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前海合作区海洋治理(前海合作区填海)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6-29 20:57   点击:279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前海合作区填海

1990年12月 前海是一片海。

根据国务院批复,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的实施范围,其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前海本是深圳西岸蛇口以北靠近宝安区中心,面对珠江口伶仃洋的一片滩涂地。其用地并非自然形成,几乎全是填海而成。而填海的目的,当时是为了发展物流经济。

在前海现代深港服务业合作区成立前,据2003年出台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就提到前海要重点推进前海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2005年,时任南山区区长叶民辉也表示,前海是物流商务区,主要发展仓储等物流经济。

2. 前海合作区填海工程招标

蛇口特区是1980年深圳刚刚建特区时搞的工业开发区。深圳特区在刚建立的时候先开发的工业区就是蛇口,是由招商局集团建设的。招商局集团后来还造了深圳的前海合作区,是填海造陆填出来的。

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深圳最先开发的主要区域,也是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奠基之地。当时蛇口工业区主要是工厂加工和港口贸易,是深圳崛起的主要代表性产业。

3. 什么叫前海合作区

前海属于深圳南山区所以,前海深港合作区也是属于南山区。前海地区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伶仃洋东侧,珠江口东岸,包括南头半岛西部、宝安中心区,是“珠三角湾区”穗—深—港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

4. 前海合作区扩容范围

前海原来属于南山区,是完全填海填出来的陆地,现在已经独立成为前海合作区,不属于南山区,也不属于宝安区。不受南山的管辖,也不属于宝安管辖。前海是由招商局集团在南山区原来靠海的区域填海而成,原来的土地所有权属于招商局集团,在地理上属于南山区。自从前海合作区和自贸区成立以来,就成为独立的行政区。

5. 前海合作区填海最新消息

近日,在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中,前海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前海新区”

2007年8月,光明新区成立,这是深圳的第一个功能新区。之后的龙华新区、坪山新区、大鹏新区是深圳历史的四个新区。如今除大鹏外,另外三个新区已经摘掉了“新”字,成为了真正的行政区。

已经十岁的前海,若未来前海真的可以成为新区,将是前海双扩容落地的重要机遇。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生来不凡的前海,发展之路颇受眷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备受优待的优惠政策、世界级规划前景,不断发力的交通建设......

十年过去,前海已经从一片刚刚完成填海的滩涂地,变成今天高楼林立的城市封面。

如今,随着建设日益成熟,重金投入的前海已经成为了置业者趋之若鹜的焦点,是深圳当下最热门的投资区域,没有之一。

可以说,“前海”两个字,就是深圳最统一的焦点。

2010年8月26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到了一份惊喜的生日礼物——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前海,截至上半年,前海累计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24家。

曾经一片滩涂的前海,200多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一座现代化新城跃然眼前,累计17.3万家新设企业注册落户,58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

01前海: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第一站”

“建设前海这个地方,使我们看到了深圳初创的景象,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但是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来到前海,面对珠江口东岸这片充满希望的新兴填海区域,对前海的发展寄予殷殷期望。

目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468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36家;累计为港澳台大学生累计提供实习岗位近3500个,接待港澳台来访4.3万人次;前海注册企业集聚5164名香港籍人才。

前海已成为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的“第一站”,众多香港青年从中受益,并扎根前海发展。

02前海: “一窗通”的“前海模式”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制度创新始终是前海最鲜明的特色。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前海,充分肯定“前海模式是可行的”;“前海的制度创新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出了很多成果,有的已经推广到全国,要继续做好。”

企业登记“秒批”,开办企业“一窗通”;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领先全国……投资贸易便利化,早已成为前海一张亮丽名片。目前,前海营商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普华永道评估显示,前海过去三年模拟营商环境排名从全球第51位、第31位持续上升至第22位。

03前海: 一流的法制环境

法治已成为前海的核心竞争力。

前海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改革开放,推出法治创新成果110余项,其中38项为全国首创或率先。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涉港经济纠纷案件,已有63件案件当事人在合同中选择适用香港法律审理或调解;首创“港籍调解”与“港籍陪审”制度,共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6692件,其中涉港案件数量全国第一。

“一流法治环境在前海已初现雏形,这为重视投资地法律环境的港企所称道。”香港太平绅士、全国首家粤港联营律所华商林李黎律所港方管理合伙人林新强表示,很满意前海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04前海: 金融对外示范窗口

