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本海洋检测系统排名(日本海洋测量船)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11 21:18   点击:26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日本海洋测量船

日本

日本古野雷达是世界著名雷达品牌,专门研制渔业雷达,采用全新多波束技术的DFF-3D 是一款创新、有效的鱼群定位和海底轮廓测量工具。具有先进的信号处理系统及令人赞叹的紧凑型多波束探头的完美结合,呈现了高精细的图像画面。

2. 日本船舶

丰田

丰田,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但却不是日本最早的汽车公司。

丰田汽车公司,日文全称“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TOYOTA MOTOR CORPORATION”。“丰田集团”则包括了整车关联企业大发、日野和零部件企业电装和爱信等。

“丰田”的品牌“TOYOTA”来源于丰田家族的名字,但并不完全相同。

丰田集团的创始人叫丰田佐吉(Toyoda Sakichi),他在1890年发明了木制人力织机,并于1896年发明了日本第一台动力织机。1920年代,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经过对欧美的考察,决定进行汽车的研发工作。1933年,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设立了汽车部,开始制造汽车。1935年,丰田研制出G1型卡车。

1936年,丰田研制出AA型轿车后征集品牌名称,比较受欢迎的是“丰田”的日本片假名“ト(to)ヨ(yo)ダ(da),TOYODA”,但为了与丰田家族有区分,最后采用了“ト(to)ヨ(yo)タ(ta),TOYOTA”作为商标名称。1937年8月,汽车部从丰田自动织机独立,成为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82年,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mpany)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合并,成为现在的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本田

本田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最初是因摩托车名扬世界,现在则已经进军飞机制造业。

本田公司,日文全称“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Honda Motor Co., Ltd.”。

本田的名字来源于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

1934年,本田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二战期间,丰田公司获得了东海40%的股权。二战结束后,本田宗一郎将东海的股份都卖给了丰田。1946年,他又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

当时,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本田宗一郎利用二战后留下来的为无线电发电用的小型马达,改装到自行车上,使自行车有了辅助的动力。这种发动机可以很容易的被安装到自行车上,因此大受欢迎。这也是第一个用“Honda”命名的产品。

1948年,本田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在继续生产自行车辅助发动机的同时,也开始生产摩托车。1949年,本田技术研究所被合并到了本田技研工业。同年,本田首款跨骑式摩托车“梦想号”诞生。到1964年本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直到1963年,本田才开始涉足汽车制造,并迅速成为日本三大汽车巨头之一。

日产

日产集团曾经是日本大型财阀之一,“日产”是“日本产业”的简写。

日产汽车公司,日文全称“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NISSAN MOTOR CO.,LTD.”。

日产汽车的前身,是由桥本增治郎1911年建立的“快进社自动车工场”。该公司1914年推出了一款名叫“DAT”的新车,以公司的三位投资人田健次郎(Kenjiro Den)、青山禄郎(Rokuro Aoyama)和竹内明太郎(Meitaro Takeuchi)名字的一个字母定名。该公司后来更名为“DAT自动车株式会社”。1919年,美国工程师William R. Gorham在日本开发出三轮汽车,并在大阪成立了“实用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1926年,实用与DAT合并为DAT Jidosha Seizo Co., Ltd。

1928年,鲇川义介创立了名为日本产业株式会社(Nihon Sangyo)的控股公司,后来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名字缩写为“Nissan”。Nissan财阀当时控制了包括日立、户畑铸物在内的一大批重要企业,在二战期间是日本第四大财阀。

1931年,DAT成为鲇川义介旗下户畑铸物的子公司。1931年,一款不需要驾照的排量小于500CC的轿车“DAT SON”诞生,意思就是“DAT的儿子”,后来成为著名的“达特桑”品牌。因为“SON”在日文里有“损失”的意思,于是1932年“DAT SON”更名为“DAT SUN”。

1933年底,鲇川义介成立了由日本产业和户畑铸物设立的“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Jidosha-Seizo Co., Ltd. ,英文名为: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后来成为五十铃汽车公司。

