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沙化效应是什么(海洋沙漠化)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17 07:41   点击:6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沙漠化

(1)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 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 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2)盐渍荒漠化

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3)石质荒漠化(石漠化)

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4)海洋(水域)荒漠化

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

(5)城市荒漠化

发生在城市内,由于人口增加和地表性质改变而出现类似荒漠环境效应的环境有害化过程。因为城市表现出的气候暖干化,城市石漠化、城市贫水化、地面干燥化、城市风沙活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少,都于荒漠有类似的效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6)高寒荒漠化

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因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也被称做寒漠。

总而言之,我们要完整准确理解荒漠化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和治理的迫切性,不断反思调整我们的行为,达到人地的和谐共生,实现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做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荒漠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海洋沙漠化效应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太阳黑子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间冰期

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大气层透明度变化

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流域状况: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下游补给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上中游补给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人口和经济迅速

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水体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海洋沙漠化

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人为热释放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沿海城市气候截流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3. 海洋沙漠化的成因和危害

由于海洋碳库效应,陆地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和海洋生物的放射性碳含量是不一样的。全球各大洋的海洋碳库效应校正因子已经在数据库中建立并记录。大气、海洋和生物圈是浓度不同的放射性碳库。

大气中形成的放射性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溶解于海洋中,并通过光合作用在同一时间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这也是陆地生物在自身的系统中吸收碳14的方法。

海洋生物和以它们为食的生物通过碳14(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的交换过程吸收大气和海洋或任何水体中的碳14。

然而,表面混合层的碳14含量和深海的碳14含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具有相同的放射性碳含量。

4. 海洋沙漠化的危害

大规模治理沙漠对人类是有利的!因为沙漠如果得到治理,会改变他的环境,让沙漠的土壤更加适合人类的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土地的浪费。当地球上的沙漠能够种上绿色植物的时候,地球可以在长时间内摆脱温室气体的影响,因为温室气体很多都是二氧化碳,从环保的理念上来讲,大规模治理沙漠肯定对人类是有利的。

5. 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与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之间,素有“草原明珠”之称。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于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主要污染原因是: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

2、人为原因: 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6. 海洋沙漠化的主要分布区

1、沙漠化程度不同

沙漠化是狭义的荒漠化,沙漠化的程度比荒漠化要小。

2、成因不同

沙漠化:自然因素,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气候因素,赤道地区的气候在气象学上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荒漠化:热带荒漠,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温带荒漠,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7. 海洋沙漠化图片

1、田桂荣从事环保工作。

她自费9万余元,回收废旧电池65吨1998年,当她得知废旧电池对人类有强烈危害时,毅然决定自费回收废旧电池。她用绿色条幅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写上回收废旧电池的地址以及电话:制作了600个透明的废旧电池回收箱、5万张环保倡议书,到市内各学校发放。

在《新乡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出了题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从此,田桂荣凭着一个环保志愿者质朴的情感和对环保前前所未有的关注,走街串巷,以每年2分钱的价格回收废旧电池。她还组织了大量环保宣传活动,利用地球日,环境日,节假日开展环保宣传,并通过电视,报纸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废旧电池的危害。

五年来,她个人投入9万余元回收65吨废旧电池,使近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废旧电池污染。二、积极开展多种环保宣传实践和环境教育活动田桂荣利用节假日在全省各地个人自费组织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仅在郑州,新乡就组织了“绿色申奥万人签名”,“生命之网爱环保”等大型活动38次,参与人数达26万人。

同时,她还义务为大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几年来,田桂荣曾到国内的110多所学校为30多万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讲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直接受众达360多万人。每逢寒暑假,田桂荣自费组织环保志愿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湿地保护等环保课题。

为了保护母亲河,田桂荣率领30多名大学生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沁河和黄河考察排污口,进行水源污染,水质分析,与排污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向上级环保部门递交考察报告24份,为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净化水质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吴庆贤——基层老党员吴庆贤的生态扶贫故事。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一个因树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风雨桥、鼓楼、学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于山。村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树环绕,连绵的杉树挺拔耸立,日日年年守护着这个侗寨。

饮水思源,四寨村的美丽,饱含“贵州造林王”、共产党员吴庆贤的汗马功劳。

从不惑之年弃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阴弹指一挥,吴庆贤风雨无阻地种树护绿,在山上存了数千万元绿色财富。尽管日子清贫,他却不肯为自己轻易砍一棵树。然而,当公益事业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犹豫地捐献和赠送。他用执著和坚守、无私和奉献,感动着乡亲,把种树护绿的事业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2015年底,吴庆贤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累计造林55000亩,木材总方量达25万方,经济价值达2500万元,并带动乡亲们造林5万多亩,使双江镇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7%增长到现在的75%。吴庆贤因造林面积贵州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贵州造林王”,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评选出的“中国生态英雄”。

8. 海洋沙漠化名词解释

1、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干旱 半干旱沙漠边缘,除自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 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衰竭。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2、盐渍荒漠化:也属荒漠化的常见类型,也称盐漠化,我们把土壤表层30cm以内,可溶性盐离子总量超过1%时称盐碱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再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多于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有关,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得农作物发生生理干旱,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产生荒漠化效应。此类荒漠化多见于华北平原和青海省境内。

3、石质荒漠化(石漠化):由于人为作用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导致土壤流失,土层变薄,使基岩逐步裸露的过程,主要分布于降水多、风力大或坡度陡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基岩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石漠化很严重。特别是在云贵高原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表现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更为突出。山地石漠化又包括山坡石漠化、沟谷石漠化、滩地石漠化等。

4、海洋(水域)荒漠化:一个国家的领海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领海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是一个国家土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海洋也存在着类似的荒漠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赤潮导致生物生产力下降,石油污染导致海面蒸发下降,出现的荒漠化效应.我们要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引起十分的重视。

9. 海洋沙漠化会使温度降低吗

沙漠变绿洲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 改善环境:绿洲可以增加土地的覆盖率,稳定沙漠地形,减少沙尘暴频率,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都有好处。

2. 提高地区的生产力:绿洲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耕地和水源,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粮食和水资源,有利于提高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3. 丰富生态多样性:绿洲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栖息,从而增加生态多样性,保护地区的自然资源。

4. 促进旅游业发展:绿洲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收入来源。

5. 减缓气候变化:绿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沙漠变绿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细致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确保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