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930年的上海洋行(民国上海洋行)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7-01 19:01   点击:22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民国上海洋行

唐廷枢(1832年-1892年),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经商,涉及棉花和茶叶,后任职于轮船招商局总办。他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自营的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上厂、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钻探出第一个油井、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唐廷枢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乡人(今广东珠海北岭村)。徐润和唐廷枢等人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他先后和华商、外商合创了上海地丰公司、宝源祥房产公司、业广房产公司等,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开办了仁济和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过开平煤矿、平泉铜矿等矿产,曾创办格致书院、仁济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选派中国幼童官费赴美留学和创办同文书局。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开平煤矿粤局总办,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陈启沅(1834-1903),名如琅,字芷馨,号启沅,又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南海区)西樵简村人。是我国近代的爱国华侨、民族企业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陈氏还开设永生号机米厂和杂货店,还举办多项公益事业,还开设寿世堂药材店,延医免费诊病施药,开办克勤义学,修筑乡路和水利等。1881年,继昌隆缫丝厂被迫停办,陈启沅将厂迁至澳门。

薛广森(1865-1943年) 字湛禧,号公奋。广东省顺德龙江美里坊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民族工业家。他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薛广森在清末经营缫丝机械维修业,民国初年创办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并兴办粤海航运、十多家机器碾米厂、缫丝厂,在广州创办东洲电筒厂及接办绵远纸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拒绝日伪商会的笼络,所办企业屡遭打击,终至破产。

唐廷桂(1828-1897),字建安,号茂枝,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学界习称之“唐廷植”,曾被推选为旧金山华商公所总董。回国后充任江海关首席翻译。1862年,协助胞弟唐廷枢编撰《英语集全》。1871年任天津怡和洋行买办。1873年,任上海怡和洋行总买办之职,直至去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1897年7月6日,唐廷桂在上海病逝。

莫仕扬 (1820-1879年),名维俊,号彦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生,广东香山(今珠海市金鼎镇会同村)人。莫仕扬出身望族,是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买办,也是莫氏买办家族的开创者。早年在广州经商,结识十三行洋人,粗通英语,熟谙洋务。1860年后赴香港经商。1870年任香港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后,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断输资纳官,光耀门庭,先后获诰授奉政大夫候选海边军民府加一级、诰赠朝议大夫、诰赠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晋赠资政大夫等。

莫干生,(1882-1958),字履贤,名应才,号干生,香港绅商,来自莫仕扬家族,祖籍广东珠海会同村,曾任太古洋行末任买办,莫干生在担任买办期间,透过太古糖业囤积居奇获得巨额利润。曾任东华医院和保良局总理,莫干生除了是香港大学终身校董外,也是九龙塘民生书院创办人之一,并曾慷慨捐助圣保罗男校、圣士提反书院和母校皇仁书院等校。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创办“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马应彪(1864~1944),汉族广府人,生于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创始人。1914年,在广州长堤建立先施粤行,并附设东亚大酒店,取得巨大成功。1921年,与蔡兴等创办了香港国民商业储蓄银行。1944年病逝于香港。马应彪一生扶贫倡教兴福利,还捐资建成“香山城世光女子高等小学”,兴办岐光医院、中山市平民医院,在华侨、港澳同胞中传为佳话。

2. 民国时期上海洋行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译“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国广州创办。怡和洋行对中国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也是首家在中国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3. 上海民国时期的洋装

辛亥革命后,女子服饰从千百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再加上来自西方时尚的冲击,女装的革新开始追求新奇、独特。上海女子作为中国时尚的先锋者,造就出千变万化的时尚风貌。

元宝领,又称马鞍领,领形中间低洼,两端高耸,形如元宝或马鞍,穿着后又似一双展开的翅膀。领高可至四、五寸(13-16cm),领子高耸过耳,贴及面颊,高得与鼻尖平行,在民国最初的两、三年里夸张到极致,可谓是时代变革下的一场时尚奇观。

民初的审美崇尚窄瘦、纤长,高耸入云的元宝领正好契合这一特点,不仅在视觉上拉长了脖子,领边斜斜切过两腮,几乎遮住半张脸,穿上它的女子都被削成瓜子脸。

4. 民国上海洋行名录

怡和集团最早从事洋行业务,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旧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国广州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译孖地臣,1796~1878)创办。

怡和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主要从事鸦片及茶叶的买卖。

5. 民国上海洋行行长名录

     了解蒙自,必从“滇南明珠——蒙自南湖”开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湖堪称蒙自的“眼睛”、红河之魂魄、滇南中心城市的“绿肺”。