1934年,鲇川义介将户畑铸物的汽车业务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不过,股东们并不看好汽车业前景。于是,鲇川义介将股东的股份收购,将日产自动车变成Nissan财阀的全资子公司。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鲇川义介将重心转向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11月,日产汽车的卡车部门搬到了长春。1944年,日产汽车更名为“日产重工业”。二战结束后,直到1949年,日产汽车才改回原名“日产自动车”。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产汽车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达特桑”轿车。直到1981年,日产公司才在汽车上全面使用“Nissan”作为标志。不过,到2012年,日产公司又重新启用了“达特桑”品牌。

至于为什么日产汽车很早之前的中文被称作“尼桑”,恐怕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口车时使用了“Nissan”的音译有关。当时的广告都叫做“尼桑”汽车。

目前,日产与法国雷诺、三菱汽车组成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铃木

尽管铃木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却是日本第四大汽车公司。

铃木公司,日文全称“スズキ株式会社”,英文名“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铃木公司的名称来自创始人铃木道雄(Michio Suzuki)。

1909年,铃木道雄在日本静冈创立了铃木式织机制作所。1920年,铃木式织机株式会社成立。1937年的时候,铃木已经开始准备生产汽车,不过因为二战开始而搁浅。

战后,铃木开始了摩托车的生产,并在1954年将公司更名为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Suzuki Motor Co., Ltd.)。随后开始了汽车的生产。1990年,更名为现在的铃木株式会社。

马自达

“马自达”应该是“Mazda”的音译。在香港地区,“Mazda”被叫做“万事得”。

马自达公司,日文全称“マツダ株式会社”,英文名“Mazda Motor Corporation”。

马自达的创始人叫松田重次郎(Jujiro Matsuda)。1920年,他在日本广岛创立了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初期以生产酒瓶用的软木塞为主要业务。1931年,松田重次郎将事业触角伸展到汽车。1931年第一辆量产的三轮卡车,被命名为Mazda。

Mazda这个名称除了纪念创办人松田(Matsuda),同时也象征着西亚的智慧与和谐之神“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不过,当时马自达卡车是通过三菱商事公司进行销售的,直到1936年,马自达标记才出现在卡车上。

1958年,马自达推出了四轮卡车。1960年,马自达开始推出轿车。1984年,公司更名为现在使用的Mazda Motor Corporation.。马自达的logo也经过了多次的变化。1997年确定的LOGO一直沿用至今。

斯巴鲁

斯巴鲁公司,日文全称“株式会社SUBARU”,英文名“SUBARU CORPORATION”。现在的公司名是从2017年4月1日开始使用的,此前叫“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富士重工业”或“富士重工”。

富士产业的前身是1917年由中岛知久平创立的“飞行机研究所”,专门从事各类飞机的设计研发,同时制造当时非常流行的双翼机。1931年,更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1945年,又更名为“富士产业株式会社”。二战后的1950年,富士产业被拆分为12家公司。

1953年,富士产业被拆分公司中的富士工业、富士自动车、大宫富士工业、宇都宫车辆以及东京富士产业等五家公司投资组成富士重工,主要业务集中在飞机制造、销售和维护。1955年,这五个投资公司与富士重工合并。

富士重工的领导人当时启动了汽车生产计划,并将汽车品牌命名为“SUBARU(斯巴鲁)”。SUBARU是金牛星座中的一个星团,在它的群星之中,有六颗星星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而富士重工恰好又是由六个公司合并而组建的,所以“斯巴鲁”的LOGO图案是由一颗大星星和五颗小星星组成的六颗星。

1958年,富士重工发布了“SUBARU 360”。当时,日本汽车制造商正根据一项计划致力于小型汽车的研发,这项计划要求生产政府所倡导的“大众化汽车“。富士重工开发出四座四轮微型汽车SUBARU 360,从而击败了其它的制造商,也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1966年和1972年,斯巴鲁分别研发出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左右对称全时四轮驱动系统两项独特的汽车技术,从而在全球汽车界独树一帜。

2017年4月,为纪念创业100周年,富士重工把公司名称改为“斯巴鲁”(SUBARU CORPORATION),把名称统一为在国内外都有知名度的汽车名,进一步提升品牌力。

