汀都是指岸边的意思。
形容人像芳兰一样品德高尚,谦让有礼。
和岸芷汀兰对应的词是玉树临风,一个表示内涵,一个表示外表。
释义出处: 北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屈原 《离骚》
注释:
岸:河岸,《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
芷:白芷,一种香草。又写作“茝”。《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岳阳楼》绘画作品
汀:水边平地。《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兰:兰草,一种香草。《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7. 湖南芷兮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香囊,又叫香包、容臭、香袋、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
出处:
1、香囊最早称容臭,当时制作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汉代《礼记》:"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
3、香囊在唐代还称作花囊。唐代诗人张祜《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4、首次出现“香囊”,是东周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角垂香囊。”其后,“香囊”一词便出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时期魏魏国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唐 白居易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唐 王建 《秋夜曲》之一:“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宋 秦观《满庭芳》词:“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等等。
8. 芷兮的意思及寓意
形容女生的美丽,纯洁。“沅”和“澧”都是江河的名字,分别在湖南湘潭和岳阳地区。而“有芷兮”与“有兰”则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芷”和“兰”都是美丽的花卉,寓意女子清新脱俗、洁身自好。这句话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通常用来形容女性的品性高雅、气质清新。古代诗词经常用花卉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花容月貌”、“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凸显了女性的美丽与高雅,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与文学的独特审美情趣。现代也有类似的文学作品,如金庸先生的“小龙女”和琼瑶先生的“花千骨”等等。
9. 云南芷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回答如下:沅江和澧水是湖南省的两条主要河流,因其水质清澈,沿岸生长着许多花草树木,被誉为“江南水乡”。因此,“沅有芷兮澧有兰”暗指湖南省的美丽景色。
10. 芷兮出自哪里
沅有芷兮芷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楚辞中这首缠绵凄恻的诗词说的是湘夫人娥皇和女英对舜的朝思暮想,悠悠江水,芳香芷兰,寄托着湘夫人无尽的思念和忧怨。为爱殉情的湘夫人最后投江自尽,一番思念寄情于芷兰芳草,忧怨和哀婉飘荡在潇湘之间。出自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