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海丝之路文博会
关注【海丝文博会】微信公众号——点击“观展预约”。
1.市民朋友需提前完成观展预约,通过出示预约信息入场;
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及动物进入展区,展馆内严禁吸烟和乱扔垃圾;
3.观展期间请爱护展品和展馆内设施、设备;
4.带领儿童参观展会的市民朋友,须在所有观展时间内对其儿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照顾,并对该儿童的行为和个人安全负责;
5.参观时请注意保管好您的随身物品。
2. 2020海丝之路文化博览会
定了!经过3个多月的空载试运行和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报宁波市政府批准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定于12月23日上午10:00开通运营!
2020年,是宁波轨道交通开工建设以来开通运营里程数最多的一年。继2号线二期首通段、3号线鄞奉段开通后,4号线作为宁波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即将投入运营,届时宁波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155公里,全面构建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新格局。
行车信息
4号线计划采用慈城至东钱湖单一交路组织行车。首末班车采取两端站对开方式,慈城站和东钱湖站首班车发车时间均为6:00,末班车发车时间分别为22:00和22:10。
工作日高峰行车间隔4分25秒,平峰行车间隔6分25秒,低峰行车间隔约10分钟。双休日8:00-20:00行车间隔6分25秒,其他时段行车间隔约10分钟。
开通初期,4号线平均每个车站开放2个及以上出入口,通道、楼梯、站厅及站台均设置盲道。
按照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票价方案,4号线继续采取里程分段计价票制,实行“递远递减”票价原则。新线开通运营后,全线网最高票价为10元。全面落实轨道公交90分钟优惠换乘。
车站推出轮椅、药箱、爱心服务卡等便民举措,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开展爱心预约服务,满足特殊乘客出行需求。在东钱湖站开展智慧车站试点智能客服中心,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票务、资讯等自助服务。
4号线名片
4号线工程起自江北慈城,串联起庄桥火车站、铁路宁波站、铁路宁波东站、东钱湖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等重要交通枢纽,慈城、奥体中心、三江口、东钱湖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板块。全长35.95公里,设车站25座,其中换乘站4座,在大卿桥站与1号线换乘,在铁路宁波站与2号线换乘,在儿童公园站与3号线换乘,在南高教园区站与未来的5号线换乘。
秉持“建设轨道交通就是建设城市”的理念,宁波轨道交通结合4号线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TOD开发,在柳西站、矮柳站等站点及周边区块开发物业项目近100万平方米,“站城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领城市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海丝”主题
4号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全线车站以青瓷色为主色调,展示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城市的文化魅力。
3个特色站一站一景、匠心独具。慈城站装修主题为“一水一海洋”。铁路宁波站“潮流涌动”“水波浪”吊顶设计,展示了宁波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的城市精神。东钱湖站“风光旖旎”,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穹顶建筑设计风格与海浪造型有效融合。
4号线列车沿用青瓷色为主色调,车身两侧亮丽“腰带”随风而动,车厢内全景式LED照明点亮了车顶的“海底世界”,报站动态地图寓意扬帆远航。全线共配备列车36列,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每小时。
慈城站
东钱湖站
首创国内多项新技术
4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类矩形盾构施工技术,解决位于核心城区的双东路站-翠柏里站-大卿桥站区间道路交通疏解、管线改迁、征地拆迁等难题。利用类矩形盾构双线一次成型的优势,首次在白鹤站采用类矩形盾构工法实现配线功能。
慈城站至官山河站区间上跨杭深、萧甬铁路,采用转体桥施工技术,为国内最大曲线偏心转体桥。国内首次在全线推广应用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技术,为地铁行业联络通道施工提供了新技术参考。量身打造可解体盾构机,解决了限制空间内盾构接收、始发和过站的难题。在宁波地区首次使用盾构钢套筒技术,大大提高了盾构进出洞阶段的安全性。积极践行“五结合四同步”建设理念,慈孝大道、东钱湖大道等道路同步建设成果显著。
在东钱湖站打造智慧车站,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车站智能感知体系。MLC系统国内首次采用融合云架构,标志着宁波轨道交通进入云时代。国内外首创架空接触网结合专用轨回流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杂散电流腐蚀问题,提高土建结构安全性。
东钱湖站的智慧服务中心
3. 海丝文旅博览会
主题文化小镇,主要是古镇、古街区,或者新打造的小镇。其核心是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凸显独特主题风情的文化小镇,以小镇为载体,构建文化休闲平台,提升吸引力,进而带动小镇外围的休闲地产,如丽江大研古镇、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朱家角古镇、成都芙蓉古镇。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很多古镇进行休闲化升级与城镇化发展的主流途径。
未来的文旅小镇的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
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风景点,每一个店铺都是文化体验点,纯碎的商业功能会弱化,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凸显,让游客在闲逛中产生消费欲望,在欢乐中产生消费行为,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旅商业业态。龙旺的闽越水镇项目,正是基于文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以“水镇”为载体,以"海丝"和"闽越"文化为主题,全力打造全国型的旅游综合体项目体。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闽越文化,让文化服务于地产,建立具有特色的文旅地产。
4. 2020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
北海吾悦华府雄踞北海吾悦广场之上,大商业配套带来的产品价值加持,不言而喻。建面约50-120㎡纯板精妆华宅,五重人行动线,阔尺央景,精致入户,双开间向阳全明户型,开启亲海亲城惬意旅居!