三菱汽车

三菱汽车,日文全称“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MITSUBISHI MOTORS CORPORATION”。

三菱汽车,是日本三菱集团的关联企业之一,三菱汽车的LOGO也沿用了三菱集团企业的标识。

三菱始创于1870年,并于1873年改称三菱商会。1917年,三菱造船开始生产汽车。1932年,推出扶桑巴士。1934年,三菱造船等几家公司合并为三菱重工,生产飞机、轮船、火车车厢等产品。当时开发的汽车业被用于军事用途。二战之后的1950年,三菱重工被拆分为三家公司,但在1964年又重新合并。1960年,新三菱重工推出了“三菱500”轿车。

随着汽车业务的不断增长,三菱重工决定成立单独的汽车业务部门。1970年,“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成立,当时是三菱重工的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菱汽车经历了很多的坎坷。目前,日产汽车是三菱汽车最大的股东,三菱汽车成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一员。

五十铃

五十铃和日野,原本同属于一家汽车公司,他们也是目前日本最重要的两家商用车制造商。

五十铃公司,日文全称“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Isuzu Motors Limited”。

日野公司,日文全称“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Hino Motors, Ltd.”。

五十铃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前身是于1916年成立的东京石川岛造船所。1918年,与Wolseley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于1922年生产出日本第一辆轿车。1933年,石川岛造船所的汽车部门与日产的前身DAT合并,成为“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

1934年,“五十铃”商标诞生,取自日本伊势神宫(ISE Shrine)地区的“五十铃河”( ISUZU River)。“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成立了一个专门研发柴油发动机的部门,开发出了日本第一台空冷柴油发动机,并于1936年开始生产。

1937年,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和东京瓦斯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的汽车部门整合为“东京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1941年,公司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唯一一家可以生产柴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同时丰田和日产被认定为生产汽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公司也更名为“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Diesel Motor Industry Co., Ltd.) 。之后,公司在日野市(Hino-shi)成立了“日野制造所”,并于1942年独立为新公司“日野重工业”。日野后来去掉了重工业,称为日野工业。1948年,公司又改名为日野柴油工业株式会社。

二战结束后的1949年,“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五十铃汽车公司”。因只生产柴油车,也被称为“柴油五十铃”。

1959年,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1999年,日野与丰田合作开发小型卡车,公司更名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2001年,日野成为丰田子公司。

3. 日本海洋观测卫星

经科学验证,日本有可能沉入海底,因为日本位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冲突频繁,所以地震较多,火山活动较多。可能会有一天在两大板块的剧烈挤压下,日本沉入海底。不过也有可能把日本顶起来,使其与亚洲大陆连接,到时候去日本就不用坐军舰了。还有可能是因为全球边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日本有可能沉到海底,不过也不光是日本哦。但是因为这是很多年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不是能够预测得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4. 日本海洋观测舰

五年级下册科学封面的船叫做挑战者号。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封面上,有一艘船正在水中前行,这艘船是美国挑战者号。美国挑战者号最初于1983年投入使用,是一艘进行科学研究的船只,曾计划执行许多任务,包括探测火山、研究海底生物、监测气候变化等。与美国挑战者号相比,日本的深海采掘船"加贺山"号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更加先进,在深海开采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由于深海具有深度、温度等环境较为恶劣的特点,船只的设计和使用都需要特殊的考虑。

5. 日本海洋监视船

因为案发在日本,没有监控和目击者,只有刘鑫和杀人凶手双方互相矛盾的证词。

江歌案迷雾重重。

如今,法院根据各方证据、日本警方的调查、目击者的调查,还原了事件真相。

原来,刘鑫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恐怖。

第一,刘鑫让江歌不要报警。

那天下午,刘鑫因为陈世峰的骚扰,找江歌求助。

江歌四次提到报警,但是都被刘鑫阻止了。

因为刘鑫想住在江歌家里躲避,但是根据日本的法律,一个人租的房子只能一个人住

6. 日本海洋测量船有哪些

中国大型造船企业。始建于1865年。至1949年,共建造各种舰船884艘,并制造了大量机器设备,成功地试制过飞机。有职工1.5万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大、小船台6座,干船坞3座。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基础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能够建造、修理各类舰船和承造成套机械设备。5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和第一条5000吨货轮,6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全部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70年代建成远望号为主的六艘大型远洋科学考察船,80年代开始迈入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领域。工厂在造船能力发展的同时,修船和非船产品生产也卓有成效,曾先后制成万吨水压机,承接中国最大的葛洲坝闸门、上海和北京大型天文台回转球顶、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关键设备等工程。

