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群落
1.浅海生态系统
水深6~200m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陆架区的许多海洋现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潮汐、波浪、海流的作用都比较强烈。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深解氧和各种营养盐类,所以陆架区特别是河口地带是渔业和养殖业的重要场所;由于陆架区有着丰富的有机质,特别是繁殖极快、数量极大和很快死亡的微生物残骸,它们长期埋藏在陆架区沉积盆地泥砂中,在缺氧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细菌的分解作用,形成巨大的海底油气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大陆架上开采或正在计划开发利用这个天然的海底宝库。
2.深海生态系统
深海带动水深2000~6000m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oC左右,海水化学组成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相粘泥,压力很大,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没有坚固骨骼和有力肌肉,有薄而透明的皮肤以适应高压的特征。
3.大洋生态系统
图2 鲨鱼
从深海带到开阔大洋,深于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线。大洋面积很大,但水环境相当一致,惟有水温变化,尤其是暖流与寒流的分布。由于大洋缺乏动物隐蔽场所,所以大洋动物一般有明显的保护色。
4.火山口生态系统
最近,一些学者在考察深海生物时,发现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生物群落,它位于Galapago 群岛附近深海的中央海嵴的火山口周围,火山口放出的水流温度高于周围200oC,栖居着生物界前所未知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如1/3m长的蛤蜊,3m长的蠕虫,它们的食物来源是共生的化学合成细菌,它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C02而制造有机物,生产三磷酸腺苷。
5.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湾是大陆水系进入海洋的特殊生态系统,由于许多河口湾是人类海陆交通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甚深,也易于出现赤潮,河口湾生态学是一重要研究领域。一般地说,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归为湿地范畴,所以潮间带生态系统等未划入海洋生态系统范畴。但潮间带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海洋群落是什么结构
群落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同一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鱼类的天堂。在大海里生存着很多种鱼类,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大海里除了有鱼类,还有很多依赖大海生存的其他生物,这些生物的集合才是群落,所以说,海洋里鱼不是群落。
3. 海洋群落多样性测定实验报告
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因为在群落的演变过程中,每次演变都会有原物种存在,只是占在物种中统治地位的主要物种发生了变化,如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的消失,结束了恐龙的统治时代,但是进化了更多的哺乳动物。
4. 海洋群落的垂直结构
垂直物种是相同物种,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长型,而其生态幅度和适应性又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们的这种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结构或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重要的形态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又可称为形态结构(morphologicalstructure)
5. 海洋群落外貌
主要有鳕鱼、鲱鱼、比目鱼及沙丁鱼等、
此外还有牡蛎、贻贝、磷虾、等海洋生物资源、
高纬度北极地区生活着海豹、海狮、鲸鱼等极地动物、
此外大西洋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加勒比海、
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拥有大量的热带鱼类资源和珊瑚礁海洋生物群落、
总之、大西洋作为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
6. 海洋群落儿童科普
两个,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
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有众多的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6类:①自养生物,为生产者,主要是具有绿色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还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②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包括各类海洋动物。③分解者,包括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④有机碎屑物质,包括生物死亡后分解成的有机碎屑和陆地输入的有机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机物和其聚集物。⑤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⑥水文物理状况,如温度、海流等。
7. 海洋群落的水平结构
海洋食物链marinefoodchain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 营养层次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植食性动物,如钩虾(Gammarus)、哲水蚤(Calanus)等浮游甲壳动物,蛤仔(Ruditapes)、鲍(Haliotis)等软体动物,鲻(Muilcephalus)、遮目鱼(Chanos)等鱼类,提供食料。植食性动物为一级肉食性动物所食,如海蜇(Rhopilema)、箭虫(Saitta)、海星、对虾(Penaeus)、许多鱼类、须鲸(Balaenoptera)等。一级肉食性动物又为二级肉食性动物(大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所食。随后,它们再被三级肉食性动物(凶猛鱼类和哺乳动物)所食。依此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各个生物类群层次,叫做营养层次。 类别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很大部分不是直接被植食性动物所食用,而是死亡后被细菌分解为碎屑,然后再为某些动物所利用。因此,如同在陆地上和淡水中的情况,在海洋生态系中也存在着相互平行、相互转化的两类基本食物链:一类是以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为起点的植食食物链,另一类是以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 海洋中无生命的有机物质除以碎屑形式存在外,还有大量的溶解有机物,其数量比碎屑有机物还要多好几倍。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聚集物,成为碎屑有机物,而为某些动物所利用。所以,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碎屑食物链的作用不一定低于植食食物链。 此外,在海域中还存在一条腐食食物链。它以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以化学能合成的细菌为起点,在海洋生态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特点海洋食物链较长,经常达到4~5级。