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文化形式内容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
海洋文化的代表:希腊 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敢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代表:中国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农业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因此常常固定下来就不走了,所以才有了封建制度,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大家都有危机感,因此,中国人习惯了存钱。大陆文化发展重心在内陆、忽视海洋,中国人独有向心力,无论在何地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大陆文明更容易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地发展。2. 海洋文化形式内容怎么写
《大鱼·海棠》是彼岸天(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是此公司第一次的动画电影作品。影片创意源自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大鱼海棠的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西南边陲某个地区,圆形土楼迎来了暴雨之夜。身着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打着雨伞冲出土楼,在廊桥处放了一盆花后继续前行。
白发少年坐在窗口大快朵颐,他看到女孩越跑越近,于是故意将一个花盆碰了下去。
花盆在女孩的背后摔得粉碎,她只稍稍停下看了看,也不顾少年的搭讪,继续向前方跑去。
少年感到好奇,于是也穿戴蓑衣斗笠跟了过去。
不久女孩来到云海缭绕的山顶,几声铃响过后,云海另一头驶来神秘的孤舟。女孩乘上船,驶向了远方…… 本片荣获第十四届韩国首尔国际动漫节最佳技术奖。
3. 海洋文化内涵
妈祖精神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妈祖精神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海洋文化的概念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东临大海,自古以来被誉为“环山、沃野、派江、吻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顾炎武也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正因为这样,福州地区海外交通发达较早。
志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遣水军至闽江口造战舰,故长乐有“吴航”之称,这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连江县浦口乡山堂村发掘出土的战国时的独木舟,即是江河及近海所用之舟,可以作为实证。
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后,其后裔有一支就是从海上进入闽中的。汉武帝为平定馀善的叛乱,水陆并进,水路从杭州湾发兵,由横海将军韩说率水军浮海从东冶登陆。东汉时,中国南方“旧交趾七郡(包括粤、桂、滇及越南等地)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当时,东冶港不仅与台湾、琉球已有往来,而且开辟了远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的贸易航线。三国孙吴在东冶建立造船基地,置典船校尉,监督谪徒造船。同时,在连江、长乐等地设立船屯。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国际贸易港。五代,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交通,派人去苏门答腊招徕海中番客,“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使福州、泉州两港的贸易超过了杭州和广州。
宋代,福州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城市和全国造船业中心。明代,福州是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郑和七次下西洋,屡次进入福州港候风补给,更促进了福州与海外的双向贸易。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驻福州后,福州成为中国朝廷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之,福州形成大宗货物的集散地,曾列入全国“三大茶市”和“三大木材输出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之后,福州更全面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正是这样,闽人自古远涉重洋,旅居海外。早在汉代,就有先民移居菲律宾群岛。唐代,已有先民到东南亚和日本经商,其中少数人定居了下来。五代闽国时,去印尼、越南、印度经商、做工的人增多。南宋末年,不少人更因战乱迁徙海外。明代,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去东南亚谋生的更多。明末清初,因“迁界”又有许多人避居越南、日本和东南亚。至鸦片战争前,福州旅居国外的华侨约有几万人。抗日战争前,福州旅外华侨已有二十多万人。至今,福州籍海外侨胞和华人达两百五十万人,分布东南亚、欧、美、澳、非等五十多个国家或地区;还有旅台乡亲六十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达两百五十多万人。
因此,可以说海洋文化对闽都文化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加上福州长期处于省会位置,既是全省人才的荟萃之地,又便于吸纳全省文化的精华。福州文化在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派江吻海的意思是指不同流派,不同文化的相交相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 海洋文化类型
全国沿海的各大中城市,都有其因海而兴的历史,然而又都各具有自己独具的特色。青岛的历史文化,在许多层面和意义上来说,就是海洋文化。青岛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独富特色。青岛所独具的特色在于,既有海洋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发扬光大,又有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融汇,还有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产业、海洋运输和海洋商贸经济的集结一体,人们的海洋观念、海洋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强烈,这是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发展海洋文化的独具优势。
一是从历史上来看。青岛及其所在的山东半岛,是东夷海洋文明的故乡,春秋“海王之国”齐国的要地,琅琊(今属青岛)曾是见诸史载的最早的海港,海上强国越国曾在此建都,这里的海域作为海市蜃楼的多发区,是“蓬莱仙境”的所在,曾是秦皇汉武东来巡海的屡经之处,徐福东渡、箕子去国、殷人东渡的始点和连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繁荣之地,登州港、莱州港、密州港(今属青岛)是古代全国尤其是北方的主要对外海上交通枢纽。无论从考古学的海洋文化遗址发现来看,从道教的产生和传播来看,从秦皇汉武的东游寻仙来看,从本地的语言文学艺术传统、民俗信仰心理和生活文化遗存来看,还是从本地与东南沿海、与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本土及其群岛的海上文化交流和影响来看,莫不如此。
6. 海洋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1、海洋族群的胸襟禀赋海洋族群以船为家,四海漂泊,大海既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展示英姿风采的大舞台。
在长期与海打交道的情况下,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
比如出海航行通常要背井离乡,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也没有电视文娱活动,所以,造就了他们舍家离乡、吃苦耐劳、谦恭俭朴、以苦为乐的禀赋;铸就了他们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
2、海洋群体终日生活并工作在海上,就必然会与狂风恶浪搏斗;向未知海域探险,就一定会遇到激流暗礁;长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就一定要克服并战胜各种困难;遇到海难时不幸落水,就要靠顽强的意志和求生欲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有这些都是培养海洋精神的环境条件,因此可以说,是大海造就了海洋群体的迎风踏浪的冒险情怀、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秉性品德、放手一搏的战斗意志、永不放弃的求生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