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最早的洋人
今天的沥青马路起源还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一般道路都是土路,即使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这类欧洲大城市中,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铺成,当时还没有用复杂技术修建的道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John .Loudon McAdam)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后将碎石铺的路依McAdam发音改称macadam road或简称macadam)。19世纪末中国的上海、广州、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macadam/马卡丹”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后来俗称“马路”。
在上海有另一种说法:在上海,最早来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他们富有冒险精神,长得结实,每日下午3点以后,为发泄过剩的精力,他们便想找个地方跑马,江岸不够他们尽情驰骋,便想到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于是就有了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故而当时上海人就以其音译,俗称其为“马路”。
2. 上海最早的洋人是谁
上海静安区在1863年时为美租界,后来美英租界合并,称为公共租界。上海出现租界是在鸦片战争后的事。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了《南京条约》,答应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允许洋人租借土地,划定区域供他们居住、建房产、经商。上海的租界面积最大,时间最长。
3. 上海最早的洋房
看过《伪装者》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剧中在上海的明家老宅是一套气派的洋房——明公馆。这座明公馆,和《安家》中的向公馆,正是同一幢老洋房,现实中是上海有名的历史建筑,应公馆。
应公馆建于1930年代,位于凤阳路288弄338号,砖混结构,西式折衷风格,共三层。其最初的建造者是民国时期来沪的宁波商人,上海有名的地产大亨——应子云。
应家在应公馆住了33年,后将房屋出售给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当时售价十七亿伍仟万元。应公馆保存完好,录入上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在各网站上售价最高达3.8亿。
4. 上海是洋人发展起来的吗
答:上海的洋人街过去叫租界。
5. 上海最早的人怎么来的
上海地理成因:
上海陆地形成于地质史的近期。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内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陆。这些陆域都属于古太湖淤浅后形成的湖沼(特别是青浦、松江一带)与湖滨平原。从那时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时代中后期,期间的陆地都形成得非常缓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闵行、奉贤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此时,包括市中心区在内其他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着是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1],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马家浜-嵩泽-良渚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良渚文化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
6. 上海最早的本地人
以前属于江苏省.
上海市行政区划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
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 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至此,上海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管辖区,租界以南的华界被称为南市,
同时,苏州河以北老闸(宋代建)和新闸(清代建)一带因大量贫苦农民的流入,逐渐兴起,形成北市。
19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
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
1914年,上海改城为市,蒲松镇也改为蒲松市,另设闸北市、洋泾市,合称19市乡。
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吴淞5区。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由国民政府直辖,不再隶属于江苏省,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
而上海地区各县,包括上海县,则仍属江苏省。
1930年又改特别市为市,辖吴淞、引翔、闸北、法华、沪南、塘桥等17个区,全市面积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1937年12月,日军在浦东设立大道市政府,
次年扶植亲日政府,改上海为特别市,将华界和苏州河北的公共租界划分为南市、沪北、沪西、浦东北、浦东南及市中心6个区。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管上海租界,随后合并周围各县成立扩大了的上海特别市,分辖区为市区、郊区、县区,市区包括原两租界、南市、闸北、沪西等,
郊区包括江湾、洋泾、真如、浦东北、浦东南等,
县区则为南汇、奉贤、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
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恢复了旧称,国民政府将周围各县复归江苏省管辖,翌年,大场、七宝、莘庄三个区划归上海市,但实际七宝、莘庄均未交管,故上海市共划分为30个区,其中郊区为10个区,市区为20个区,全市面积618平方公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
同时,上海的郊县隶属于苏南、苏北行署,由江苏省管辖。
1956,经过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省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
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
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撤消新成、江宁,设立静安区并撤消提篮桥区和榆林区,析上海县置闵行区,析宝山县置吴淞区,次年又撤消浦东县。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1980、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为进一步改革开放,
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合并设立浦东新区。
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合设新的闵行区。
20世纪末,松江、青浦、和金山县也改为区。
2000年南市区则划入黄浦区。
2001年南汇县和奉贤县撤县建区。
至今,上海全市辖18个区、1个县,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7. 上海最早的洋人遗址
繁荣
一方面底子好,另外一方面是大环境所致。
上海并不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明朝开始就有苏松粮米半天下的说法,苏松道自明开始就是现在上海市的地位,全国经济税赋第一的存在。道台衙门原来在太仓,后来又迁移到现在上海的市中心原南市区现黄浦区,就是现在上海市政府所在地这一块,以后的租界都在道台衙门附近围着一圈。不过行政中心虽然在上海,但城建发达的还是苏州府城和松江府城。这一情况是随着上海设立租界开始改变的,之后又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末民初的各种战争,把整个长三角地区卷入动乱,由于租界政治稳定上海港口位置又有利于贸易,所以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富豪纷纷来上海避难同时学做洋人生意。这种地理和历史机遇下,真是小渔村也能把你堆成大城市,何况之前上海就已经是全国第一序列的大城市了。
1842《南京条约》后,上海对外开放,也成为英租界,在较早时期就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同时也是旧中国较早融合西方文化的城市。之后,由于靠海,交通便捷等优势的影响,政治经济集中的辐射作用下,多种文化融合发展
8. 洋人在上海
我国近代最早的洗衣工厂是洋人在上海租界内开设的。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上海,到1850年美国人招了一些中国人以洗白单为主,专为外国的商轮、兵航、营房、医院和华侨洗烫床上用品、窗帘、台布、衣服等。
1900年美国人又雇佣了一些土耳其人,其中也有中国人,在上海开设用汽油揩洗丝绸、呢绒等高档服装的干洗店,中国人在外商洗衣工厂与干洗店内学会了洗染技术。
1880年以后,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开设的西式洗染店,洗涤设备但都是设备简陋的夫妻店。
9. 老上海的洋人
睦南道不错,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区,是一个以由南向北并列着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五条道路为主的一个街区的统称。以“马睦大常重”为主的这个街区,是迄今为止天津乃至中国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房主,他们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风格,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去删减与添加,这反而给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对比解放北路正矩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楼要随意得多。
10. 旧上海著名洋行
老上海把只穿一身外衣的人称为“搭扣子”,这里的“搭”是指系扣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类人由于经济困难只能穿一件外衣,并且扣子很少,所以被称为“搭扣子”。这个称呼反映了老上海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