金融开放,高端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形成。

“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是中央赋予前海的重要使命之一,前海立足这一使命定位,始终将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开放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发挥“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的示范效应。

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发布四批共87个金融创新案例,打造了“六个跨境”金融特色品牌,在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创新成果。

05前海: “站城一体化”轨道交通

“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是前海综合交通枢纽的最大特点。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艳君介绍说,“站城一体化”枢纽是第三代、也是最先进的轨道枢纽。

枢纽建筑地下六层,其中上面3层为轨道及交通换乘区,下三层为地下车库,设4900多个停车位。

枢纽将设置深港过境口岸及公交、出租、社会车辆、旅游巴士等交通接驳场站,通过地下可直接连通市政道路的周边建筑,实现站城无缝对接。预计每天将达75万人次。

人行交通方面,枢纽内部构建以地下一、二层换乘大厅为核心的四条主要人行通道,串联轨道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及上盖物业,实现内部的高效换乘;同时,通过地下、地面和二层人行系统与周边建筑或地块连接,实现本项目与周边快速、便捷的人行联系。

6. 前海合作区地理位置

  前海深港合作区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伶仃洋东侧,珠江口东岸,由裕安路、新湖路、湖滨西路、月亮湾大道、妈湾大道、宝安大道和西部岸线合围而成。包括南头半岛西部、宝安中心区。 前海深港合作区政府办公楼位于南山区,行政上属于南山区  

7. 前海合作区规划

前海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将于2011年年初全面启动开建

2010新年伊始,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开出500万元奖金,面向全世界征集有关前海地区的概念规划。前海是粤港澳世界级都会区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将规划建设成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即未来“珠三角的中心”。此次全球问计的规划范围比原来前海地区的设定面积扩大3平方公里,将宝安区下辖的一些地方囊括其中。

2010年6月,前海水城规划横空出世,荣获第一名。设计者介绍,“前海水城”方案为前海地区构想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二十一世纪新城。

前海重新定义深圳国际化城市新地标。

2010年8月,前海建设全面启动。市长王荣在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为推动前海加快发展,我们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向香港学习,设立了法定机构——前海管理局;目前土地一级开发已全面展开,招商工作已全面进行。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前海将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现生产总值1500亿元。”

届时,这不仅将提升深圳的经济总量,更能完善深圳的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他还说:“深圳的目标是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我们希望前海成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的一个地标。也就是说,福田之外,前海也将是深圳未来新的城市中心,使深圳在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10年之后,前海将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圳市已经成立了前海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土地投资开发中心,驻工地办公。一个个大型项目正在展开。工地上各类施工机械轰鸣,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前海合作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前海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前海综合规划已经市里审议通过,21项重点专项规划正加快推进。填海工程已全面完成,软基处理工程已完成80%,预计年底前可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式拉开,年内实现“一廊一带两路五单元”开工建设的目标正在逐步落实,3月份率先启动了临时苗圃和绿化工程,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工程于4月份动工,6月底,启动了“一纵一横”两条市政主干道工程。前海管理局正在加班加点推进桂庙河水廊道和滨海休闲带“一廊一带”两项工程的前期工作,确保在8月26日举行开工仪式。

另外,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前海储备入库项目已达197个,24家企业已经完成入区登记注册,意向投资金额约2800亿元。

先试先行

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前海“先行先试”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一是在制定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的基础上,对前海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对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规划产业发展需要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取得的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按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负差额给予的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三是注册在前海的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现行试点物流企业按差额征收营业税的政策。

前海合作区位于深圳火车西站背后,西至前海湾,北邻宝安中心区。 国家发改委明确,前海合作区享有计划单列市的行政定位(副省级)。由此,前海将成为深圳未来的明珠,或者说是珠三角甚至是泛珠三角地区未来的明珠。有专家分析认为,深圳本身就是计划单列市,而前海合作区也享有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权限。

前海开发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都是广东新一轮改革的实验区,都是特区中的特区

8. 前海合作区有什么作用

深圳前海将成为香港延伸到内地的桥头堡,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而前海也将引进香港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前海合作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9. 前海合作区扩张

1,上海漕河泾模式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是中国最优秀的园区之一,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开发区领域“管运分离”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标杆式的存在。

,1984年成立、规划面积14.28平方公里(包括地跨徐汇、闵行两区的本部园区5.98平方公里以及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向浦东扩区的8.3平方公里)的漕河泾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是全国唯一具有双重性质的开发区(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重优惠政策)。

