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于这个问题,郑和的船队最终消失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些可能原因包括:
1.明朝政府的政策调整:明朝政府在郑和远航后逐渐对海上贸易采取保守政策,鼓励内陆贸易,同时增加对海上贸易的限制和税收,这可能导致郑和的船队逐渐减少。
2.航海技术的限制:郑和的船队在15世纪初期是最先进的,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的航海技术和船舶设计逐渐超越了中国。这可能导致郑和的船队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3.经济和政治因素:在明朝后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内部问题,如经济萎缩、政治腐败、社会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缺乏资源和动力来支持郑和的船队。
总之,郑和的船队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在海洋贸易和探险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欧洲国家则逐渐崛起成为海洋霸主。
2. 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郑和一样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了。原因主要有:
1、明成祖时期派郑和远向西洋除了宣扬国威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要以此找到下落不明的朱允文。但是郑和死后统治已经非常巩固,以此朱允文及后代的寻找也就不是很重要;
2、其次远洋航行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成祖以后明朝财政困难支付不了资金浩大的远洋航行资本;
3、明朝中后期为了躲避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澳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禁海政策。不仅不允许外国人大规模来华,也不许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这也导致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4、封建社会的小农思想,大规模的航行不利于人口的固定,从而不利于政府收取固定的赋税;
5、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3. 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原因主要有:
1、明成祖时期派郑和远向西洋除了宣扬国威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要以此找到下落不明的朱允文。但是郑和死后统治已经非常巩固,以此朱允文及后代的寻找也就不是很重要;
2、其次远洋航行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成祖以后明朝财政困难支付不了资金浩大的远洋航行资本;
3、明朝中后期为了躲避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澳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禁海政策。不仅不允许外国人大规模来华,也不许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这也导致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4、封建社会的小农思想,大规模的航行不利于人口的固定,从而不利于政府收取固定的赋税;
4.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原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郑和一样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了。原因主要有:
1、明成祖时期派郑和远向西洋除了宣扬国威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要以此找到下落不明的朱允文。但是郑和死后统治已经非常巩固,以此朱允文及后代的寻找也就不是很重要;
2、其次远洋航行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成祖以后明朝财政困难支付不了资金浩大的远洋航行资本;
3、明朝中后期为了躲避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澳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禁海政策。不仅不允许外国人大规模来华,也不许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这也导致郑和以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远洋航行;
4、封建社会的小农思想,大规模的航行不利于人口的固定,从而不利于政府收取固定的赋税;
5、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 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5. 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哥伦布后有无数个哥伦布
郑和航海时间最早。
哥伦布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 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综上,郑和是最早进行航路探索的航海家,早于西方至少八十年,而且郑和是出于和平目的出行,而其它都是出于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且航海水平也是远远不能相比的,郑和的舰队多达两百多艘船,而其它航海家最多三艘。
6. 为何郑和之后再无第二个郑和
1407年10月13日(明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不久,立即进行了第2次远航,此行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7. 郑和为什么没有回来
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兴趣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郑和)登场。
郑和这个人是一名伊斯兰教徒,从他双亲的那一代开始就居住于云南。当云南地方因明的势力而被平定之际,当时的郑和年纪还小,他就在这时候被俘虏带走,最后成为宦官而开始仕奉于燕王。因此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也曾以武将的身份活跃,不过,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应该还是在于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乐帝命令郑和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出海,其实会做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着出海乃是要搜寻其下落的说法。与其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如说这乃是顺便要来得恰当些。我认为本来的意义应该还是在于确保自南宋以来的海上贸易路线才是。
总之,郑和也成了小说的主角,有一本《三宝(保)太监下西洋记》就是他的故事。在这儿,三宝指的是郑和,而太监则是指宦官中比较伟大的人。所谓的三宝本来是宦官的通称,但后来几乎要成了郑和的别名。(编者按:郑和初名马三宝,这里作者指“三宝为宦官的通称”系谬误。)这本书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记录。至于所谓的西洋,在这儿指的应该是印度洋,从中国看来,这乃是位于西方的海。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间的事情,在这大约三十年间,共有七次航海。在这儿,郑和所率领的船相当地巨大,一只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船五倍大左右,在在表示着当时中国的航海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这只舰队是以百余艘左右的船舰构成,而带去的人数,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译人员、医生、学者等在内,合计有二万数千余。
在今年,关于郑和资料最详尽的日文书终于出版了,那就足《中国支配海的时代》一书——不好意思在这儿举了其他的出版社,这本书乃是新书馆出版——我认为这本书也是对于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所应该要读的。虽然我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委托,但我还是要来宣传一下,毕竟这是日语书籍中关于郑和最详尽的一本书。不光是郑和而已,书中还把所有中国海上至今出人的事情全都记载了。