一、历史沿革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同治四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奉两江总督李鸿章之命,以4万两白银买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区的美商旗记铁工厂的全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购买该厂的库存材料及工具。李鸿章以此为基础,将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分别在上海开设的2个洋炮局合并进来,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四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时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现址),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坞1座,共占地70余亩(4.3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模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绪十七年由于生产的发展,工厂面积从原来占地4.3万平方米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00余人。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元年(1905~1912年)为江南船坞时期。清政府决定局坞分家,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民国6年改称上海兵工厂,直至民国21年停办,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局坞分家后,船坞采用商务化的经营方针,生产业务渐有起色,过去船坞长期荒废的局面逐渐改观。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21000多吨,其中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华”号长江客货轮,船长330英尺,宽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吨,被当时航运界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在修船方面内外招揽,业务甚广,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5年间,共修理大小舰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经营业务扩大,营业额和利润猛增。局坞分家时,借用江安粮道库银20万两的开办费,原定10年内分期归还,由于营业状况好转,提前4年全部还清。这一时期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局坞分家时,固定工人约60~70人,至宣统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国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江南造船所时期。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仍采取商务化经营方针,造船业务逐渐赶上和超过当时造船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耶松船厂在宣统二年至民国6年间共造船82艘,总吨位42700吨;江南造船所在同一时期间共造船208艘,总吨位38846吨,已接近耶松船厂。民国7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总吨位增到60373吨,大大超过耶松船厂,居上海造船工业的首位。民国7~10年是江南造船所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为美国建造成4艘排水量万吨级的运输舰,被当时传媒评为“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民国16年后,国民政府海军部管理江南造船所,一度进行局部带军事性扩建。民国19年冬,将海军轮电工作所并入江南造船所;次年1月,又将福州马尾船政局(今马尾造船厂)的制造飞机处并入江南造船所,后建成“江鹤”、“江凤”等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5架。这个时期的海军舰艇修理业务相当频繁,民国17~22年的6年间,共修理海军舰艇271艘次,平均每年45艘次,而民国10~15年的6年间只修理海军舰艇74艘,平均每年12艘次。当时的所长马德骥引进西方的一套管理方法,改变了过去由英人毛根独揽大权的局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上海沦陷,江南造船所为日本陆军侵占,日军把上海兵工厂(原制造局的另一部分)场地划入江南造船所,并强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积增达34.3万平方米,还把南京的3家民营小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并入所内,使江南造船所的场地和设备都有较大扩展。民国27年1月,移交日本海军管理,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同年3月,又由日本海军委托日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接办,改名“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将新侵占的英联船厂所属的和丰船厂与瑞镕船厂划归江南造船所。改名“淑浦船坞”和“杨树浦工场”。日军占领时期,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类船舶100多艘,还造了300多艘攻击型的“自杀艇”,并进行了大量的船艇修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接管。民国35年至1949年5月间,共建造各种船舶34艘,总排水量9557吨,平均每年造船10艘,排水量2734吨。其间,电焊技术开始推广,民国35年成功地建成中国第一艘全电焊结构的排水量634吨的长江上游客轮“民铎”号。江南造船所所属工厂进行了局部扩建,至民国36年底,共新开设了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第二发电厂及汽车修理厂等5个厂,并修理了厂房和增添了一批设备。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对江南造船所大肆破坏,所内的3座船坞闸门上半部及抽水间、内燃机厂、第二发电厂等被炸毁;1~8号仓库全部焚毁;机器厂、外钳厂、车床厂、电气厂等大部分被破坏。全所职工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发动下,开展了“反疏散、反搬运、反破坏”的护厂斗争,减轻了国民党政权破坏工厂所造成的损失,取得斗争胜利,保住了工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江南造船所易名江南造船厂,进入生产建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企业概况