开发区最早的名字叫“上海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也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最初以上海市财政无息专项贷款投入开发建设,直到1988年更名为漕河泾开发区。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法定公司制(“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独特操盘与管理模式,也就是由漕河泾开发总公司进行开发运营。没有管委会、市场化运作、公司制经营,漕河泾总公司的不同业务部门对接当地政府的不同管理部门,在众多国家级开发区中,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另类。

因此漕河泾也被称为“没有管委会的开发区”——“面对政府是企业,面对企业是政府”。这种高度市场化的模式,让漕河泾(也就是上海临港集团的前身)得以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当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运营成绩。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以3M、ARM、飞利浦、思科、腾讯、星巴克、字节跳动、商汤科技、默沙东、强生、雅培、捷普、嘉吉投资、长安标致雪铁龙、伟世通汽车电子、浦胜信息、中国电子系统工程、宝格丽、绿叶医疗、赵涌在线、大众点评等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3600多家,其中86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141家高科技企业。

现在,漕河泾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约占开发区营收和产值的80%以上),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是上海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最具规模的区域,上海企业都以能在漕河泾开发区落户为相当之荣耀。

漕河泾模式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产业和园区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色,相当有竞争力的产业地产开发运营管理模式,可谓“叫好又叫座”:

开发区内企业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4450亿元,同比增长6.2%。其以上海市2.2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9%的GDP和4.7%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开发区首位,堪称“亩产冠军”,地区就业人口超过27.5万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术420件,综合发展指数也位居全市开发区中型园区的首位;漕河泾公司资产从创始之初的投资1亿元,到2019年注入临港集团下属上市平台时,评估价值已达231亿元。

在政府的支持下,这种模式用得好会比较出彩,尤其也更方便进行对外的品牌输出,漕河泾也一直是上海国资园区开发商中对外复制扩张最成规模和体系的——上海是出了名的不许政府平台公司到外面“搞事情”的典型。目前,漕河泾模式已经在上海各处复制,包括在上海闵行浦江、松江新桥、奉贤南桥、普陀桃浦、金山枫泾、青浦赵巷、浦东临港、康桥外高桥,以及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都设立了分园区,形成了“一区九园三分区”的发展格局,基本也都具有鲜明的“管运分离”特征。

调研了解到,尤其是浦江科技城,管委会是虚设的,主任由上海闵行区领导兼任,不属于政府行政序列,是临时性非常设机构,日常运营维护完全交给园区公司。这个浦江科技城管委会实质上相当于一个财政通道——区政府给园区公司一定的预算授权范围,管委会是预算单位的二级单位,单独有财政账户,园区公司总经理在管委会有职务,方便走决策,走流程,走资金,这是上海闵行区与漕河泾模式之间一个非常大胆的创新改革。

2,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模式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WSIP)是与苏州工业园区齐名的中新两国合作园区样板,如此高规格、重量级的园区,虽然是由政府推动,但并未设置管委会,而是由中新两个股东方合资的平台公司星洲股份来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自1993年至今已经运营了28年时间,成绩非常突出。

俯瞰无锡新加坡工业园

截止2019年底,园区已高起点完成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集聚了外商投资企业115家,合同利用外资39亿美元,到位外资31亿美元,并实现4.4万人就业。

进区企业中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多家,包括美国希捷、高通、新美亚、唐纳森、泛达通讯、捷普电子,日本松下、村田、住友电工、阿尔卑斯、日立麦克赛尔、三井物产、KYB、横新软件,德国英飞凌、欧司朗、纽豹,意大利阿里斯顿等世界著名大公司,也包括隆基股份、先导智能等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和光伏新能源产业三大支柱产业。

2019年,园区客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23.2亿元,利税总额达到48.3亿元。其中,作为园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产业产值为410.8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65.92%;精密机械产业产值为86.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13.94%;光伏新能源产业产值为82.6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13.25%。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达到177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利税达到10亿元/平方公里,可谓国内工业园中的“亩产英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管运分离”的园区典范。

3,中新集团(CSSD)为代表的片区综合开发“管运分离”模式

中新集团(CSSD)、中交城投(以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为代表)、华夏幸福、宏泰发展这一类欠发达县域经济政企合作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本身就是“管运分离”,或曰之“大公司、小管委会”的最佳体现:

在这些产业新城、产业市镇、新型片区当中,园区管委会履行政府职能,负责决策重大事项、制定规范标准、提供决策支持等;华夏幸福、宏泰发展、中新集团(CSSD)、中交城投等这些外来企业作为社会资本代行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为区域提供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咨询、投融资与金融服务、土地整理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与运营、产业发展等服务。