只不过,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描绘的是一名长有长髭的武将,也许所要表现的就是郑和吧?可是郑和是一名宦官,因此并不可能会长胡须。当然,像宋朝童贯那样子极度少见的例子还是存在,只是这终究还是日本描绘的画师的一个大错误。其次,书中对道教和佛教没有仔细地加以区别。最近,日本出了一套以水浒传为题材的漫画,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里居然出现了佛教的和尚。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发、也不剃须。我认为如果作家没有在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对画图的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说到郑和共实行过七次大航海的计划,一直在印度洋出入,最远的一次还到达非洲的东海岸。也许这一点大家并不太知道,不过在非洲东岸的某个港口遗迹挖掘时,有不少的中国古物出土。像是中国的钱币、陶器的碎片等。当时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中国人,可说是东西交通相当盛行。至于从欧洲来到这儿的瓦斯科·达·格马,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称为郑和的海,其实也不为过。
在这七次的远征中,他也不断地击退海贼,甚至还在被卷入王位继承的纷争时帮助正统的国王等,因此虽为一航海者,但在名将之中也有相当高的呼声。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年时率领着二万数千余人来到非洲的,光是这样的统率力,就足以称为名将了。
郑和虽然没有前进到欧洲,但在《中国支配海的时代》一书,提出了郑和可能具有发现澳洲的可能性的说法。由于这是由英国人所写的书,说来其立场可能甚为公正。因此,我也有着也许那上天会在澳洲西北部某一个无人的海岸挖掘出作为郑和上陆证据的石碑的梦想。
这在谈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时也曾经提到过,郑和虽然率领了这样的大舰队进行远征,然而并没有设立里什么殖民地。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这样的想法,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也因此,忽必烈对日本的远征,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是相当异常的事。忽必烈也曾派舰队前往爪哇,不过也是完全给赶了回来。
在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在最近所写的关于北条时宗的文章中,提到了世界上惟一击退蒙古军的民族就是日本一事。这个人对西洋的历史非常地熟悉,但恐怕也是一个认为世界就只有由日本和欧洲两者所组成的人吧!蒙古军不但在现在我们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败,在埃及甚至还败于陆战之上。当时埃及军的指挥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尔斯。接下来,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军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败而回。当时指挥越南军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个名叫陈兴道的人。蒙古军在于欧洲方面确实是所向无敌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败了。也因此,要说世界上惟一击退蒙苗军的就只有日本人,就是非常可怜的错误了。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还有人这么想,而虽还是一位相当具有学识的人,这点让我觉得非常地失望。
像是这样子的事情,什么世界上第一间餐厅乃是在日本什么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在给小孩子看的——世界伟人传记全集中也是如此。根据我以前所见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亚洲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虽然其中有日本人,但其他的亚洲人竟然只有三人:释迦牟尼、甘地、还有成吉思汗。居然一个中国人也没有!此外,把释迦牟尼和成吉思汗并列似乎也有一点怪怪的。举例来说,要是出现了莎士比亚的传记的话,那么有李白或杜甫的传记乃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出现了亚力山大大帝的话,那么出现秦始皇传记的话,就会显得比较平衡。不过,在这传记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第一个中国人的话,我想了一下,大概还会是诸葛孔明吧!算了,总是比一个都没有要来得好一点。
在郑和死后,不久永乐帝也过世了,于是历史一下子就有了改变。也就是说,因为出海远征很花钱,所以就停手了!对欧洲诸国来说,远征之际是一定会在当地进行掠夺或是殖民地建设、还有猎杀奴隶等等,几乎是把当地的资源全部加以榨取,然后再以之做为远征的经费。像是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英国,当时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远征乃是金钱的来源这下点来说服女王的。
在中国方面,由于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远征自然就只是花钱。而且,还有负责远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见。因此就停止了出海远征。这时停止了出海远征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不可原谅的是将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等等的全都加以烧毁,这个烧毁一切资料的人叫做刘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后。
极端地说,这个人改变了历史。本人据说是位非常认真的官,他为了朝廷不让宦官的权力坐大,也为了避免无益的费用支出而做了这样的考量。无益的费用支出总是会以税赋的方式来打平,最后只会造成人民的麻烦而已。这样的论点当然是正确的,只是把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全都烧毁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历史的转捩点就在十五世纪。大约一四三三年的时候,郑和的航海结束了。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记录完全遭到烧毁。另一方面,瓦斯科·达·格马发现印度洋的航路,则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纪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十五世纪可说是海的支配权由亚洲转移到欧洲的时期。而且和中国人不同,对欧洲人来说,所谓的远征乃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实行的,于是之后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对东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历史了。
很可惜的,“中国支配海的时代”在就此结束,而明这个国家也变得非常保守。
这时开始的,还有万里长城的建设。长城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专门防卫用的,因此建筑这种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不过和永乐帝以北京为出击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击的做法相比,就显当十分消极而保守了。万里长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则中国文明自体就成了锁国的状态,虽然国内的商业及民间文化等持续地发展,但对外则不开放。这也使得中国社会往停滞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郑和的死也代表着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以关闭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性。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详加考量的必要,像刘大夏这样的儒教官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基本上儒教在当时已经比原本孔子所倡导时更加地形式化,而从儒教原理主义看来,提供国家利益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议论。因为如此一来,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会有朝廷与商人争利的情形出现。而郑和的远征确实是花费了相当的金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够因此而确立海外贸易的路线的话,就长远来说,应该是能够提升利润的。只是提升利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罢了。在儒教的考量里,财政的再建乃在于俭约。重点就在于:并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减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时利益的大舰队远征予以取消,用以减少支出。
因为有着这种想法的缘故,即使他们是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之上,然而视野却实在是极度地狭小。毕竟人对于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然而从这样的行为使得全中国停滞,以及视野矮小化这一点来看,刘大夏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史上还是无法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