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南制造局迁址高昌庙镇时,购置民地70余亩,建成厂房并建筑泥船坞一座和沿江码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时,工厂面积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已发展成拥有13个工厂和1个工程处的近代工业企业。全局拥有大小机床662台,蒸汽动力机361台,总马力4521匹;汽炉31台,总马力6316匹。

光绪三十一年局坞分家,江南船坞的主要固定资产有:全坞地基约60亩;泥船坞1座,长325英尺;机厂1所,共有大小厂屋98间;锅炉厂1所,有大小房屋48间,内有60匹马力总汽炉2座,40匹、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另有剪、钻、刨等机床18台;炮弹厂1所(后改为机器厂),连同打铜厂、翻砂厂等新旧厂屋共100余间,厂内附属机器有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大小车床64台;水雷厂1所,有屋19间,因废置已久,后改为储料栈房;中西式住房14所;另有挖泥船2艘,运泥驳船3艘,小型轮船1艘。按当时价格估计,上述资产共值规银77.3万两。

局坞分家后,原有泥船坞改建为木质干船坞,并拓长加宽,加深坞底木桩,添置水泵等设备。改建后的干船坞,坞身长375英尺,面宽75英尺,底宽60英尺,能适应4000~5000吨船舶进坞修理的需要。民国5年(1916年),江南造船所继续将坞身拓长,使其总长为556英尺,深20英尺,能容纳万吨以上的船舶进坞修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坞之一。

民国7~10年,江南造船所承造4艘万吨级美国运输舰期间,新建大船台4座,每座打桩基地长396英尺,宽36英尺,桩深20英尺,可置500英尺长的万吨船舶;船台两旁新树起重架10座,每座吊重4吨;并陆续购买民地近4万平方米,所址比局坞分家时扩大1倍以上。民国13年,江南造船所开工新建第二座船坞,次年完工。新坞长502英尺,宽61英尺,深23英尺,装备最新式的电动抽水机5台。新坞建成后,即有1艘7700吨美国商船进坞修理,因使用电动机抽水,仅耗时45分钟,为原来抽水时间的1/10左右。不久,老坞也改装为电动机抽水。民国19年后,江南造船所决定开辟第三座船坞,次年动工,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先辟长375英尺,宽89.5英尺,深26英尺,于民国23年完工;第二期又将该坞加长、拓宽,至民国25年全部落成。新坞长647英尺,宽100英尺,深26英尺,能容纳2万吨级的船舶进坞修理,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船坞。此外,还扩建了打铜厂,添建了一座海军码头。

民国27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江南造船所,将原炼钢厂和上海兵工厂(原江南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旧址,以及从老江边路到新江边路的工人居住区一并强行占为新址,使全所面积扩大到34.3万平方米。还把位于南市的三北、鸿昌、合兴等3家民资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搬到江南造船所。在日本侵占时期,所内生产设施略有扩建。计有;船体加工车间增添300吨水压机、移动式水压肋骨弯曲器;轮机部门添置长轴车床、搪床、滚齿机以及白合金轴瓦浇铸设施,动力设备部门增添200匹空气压缩机2台,新建氧气站1所。

民国35~36年,江南造船所新建成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和第二发电厂等,还修理了原有厂房69座。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撤退时,对江南造船所进行大肆破坏,所内主要生产厂房和3座船坞闸门被炸坏。1949年8月,又遭国民党飞机空袭,所内生产设施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上海解放后,江南造船所职工在国民党飞机频繁轰炸的艰苦环境下,进行边抢修、边生产,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修复3座船坞的闸门。自1953年起,江南造船厂结合老厂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了造机、修船、造船、电气和锻工等车间。扩建后的船体加工车间,面积由1890平方米扩大到5637平方米,1956年3月完成。5、6号船台的加固接长工程于1955年6月完工,紧接着进行3号船台的改建,该工程于1956年4月完成。新建的修船车间占地面积10230平方米,高16米,跨度24米,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车间内设有装配、锅炉、修船、钳工等工区以及钢材库、工具库、辅助材料库、变压器间、透视设备存放室等,并装置4台行车,最大起吊能力30吨;还配有加工能力较大的三星轧车和500吨水压机等生产设施。