通过政企通力合作,合理分工,全力提升整个园区的竞争力,对重大产业项目产生了较强的吸附力,成功解决了产城割裂问题,形成了“产城融合”的整体开发建设机制,提供了园区开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以中新集团开发运营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为例,政企合作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10年时间,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签约引进项目276个,注册各类企业超600家,协议引进资金超720亿元,已投产运营项目150多家,其中,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51个,成为滁州市乃至安徽省外资集聚区。

园区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拥有苏州星恒电源、台湾达亮电子、美国普立万新材料、美国安特普新材料、新加坡欣阳科技、京东物流、胜华波汽车电器、长久专用车、寒锐钴业、日泰紧固件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在滁州市保持领先。

2020年,中新苏滁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新产业产值、社消零、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8%、80%、83%、47%、10.2%,数据十分抢眼。在2020年度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中新苏滁高新区蝉联TOP10,并且比上一年提升两个身位,排名第八。

4,河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公司”创新模式

,“管委会+公司”创新模式是河南省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发展产业补短板,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的重大实践。在总结部分先进产业集聚区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省内学武陟县,省外学习苏州工业园关于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新城从管理机制架构、投融资模式、招商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相关文件包括2019-2020年发布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

内容包括贯彻落实“管委会(工委)十公司”改革,优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委)职能,剥离开发建设及运营等适宜企业化运作的职能,由产业集聚区产业投资发展公司负责。

将管委会的定位为:作为产业集聚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产业集聚区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社会事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加强落实发展规划、推动政策落地、协调服务企业、 促进产业发展等经济管理职能,并根据产业集聚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承担必要的行政管理服务职能,包括相关行政审批、审批前置等事项,实现其职能回归。

产业集聚区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定位为:作为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运营发展的市场主体,在不增加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实行市场化运作,从“立项、融投、建设、管理运营、还款”五位一体负责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园区运营。

公司主要承担产业集聚区的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运营、项目管理、招商引资、园区运营服务等职责。公司利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或联合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支持产业集聚区引进境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或公司机构等参与产业集聚区运营。

产业集聚区投资发展公司可独立或合作运营产业集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工场、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公司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招标采购或履行国资审批程序引资引进央企、省属功能性国有企业或社会资本,双方通过股权合作与其在产业集聚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公司:“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履行法定程序后依法合规授权合资公司作为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业主和法人单位。

鉴于目前河南省发改委和金融机构都有针对新型产业发展的金融专项政策,在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开、农发项目贷款、合作建设、EPC+O、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多种资金来源打组合拳的方式实施。

投融资规划及投资与收益自求平衡再平衡资金来源:

一、采取引入投资人股权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由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招标与央企国企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公司(也可以把央企国企社会资本的战略合作单位如基金公司、建设施工企业拉进来共同出资入股合资公司)各方共同出资在产业集聚区成立合资公司,由县政府出具授权文件授予合资公司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和产业招商管理运营的特许经营权。

二、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来源打组合拳:

(1)中央预算内投资;

(2)政府专项债券资金;

(3)产业集聚区工业及配套商住土地出让金收益;

(4)产业投资发展公司承接金融机构专项政策中长期项目贷款。

(5)PPP项目政府绩效付费与可行性缺口补助。

(6)产业集聚区产业二级开发如标准化厂房、配套商业、服务销售运营产业发展收入等二级开发收益。

由此实现了实现“管委会”和“产业公司”两大主体两大职能的回归:一是剥离管委会开发建设及运营等适宜企业化运作的职能;二是剥离产业集聚区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管道和通道职能,实现市场化转型发展。

将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成为市场化投资运营公司,或者新设市场化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将产业集聚区的闲置、低效、僵尸土地、房产、资产、资源盘活,注入准经营、可经营资产,在将产业集聚区资产依法合规装入产业发展投资公司的前提下,实现其从事产业集聚区从“立项、融投、建设、管理运营、还款”“五位一体”。在不增加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既能实现产业集聚区存量资产、资源的盘活利用;又有效解决了产业集聚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建设补短板。

同时,公司化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导入更加灵活。通过产业投资发展公司通过合资、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招财因智导产业。通过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区域或跨区域飞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承接产业转移。在各区县自身区位、生态、产业、环境、资源、人力等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补链、强链、固链、延链,实现产业高质量链式发展。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十四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与新引擎。