     南湖,因坐落于旧城南门外而得名。南湖总面积为4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32万平方米。蒙自南湖原为一片沼泽地,自明代初年始将其开掘成湖,经600多年以来的悉心开发,现已成为滇南地区风光秀丽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享有高原“小西湖”的美誉。

      蒙自南湖以风光秀丽壮美、园林建筑风格别致、山水城市相映成趣、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为其特点,她是“中华名小吃”——蒙自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是闻一多、朱自清等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师生曾一度驻足教学、传承中国先进文化的净土。蒙自南湖东畔、也就是现在的“海关路”一带,更是近代中西方文明和多元文化碰撞激荡、交汇融合的缩影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南迁云南,其中,文、法学院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曾在蒙自讲学。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内的蒙自海关,法国领事署、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又名听凤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占地约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院中古榕成荫。

       根据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开为商埠,县城东门外划为通商处所,蒙自海关机构相继成立。清政府设临安开广道驻蒙,以兼管关务、关道为首,下设总务、文牍、外务、会计五科,为监督机关。海关税务司署,是总揽税务的机关,由外国窃据的总税务司委派洋员担任;文案书记、核税员、监征员由监督署委派。海关下辖西门外分卡、蛮耗分关、河口分卡(1895年蛮耗改分卡、河口改分关),碧色寨分关、云南府分关,也由税务司委派帮办和税务员管理,监督署派关委一员以监督税务。海关管理、人事、税收三大权由洋人控制,中国人不能自主。蒙自海关历时53年,共征关税平银38690086关平两。

       1889年,蒙自正式开关通商。1887—1888年,法领事弥乐石会同地方官在东门外租界督造领事府和海关税务司署。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座落在南湖东隅,据马竹安《县志资料》:“东门外划为通商处所,清光绪十八年建税务司、领事府两院,周250丈(相当于800余米)。领事府在东偏三分之一,房屋40间;税务司占三(分)之二,房屋50间,杂花遍地,蒙自第一洞天矣”。现在,海关税务司署旧址仅存一幢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盖灰瓦,通廊式。高约6米,面阔23.1米,进深14米,台基高1米,三开间三进间,建筑面积323.4平方米。

       法国花园原称法国滇越铁路总局,原是意大利政府的驻蒙领事馆,意大利领事馆迁出后,又由法国委派的铁路监督衙署入住。衙署入住后,这幢充满异域风情的二层小楼里常常歌舞升平,酒色俱全,加上小楼周围长满了各色美丽的野花野草,所以被当地老百姓称为“ 法国 花园"。

      哥胪士洋行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南湖畔,是滇越铁路外贸鼎盛时期外国人在蒙自开设的诸多洋行中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家。从1905年开业到1940年日本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中断后停业。

      1938年,哥胪士洋行曾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租做校址,设文法学院。闻一多先生在南湖边哥胪士洋行一间14平方米的宿舍里潜心治学,很少下楼,邻居郑天挺教授约他说“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大家称他的宿舍为“何妨一下楼”。现已开辟为闻一多先生事迹和西南联大分校史略陈列室。

       蒙自玉皇阁又名通明阁。位于蒙自市区城承恩街口东侧,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玉皇阁及东西两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阁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顶,通高约20米,面阔,进深各19.1米,梁架斗拱用材粗大,阁内存明永历五年(1651年)《常住通明阁碑》及清康熙二十六年(1627年)《重建通明阁碑记》。东西两阁位于玉皇阁两侧,清雍正十二年(1731年)建,重檐歇山顶,通高12米,面阔,进深各12米,具清代早期建筑风格,三阁鼎立为蒙自城区最早的一组建筑。是蒙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旧宅位于蒙自城内武庙街的周家旧宅,始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是当时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柏斋的旧居。南北座向,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住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设有主房庭院,共四院90间楼房,占地面积2808.4平方米,建筑面积3258.4平方米。院内和方形石柱上刻有对联19副。东侧院里的一幢青砖楼房,取“颐养天年”之意。名为“颐楼”。现在为“观望”博物馆。

周家旧宅于1983年公布为蒙自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蒙自城武庙街15号

      蒙自曾经是出了名的“干坝子”,掘地取水自然成了这里繁衍生息的居民的首选,蒙自城在七百多年的建县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无数的井但随着城市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很多井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口口曾哺育过无数代蒙自先民的井,正在被我们这些“后来人”渐渐地淡忘,这让我们担心也许要不了几年,井很可能将成为蒙自城里不可触摸的历史。

       蒙自新天地商业街地处蒙自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之间,贯通锦华路与天竺路,交通便捷,紧靠省级住宅示范小区红竺园等多个连片开发的住宅小区,处于蒙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地段,被誉为“滇南一条街”。