北海吾悦华府,距离银滩约2公里亲海距离,是亲海而不靠海的上佳居住地,可亲、可游的距离之美。既可感受大海一望无际的视觉冲击,也不用担心潮湿高盐空气的侵蚀,人与山海和谐共处,无海风侵蚀之苦,有海岸生活之乐。
居于吾悦华府,可以漫步天下第一滩——银滩,畅享千里红树林鲜氧,游赏园博园满眼姹紫嫣红,亦可去侨港风情街、老街品一品地方美食......轻松远离一线大都市的拥挤嘈杂,畅享滨海独特的悠然风味。
同时,作为城市首座文旅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打造独有的海丝文化体验地——海丝印巷,设置有吾悦好吃街、欢乐时光、时尚天街、娱乐天地等四大主题街区,与周边银滩、红树林等自然旅游景点形成一条完整旅游动线,让生活更亲近生态。
5. 2020海丝博览会
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4月26日至27日在合肥举行,这是安徽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高规格展会。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安徽,已然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地。
一、“新使命”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世界瞩目。
一些人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上。根据新出炉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成为长三角“扩容”后的新加入者,长三角由原先的两省一市变成了三省一市。
细心人则敏锐地看到了安徽的新使命:“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科教大省”,到2013年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最终成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是安徽创新的“干货”更多了,创新的“里子”更厚实了,创新的“引擎”也更强劲了。
近年来,安徽对标世界一流,争创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提升了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的地位。安徽省会合肥成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在中国已经建成的2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合肥独占6个,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合肥有2个,这样合肥就一共有8个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果产出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和“墨子号”实验卫星、“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海丝一号”SAR载荷系统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领先领跑优势。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核心之一。去年4月底,战“疫”正酣,安徽省举办 " 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 " 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发布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信息、能源、健康、环保四大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众多成果是“国际首次”的突破。
在信息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验证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宇称时间对称;首次利用 “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引力诱导量子纠缠退相干实验检验,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首次实现 500 公里量级真实环境光纤的量子密钥分发和相距 50 公里光纤的存储器间量子纠缠,为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奠定基础。
能源领域,成功研制交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发展和完善超导磁体的制造标准和规范;发展出一种高性能稳态等离子体运行模式,系统验证了其与未来聚变堆若干运行条件的兼容性,为未来核聚变电站奠定了物理基础;成功获得单层铋 2212 超导体,为高温超导体二维理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
承担“新使命”,安徽无愧!