1959年9月,遵照一机部九局的指示,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新建露天总段建造区和总段运输设施,改建3、4、5号船台。

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是1956年编制的总体初步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工程项目,于1960年7月开始施工,1966年建成,车间建筑面积22176平方米,厂房由1个横跨和3个纵跨构成。为适应建造万吨级船舶的需要,江南厂于1959年对2号船台进行扩建。2号船台原长174米,宽22米,扩建时在船台顶端接长53.3米成水平段。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这里下水。为了试制需要,经六机部同意,于同年7月再次改造,滑道接长17米,下水设计负荷提高到2000吨。1976年,又将2号船台接长的水平段加建成斜坡段,为“远望”号主测量船建造创造了条件。

1977年,3号船坞的改扩建开始施工,经过5年的紧张施工和设备安装,于1982年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扩建后的3号船坞长232.2米,宽40米,深11.6米,可容纳6万吨级船舶在坞内修理和建造,并配备1台150吨门式高架吊车。3号船坞的改扩建完成,标志着江南造船厂已拥有建造巴拿马型船舶的重要设施。1982年起,江南造船厂再次改扩建2号船台,经六机部同意,拆除3号船台,使2号船台的拓宽有了充分的场地。此外,还建立了长6~12米,宽1~3米,厚6~34毫米,重10吨以下的钢板流水线。这条钢板流水线连续上料、矫平、除锈、喷漆、烘干,直至出料。还陆续引进数控切割、光电跟踪切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高效焊接等机械,成为具有先进装备的现代化企业。

经过老厂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新建和改建,江南造船厂的规模逐渐扩大,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船体平面分段流水线。具有设计、建造、修理、改装8万吨以下的各种船舶和舰艇、以及制造压力容器、港口机械、大型钢结构等工业性产品的能力。

上海解放以后,工厂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作出贡献。1953年建成大型内河客货轮“民众”号,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潜艇,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艘5000吨沿海货船“和平28”号,19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70年代,成功地建造以“远望”号为主的三型6艘航天综合测量船、海洋调查船、远洋打捞救生船等特种工程船队,并成功地配合执行通讯卫星、远程导弹发射试验和南极考察等任务。改革开放后,工厂率先以批量承建出口船舶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为罗马尼亚、挪威、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建造了30多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130多万吨,并以优良的建造质量和船舶性能,受到国际航运界和造船界的好评。批量建造的6.5万吨散装货船,以“中国江南型”成为中国唯一列入伦敦租船市场标价系列的国际船型。为美国拉斯科轮船公司建造的2艘该型船舶,因质量优异,船东改名为“中国光荣”号和“中国自豪”号。1994年12月交付使用的、集中国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最高水平于一身的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3”号,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还成功建造了大型、先进的水面舰船、集装箱船、LPG液化石油气船、三用工作船、豪华型游艇、多用途船等多类船舶。

据统计:自同治四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的84年中,江南造船所(厂)共建造各种舰船837艘,计30万吨。1949年上海解放至1995年底的46年中,共造船1100艘,计340万吨,是解放前84年造船总吨位的11倍。其中,1980~1995年的16年中,造船137艘,254.3万吨,是1949~1979年造船吨位的3.1倍。解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在修造船的同时,还为国家建造了1.2万吨水压机、宝钢2030轧机中难度大的设备、葛洲坝2号大型钢质船闸、秦皇岛码头第三期工程、上海2条越江隧道的掘进机、上海和北京天文台中国最大的回转球顶、上海市政建设投钢量近1万吨的内环线高架公路、当时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上海市政建设“三联供”U—GAS煤气气化炉,以及承建的1.65万立方米压力容器、上海体育场和上海大剧院的钢结构等重大工程项目,表明了企业在船舶制造和大型钢结构、压力容器等工业性产品上都跨上了国际水平台阶。