       蒙自新天地商业街在建筑内涵上以地域特色、文化性、时代风格为主线,在建筑形态上则以时间为纽带,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空序列,通过蒙自的历史文脉把不同时期风貌的建筑特色在商业街中串接起来,体现蒙自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并使这种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特色以一种新的方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走在新天地步行街之时,别忘了抬抬头看看周围。用心感受,你就会发现,房子确实是从法式建筑风格过度到民居建筑风格,雕塑讲述的有古代马帮文化,还有有名的过桥米线和烤豆腐。

      了解了这些,从新走过“滇南一条街”时,相信你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碧色寨地处云南省蒙自市草坝镇南边,距蒙自市城区10公里,距草坝镇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碧色寨有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经这里北上可以到达昆明,南下可以直达越南。碧色寨是众多旅游者和摄影家们的绝好去处。

    尼苏小镇占地面积500亩,共有369户人家。距蒙自市行政中心6公里,紧靠天马路北沿,交通畅达,是蒙自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

      新安所镇,是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管辖下的一个镇。国家建设部列为首批全国500家重点小城镇和省政府命名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是2007年12月经云南省政府确定的60个云南省旅游小镇之一。新安所镇与红河大道连接,交通便利,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要道,是闻名华夏的中国石榴之乡。新安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6. 民国上海洋行钱庄兑换各国

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

它距离外滩仅300米。在上世纪2,30年代,外滩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大楼式建筑纷纷崛起,营造业达到了巅峰时代。在解放前的旧上海,这个路口的周围分布着上海的工部局、财政局、民政处、警察局,附近洋行钱庄林立,堪称是旧上海的CBD。

7. 民国上海洋房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起,西方多个国家在中国划了20多块租界。其中最多的是英国有7处,日本有5处,法国有5处。

可能有人会问,法国不是4处租界吗?怎么又多了一处租界了呢?

上海法租界,位于黄浦区,徐汇区之间;是5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由于上海法新租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了大批欧美侨民和中国中上层人士入住。同时,这里也是上海帮会组织的大本营,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是从这开始发迹的。

天津法租界,与英租界和日租界相邻。当时这里建设了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渤海大楼等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

武汉,曾是仅次于上海的亚洲第二大城市,外国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城市,法国人在武汉汉口设立的法租界,与汉口俄租界同年设立;俄、法两国租界选在同一地区,大致在汉口中山大道一带。

广州法租界,在沙面岛上。沙面岛可以说是广州最有意思的地方,这里在鸦片战争后曾被割让给英法列强,这里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明显的欧洲风格。法国人曾在这里建有公园、医院、教堂等公共设施。

除了上海、天津、汉口、广州法租界之外,法国人还在湛江设有租界。当时湛江不叫湛江,而是叫“广州湾”;法国在这设了租界之后,把广州湾改名为“白瓦特城”。对老一辈湛江人来说,“白瓦特城”如同“满洲国”,是耻辱。

8. 民国上海洋楼

《海上孟府》这部电视剧我是从头到尾看完的。应该说,剧情是有原型的,它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上海一个民族资本家族从盛到衰的全过程。孟府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主要经营一家军工厂,同时为了赚钱,还开设烟馆和赌场。在孟家三少爷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接管孟府,这里面有日本人的打压,有同行的挤兑,有各方势力的觊觎。

只能说,电视剧是虚构的,但是是有原型的。

9. 民国时期上海洋楼

民国时上海最大的三大亨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三位都市大亨组成了上海滩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新式流氓帮集团--上海青帮 民国时上海最有名的舞厅---百乐门

10. 旧上海著名洋行

1923年初,美国记者奥斯汀利用华商资本在上海外滩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呼号为ECO,一月24日正式播音,播送音乐和新闻,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实施“实业+资本”双轮驱动

坚持“实业+资本”双轮驱动发展,自主培育资本平台,2007年广电运通A股上市、2010年海格通信上市、2019年广电计量成功转板上市,无线电集团成为广州市属国企中同时拥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通过资本平台的有效运作与实施,拓宽产融结合渠道、提升业务发展层次,促进集团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三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800亿元。

坚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

广电运通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总院+专业研究院”的研发组织体系,面向金融、交通、便民、安防等领域开发33个大类410余种智能终端。

全球布放量超160万台/套;海格通信连续二十年保持占营收12%以上的高水平科研投入,实现了从短波向中长波、超短波、V/U频段和更高的卫星通信频段延伸。

向产品功率等级与使用方式的系列化派“生”;由单机向系统集成、网络、网系的综合化提“升”;向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乃至芯片的系列化纵“深”的四个“S”运作战略

11. 民国上海洋装

民国时期的小洋装,都是大户人家穿的,有点儿偏现代化,很漂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