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周围的农业生产(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12 06:00   点击:13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2. 海洋对气候的积极作用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广,伸入欧洲大陆。影响因素:欧洲西部海岸曲折,利于西风影响深入大陆,而且高大山脉多成东西走向,对西风的影响不大。

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的狭长地带。影响因素:都是南北走向高大山脉阻挡,使西风无法东进,只能在山脉以西的狭长范围发挥作用。

大洋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

影响因素:大洋洲在南纬40°以南的陆地面积很有限,造成只有大洋洲南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 海洋性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但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农作物成熟时需要很多热量,但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夏天也温和凉爽,无法提供足够热量,所以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但温带海洋性气候非常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所以西欧是全球著名的乳畜带。

4. 海洋性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

1、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不利)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

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不利:热量不足。

2、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及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有利:降水充足且均匀,气温变化不大,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不利: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少,热量不足

5.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达不到水稻生长的要求,不能种植水稻。

结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可以种植海稻,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温和降水分布均匀,但是他的日照量较小,年日照量达不到5000小时。水稻的生长习性是要求温和并且多余的环境,而且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日照条件,才能积累营养。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多阴雨少日照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谷物的种植却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农业生产具有以畜牧业与种植业混合经营的特点,种植业以种植对热量要求相对较低的甜菜、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等作物为主,谷物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青贮玉米等,对热量要求较高的玉米、水稻不能种植。

6.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荷兰全年降水大致在750-800毫米之间,除了8月雨量较多外,周年分布比较均匀。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农业生产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光热条件差,7月份平均气温为22℃。同时由于纬度较高(相当于黑龙江的最北部),光照不足,影响大田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荷兰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

7. 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

目前,全球温度呈上升趋势,且以北半球较高纬度升幅最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特别是作为农业主体的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四个主要领域之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生产在2020~2050年将会遭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依据气候模式,气象专家预测全球温度在未来100年还将升温1.4~5.8℃,变暖现象将持续,且比过去100年的增暖速率更快。温升已严重影响了与冻土、冰和积雪有关的生态系统(如水文、自然、海洋、淡水生物及陆地生物等系统),并且增加了对人工管理与人类系统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气候的温暖干燥使土壤因潜在蒸发能力的增加而使含水量降低,且在夏季表现最为严重。土壤通气性能受其水分条件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其内固有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和外源有机碳的降解,以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土壤水分不足,空隙率变大(透气性增强),致使其内有机碳含量因矿化分解速率的加快而降低。气候变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含量造成影响,使土壤C-N循环与养分含量发生改变,致使农业系统因土壤有机质分解与氮流失的加快而消弱了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2.2对水环境的影响

区域降水格局与降水量随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就江河径流量而言,北方减少南方增加,各流域年均蒸发量提高,其中内陆河地区与黄河提高15%左右,致使流域流量降低甚至出现断流现象。气候因自身变暖而更加不稳,极端气候(如旱涝)事件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强,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基于人类活动与暖干气候的影响,湖泊补给来自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减少,气候变暖延长了作物生长季节,农业用水需求量持续提升,负面影响了区域农业用水。

2.3对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的影响

气候变暖将使区域积温提升,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尤其是高原与中纬度地区)作物的生长季节,喜温作物因低温冷害的减轻而出现北移,并且扩大了晚熟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了作物种植结构。与此同时,随着土壤水分蒸散量的提升,有利于热量资源增加的因素可能会因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充分利用,从而提升了作物稳产在气候方面的风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明显增暖的气候影响下,东北地区将水稻种植逐渐北扩至之前的水稻禁区(如嘉荫、伊春等);喜温作物在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扩大,越冬作物逐渐向北扩展;虽然冬小麦在陕西省向北扩展种植,但因降水减少造成的干旱加剧使其生长受限制区扩大。假设在温升1.4℃且降水增加4.2%的环境下,对我国作物种植面积而言,一熟作物会由当前的62.3%下降至39.2%,二、三熟作物分别会由当前24.2%与13.5%上升至24.9%和35.9%。

2.4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温升程度、降水格局与作物对CO2浓度升高的生理反应为农业生产能力遭受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其所引发的季节变化、作物病虫害演替及其适宜种植区迁移等均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温升可使全年生长期延长,对热量不足地区与多年生作物有益于生长;温升对生长期较短的栽培作物在发育速率方面拥有促进作用,但单产会因生育期缩短而降低。实践证明,当在生长季节内温度每升高1℃,小麦产量将会下降3~10%,且在过去20多年中因温升已下降大约4.5%。小麦将在黄淮海平原地区暖冬时期生育进程加快,拔节期提前,使其在遭遇倒春寒天气时冻害发生机率提升;我国东部玉米、油菜、土豆、水稻与冬小麦在CO2施肥效应提升的情况下可使其潜在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对CO2施肥效应不予考虑时则会下降2.5~12%。

3.现代农业生产应对措施

3.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条件

要想控制并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则须改造现有农业设施以提升其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具体措施为:①改造老化农业灌排设施,扩大灌溉面积;②通过科学灌溉实现节水农业;③针对自然灾害建设综合防治工程;④通过地形的改造,促进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抑制径流与土壤侵蚀病害;⑤对于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而言,其农业发展中心应为改土治水,通过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来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实现农田的稳产高产。对农田防护林加大建设力度,研究显示:在农田防护林有效范围内,可有效提升相对湿度10~20%,减小地表风速30~40%,增加土壤含水量20~30%,降低地面蒸发率29.2%。除此之外,由于森林自身为CO2的良好吸收库,因通过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养护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提升其抗逆性能的关键性措施。

3.2培育选用抗逆品种

农作物有效生长期因气候变暖而得到延长,与此同时还需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因此其品种选择非常重要。实施农作物品种改良,使其适应气候变化,保证增产增收,改良培育过程应以耐旱、耐热及抗病虫害品种为首选,以此应对气候升温所引发的病虫草害。与此同时对农作物生理特性进行改善,包括选育高光合效能及低呼吸消耗的品种;对于多熟制农作物可以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为选择;棉花应选择耐阴雨、耐高温及潜力大的高产杂交品种;大豆和玉米可选择生长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另外,为应对产量受种植北界北移与生育周期缩短的影响,可通过选育光合作用高效且光周期不敏感的优良作物进行控制。

3.3调整农业布局和耕作制度

气候变化使作物生长期的光能资源和热量资源增加,复种面积扩大,一些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另外,气候变化会使各个区域降水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此时则需对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结构与分布情况实施调整。故此需对植被带和种植带北移的可能性采取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适度的将冬季越冬作物北移;通过发展冬季农业、麦棉两熟、小麦玉米间作和恢复、发展双季稻等途径,提高复种指数。

3.4加强科技投入

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投入与人员综合水平,强化培训,针对农业生产建立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带动生产。

(1)强化对农业灾害与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例如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依据,预报年型天气气候以及未来五年、十年的变化趋势,以此促使农业部门在规划与生产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对农业生产实施合理布局,并为未来五年、十年的农业生产做好技术储备;

(2)加強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工程,以科技的创新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如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等学科前沿领域,以强化人类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3)加强科学研究,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推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如何做好应对措施,实现现代农业的稳产高产,则为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占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4(3):25~25.

[2]韩国军,张新时,周广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J].气象科技进展,2011(02).

8.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一、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雨热同期,对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水热供应。

2、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3、季风不稳定,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旱涝灾害,容易造成农业减产。

二、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利弊

(一)好处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二)坏处

1.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大,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打击。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2.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9. 简述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

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