而陆生食物链通常仅有2~3级,很少达到4~5级。海洋食物链的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多分枝的,加上碎屑食物链、植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相互交错,网络状的营养关系比陆地的更多样、更复杂。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网更能确切表达海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物质和能量的传递食物链只表示有机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中的转移与流动方向,而不表示每一营养层次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数量(即生物量和热量)。这些量的大小须视不同摄食者对所摄食食物的实际利用效率,或者说依被食者向摄食者的转换效率而定。从图[食物链转换效率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磷虾为所食时转换效率接近10%,为所食时为7%左右,而为鲐所食时则为4%左右。这说明同一种饵料由于摄食者不同,转换效率也不同。其次,鲐摄食磷虾的效率为4%左右,若中间经过的环节,按磷虾→→鲐这一条食物链流动的情形几乎约低半个以上的数量级。 可见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损失。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就越低。因此,从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底栖植物或碎屑算起,处于食物链层次越高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少;相反,处于食物链层次越低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多。这便构成了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 食物网在自然界中,一种生物往往摄食多种生物,而它本身也为多种生物所食。因而每种生物在一个海域中是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环节,或者说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之中。这样,整个海域中各种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就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事实上,同一种鱼也依其发育生长阶段、季节和所在海域的不同,其饵料也各异,因而食物网的结构是可变的
8. 海洋群落的演替
海底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有众多的要素,如生物群落中的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微生物等等。而海底生态系统是指海底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包括海底的生物群落、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
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底生态系统的差异在于它们的环境和生物群落的不同。海洋生态系统主要依赖于太阳能和营养物质循环,而海底生态系统则更多地依赖于化学环境。例如,海底的热液喷口和冷泉可以提供大量的化学能,支持着特殊的生物群落。此外,海底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生产力相对较低,但它们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总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底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环境、能量来源和生物群落的不同。
9. 海洋群落的四个地带性
大海的深处通常指的是深海,也称深层海洋。深海指的是海平面以下200米以上,而深层海洋通常指的是海平面以下1000米以上。深海是海洋最神秘的部分之一,充满了许多未知的生物和环境。在深海中,光线较弱,水温低,压力大,氧气稀薄,只有一些适应深海环境的特殊生物能在这里生存。
大海的深处有着漆黑的环境,能见度很低,深海水中也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如水母、水螅、柔软体动物等海生生物。有些生物在深海中发展出了独特的体型和适应环境的特殊器官,例如:深海鱼类有一双瞳孔特别大的眼睛来收集微弱的光线,以及压力防水和保持浮力的特殊结构。
此外,深海中还存在着许多海底火山、热液口等地质构造和海洋环境现象,这些也是深海独特的景观。深海对于人类来说具有着极高的难度和极大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深海探测,以了解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和环境。
10. 海洋群落的主要类型
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11. 海洋群落不平衡的原因
过度捕捞、海 洋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退化、外来物种 入侵。
威胁一: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海洋环境污染,使得海水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等化学因子含量发生改变,对海洋生物的正常栖息、觅食、繁衍、生存等造成影响。其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且难以控制。
威胁二:海洋资源过度开采
过度开采,包括过度捕捞,盲目围填海,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滨海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等,是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近海经济鱼类资源因过度捕捞而严重衰退,传统优质鱼类已不能形成渔汛,小型鱼、低龄鱼、低值鱼类比例增加,部分地区已到了“无鱼无渔”难以恢复的程度。
威胁三:海洋物种生境遭到破坏
在沿海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海洋海岸带开发活动和城市扩张建设日益增多,不合理的开发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自然岸线变异、海岸侵蚀加重、海洋环境污染、富营养化加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衰竭,海洋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等。
威胁四:外来物种入侵“防不胜防”
外来物种入侵类,如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水生生物贸易、科学研究、开辟航道和船舶运输等,可能有意或无意引入新的物种。进入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涉及许多不同的门类。到目前为止,明确引进或者进入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数量约有119种之多,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海洋外来入侵种之一是1979年引进的互花米草。
威胁五: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包括许多方面。海平面上升将直接淹没沿海地区的大片潮滩湿地和滨海低地,导致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生境以及其他多种海岸资源大面积丧失。海水温度升高会造成珊瑚的死亡和白化,影响红树林的分布界限,也会使海洋浮游、游泳等生物群落结构显现变化。海洋酸化会影响到以碳酸盐为骨骼的生物的代谢过程与生活史,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整个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