二、“加速度”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提炼总结为我们党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2021年,“十四五”开局。年初,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要靠创新育先机,靠创新开新局,瞄准“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持续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在新赛道上跑出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落实党中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有三“抓”:
抓基石,加强前沿性探索。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行动,努力打造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当今“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聚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已经确定的领域打造国家的“长板”,形成“非对称优势”。同时,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争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继续抓好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目前,正在积极构建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连片布局和加强“合肥科学岛”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聚变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
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需求,精准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甩掉“卡脖子”之手。“攻坚”的对象,锁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点断点,围绕工业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合精锐力量,力推“独门绝技”。
4月12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在合肥举行,吹响了江淮大地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号角:
时间维度,把准关键节点,力争2021年形成标杆性、显示化成果,2025年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
目标维度,推动创新平台实现更大提升、科技攻关实现更大突破、产业发展实现更大跃升。
路径维度,正确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科技高峰”与“创新高原”的关系;正确处理“组织攻尖”与“鼓励冒尖”的关系……
在4月12日的大会上,李锦斌表示,科技工作者是安徽最宝贵的财富。目前,安徽省人才总量已超900万,在皖工作院士已达332人。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的意识。
4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不仅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安徽省未来发展的热点集中。
“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被放在了《纲要》的“咽喉”位置,标志着科技创新“加速度”成为安徽省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新担当”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是国字号以“成果转化”为主题的盛会,更是一场“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的盛会。
科技部、中科院和安徽省“并肩作战”,集中展示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现场发布20项在国内外具有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项重大成果;中科院发布科技创新5项重大成果;安徽省发改委发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项重大科技成果;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科技计划5项重大成果。
还有10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将在线上发布。
为了这场盛会,安徽省面向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征集了87项产权明晰、评价客观、具备竞拍属性的科技成果,经过精心遴选, 16项科技成果将在大会上竞拍;安徽科技大市场也将正式开市。
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安徽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获益良多。日前公布的第6届中国工业大奖安徽荣获9项,占总数近1/10。随着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提升到2020年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
2020年,安徽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较2015年增长2.6倍,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更是首次突破千亿元,连续4年“进大于出”,成为成果转移转化新常态。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安徽省以“三板”开新局,锻造“长板”、加固“底板”、布局“新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省已经在“江淮”“奇瑞”基础上,新集聚了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比亚迪等领军车企,初步构建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未来几年将培育和形成50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在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安徽省每年组织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展示的国旗由安庆华茂集团生产,可耐受正负150度温差和高强度宇宙射线。
“芯屏器合”成为产业新地标,长鑫存储、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产业链创新链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
在中国声谷,一颗颗产业新星正冉冉升起。
6. 海丝之路海洋经济博览会
是中国泉州市。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7. 2021年518海丝博览会
将于5月18日至22日举行。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最具人气的工商业展览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买家和媒体参展参观。
是,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此外,福州也是国家“海丝”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具备着广泛的合作机会。因此,举办福州518展会具有着极大的意义。
展会内涵盖了众多领域,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环保能源等。除此之外,展会还将安排多场专业坛和展演活动,为参展企业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合作机会。
在未来的几年中,福州将继续加强对工商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为展会的举办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同时,也希望借助展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人才加入福州的发展大家庭。
8. 海丝文化生态博物馆
路线一:漳州高新区(漳州“三馆”——荔枝海——七首岩)。
路线二:龙文区(湘桥村——九十九湾——福建海丝钟表博物馆)。
路线三:龙海区(鹭凯生态庄园——埭美古村——白塘湾旅游度假区 )。
路线四:平和县(高寨村——钟腾村榜眼府——高峰谷——蕉路村绳武楼 )。
路线五:漳浦县(湖西乡——翡翠湾滨海度假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
9. 海丝文化中心
80元
汉闾文化园由合浦汉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8123万元人民币建设,占地面积145 亩,分为汉代文化博物馆区、汉文化体验区和海上丝路文化观光区,以一条环湖生态景观带、一条海丝文化景观路、八个(汉家陵阙、市井烟云、歌台暖响、千年汉风、海舶图志、西楼汉月、万国博览、墨香书韵)汉文化景观点,筑造“一带一路八节点”的空间结构,荟萃海丝文化、汉郡文化、南珠文化和岭南文化等人文特色,向游客呈现一幅汉代合浦郡的“清明上河图”。
10. 海丝文化交流中心
2021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海丝博览会”)于9月24-26日在广交会展馆举办。2021海丝博览会展会面积7万平方米,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家形象展位,比上届增加了13个国家和地区,旨在搭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2021海丝博览会由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一带一路”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投资促进局、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贸促会、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承办。本届博览会展期3天,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为主题,采取“一展一会”“综合展+专业展”模式举办。
本届博览会设置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平台和品牌、外贸基地等3个综合展区,以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丝路电商、进口食品等4个专业展区,展会面积7万平方米,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家形象展位,比上届增加了1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同期举办超过40场合作交流配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