1980年以来,共有多种产品先后50次获国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奖,其中“向阳红10”号、“远望”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7万吨货船“世沪”号、1.28万吨集装箱“海皇·绿玉”号、2.4万吨汽车滚装船“沃乐斯夫堡”号、6.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等获国家金质奖。企业也获得了“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技术进步优秀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企业优秀管理奖(金马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上海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以及连续13年获得“全国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光荣称号。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江南造船厂被列为国家100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改制成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陈金海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中全任党委书记。

江南造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江南造船所临时组织

孟亚人

临时工作委员会召集人

1949.7~1949.10

江南海

总支委员会书记

1949.10~1949.11

孟亚人

临时党委书记

1949.11~1950.4

党委书记

1950.4~1951.6

黄涛

党委书记

1951.6~1956.4

中共江南造船厂委员会

郝少如

代理党委书记

1956.4~1956.12

黄涛

党委书记

1956.12~1957.1

党委第一书记

1957.1~1960.2

陶力

代理党委书记

1960.5~1960.8

张浪

党委书记

1961.2~1962.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62.5~1966.6

张震春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0.6~1970.9

党委书记

1970.9~1975.4

黄星

党委书记

1975.4~1976.10

胡沛然

党的核心小组主持人

1977.2~1977.3

党委书记

1977.3~1978.8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1~1978.8

张绍仪

党委书记

1978.8~1983.1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2.8~1983.7

刘哲

党委代书记(未到任)

1982.8~1983.6

王存琳

党委副书记

1983.6~1984.5

党委书记

1984.5~1987.5

王德宝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5~1986.12

滕一龙

党委书记

1988.2~1992.2

谢中全

党委书记

1992.2~

江南造船所

林惠平

副所长主持工作

1949.6~1950.3

代所长

1950.3~1951.4

曾国晟

所长

1951.4~1952.10

黄涛

军代表兼所长

1952.10~1953.12

江南造船厂

郑重

厂长

1953.12~1958.8

陶力

厂长

1958.8~1960.8

张心宜

代厂长

1960.6~1961.2

厂长

1961.2~1968.3

陈华锋

厂革命委员会召集人

1968.5~1970.8

江南造船厂

张震春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0.8~1975.4

黄星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5.4~1976.10

胡沛然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7.5~1978.8

张绍仪

厂长

1978.8~1980.10

胡传治

厂长

1980.10~1983.4

赵福生

代厂长

1983.7~1983.9

厂长

1983.9~1987.1

孟辉

厂长

1987.1~1993.1

陈金海

厂长

1993.1~

7. 日本海洋调查船

说起湛江霞山观海长廊的“海上城市”,可是说是80后90后湛江人的美好回忆。“海上城市”是一艘大船,然而并不是军舰,甚至都不是中国船,而是一艘船龄已达70年的日本远洋客轮,1951年下水,1954年该船载中日友好青年代表访问中国后,后改为旅游船,停在日本。

1997年由珠海华莹集团引进,次年落户于湛江。

这艘日本客轮虽然被市民戏谑地称之为“贼船”,但大家还是对它比较喜爱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除了在这里拍照留念外,还会在这享受美食。记得船上有一处“大风车烧羊排”大排档,在游轮上吹着海风,看着海景,享受着美食,是湛江人夜宵和招待外地朋友的必到之地。看着“大风车”生意好,岸边也开了好几家海鲜烧烤大排档,晚晚经营到一两点,夏季生意特好。与几个好朋友,叫上几打烧蚝,吹着海风,喝着啤酒,谈天说地,这日子别提有多舒心了。

8. 日本水声测量船

小便池要先冲水,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留下污渍,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和卫生环境。具体原因是,小便池的设计是为了让尿液尽可能地流进自己的下水道,而不是留在小便池的边缘或底部。如果不冲水就直接用的话,不仅会残留气味,而且还会污染周围的环境。而冲水可以将小便池内的尿液迅速冲刷出去,保证了卫生和舒适的使用环境。此外,后续的下一位使用者也不用苦恼前面使用者留下的水印和气味了。

9. 日本海洋测量船图片大全

这里总是进进出出 想要发展好 只有看自己能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