5,新加坡裕廊“法定机构+市场主体”模式

裕廊集团是新加坡九大法定机构之一,业务为“开发工业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催化企业转型”,相当于新加坡的“央企”,虽然承担着政府发展产业和工业地产开发的政治职能,却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实行集团总裁负责制,按企业经营方式实施管理,也属于典型的“管运分离”,

由于顶层设计得当,管理模式先进,政企配合默契,截至2019年底,裕廊集团开发工业用地8400公顷,建成并运营着90个房地产项目,提供工业厂房、商务园区及办公楼宇达940万平方米,吸纳了约14000家本地和外国企业,其中包括众多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它所开发的裕廊工业区,用占整个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新加坡超过20%的GDP,吸收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人口,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2/3以上。

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在裕廊模式中,具有天然的政府血缘关系和极强市场敏锐度的裕廊集团,同时对政府和市场两个客户负责,“面对政府时是市场,面对市场时是政府”,保证高效率、快节奏、低成本,最大化的达成规模效应和资源集中,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缓冲垫”,从而极大降低了体制机制的各类冲突成本和推进阻力,也有效衔接和平衡了政治诉求和市场需求,后期更能够进行轻资产的对外输出,成为整个亚洲首屈一指的产城融合发展方案提供商与综合服务商。

目前,国内的前海(前海管理局)、陆家嘴金融城(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有限公司)以及海南自贸港10大重点园区(一般是“XX管理局有限公司”)等模仿的都是这一类“法定机构+市场主体”模式,园区管理机构依法具有机关法人资格,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的制度,获得上级政府授权履行相应行政管理、公共服务职责、园区综合协调等工作,下设负责投融资与建设开发运营的相应子公司。

这种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政府条框和繁琐程序,提高各种决策和审批效率,让园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

6,小管委会大平台:南京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

南京市出台了《关于优化开发园区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从2019开始试点、2020年全面推开(出台南京高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构建“小管委会、大平台”模式,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全市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

,开发区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管委会负责承担推动经济发展主体职能,平台建设运营公司具体负责园区开发建设、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等建设发展职能,市场主体作用更加凸显,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

以南京玄武区为例,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徐庄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本次改革赋予高新区全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市、区经济管理权力下放;赋予高新区管委会委托监管玄武高新集团职能,支持高新集团做大做强。政企分开,委企联动。坚持“小管委会、大平台”的改革方向,管委会负责统筹抓总,下设6个部门,总员额不超过30人,确保最大限度减员增效;高新集团下设六个中心,全面承接高新区各项重点指标、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

7,闵行金地威新科创园的“服务型小管委会”模式

由香港上市公司金地商置(0535.HK)旗下的产业地产平台金地威新产业公司和闵行区颛桥镇政府在2018年11月共同成立管委会,由颛桥镇镇长出任主任,负责经济的副镇长和金地威新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颛桥镇将所有服务企业的职能部门在项目上开办一站式的服务窗口,包括城管、工商、市场等等。管委会成立后,明确每年将从园区入驻企业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约为留存部分的60%)作为扶持资金用于园区运营管理,其中50%返还给企业,剩余10%给金地用于园区的改造更新,扶持资金需要管委会共同讨论决定。

,

8,成都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公司”模式

目前成都在全市产业功能区以及东部新区片区综合开发等的管理模式上,探索的是“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公司”的管理构架,建立和完善以协同化为导向的工作推进机制、以专业化为导向的管理运营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扶持机制:

,管委会承担功能区经济建设职能;平台公司承担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运营等职能;功能区内各街道立足于服务产业功能区、打造宜居宜业产业社区等重点工作,主要承担辖区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全方位提升服务重大产业项目水平。

9,国家级开发区“管运分离”探索

2019年,山西晋城国家级开发区出台《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实施管理和运营分离改革的总体方案》,实行的就是“管运分离”:

把管委会做精,不摊大求全,不面面俱到,把该放的坚决放活,把该管的坚决管好,集中精力谋全局、定方向、做决策、拿政策、促落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运营机构就是平台公司(非开发区独自控股,而是包括其他国有股东方的混合型平台公司)晋城市园区开发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与管委会建立契约型政企合作关系,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一个区域内综合业务的主要提供者。

2020年9月15日,武汉市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市场化”原则推进开发区内设机构改革,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优化管委会职能,建立去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开发区经济发展职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支持开发区建立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由专业运营主体负责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专业服务等工作。鼓励开发区运营主体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

2020年,《沈阳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明确,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市场化运营改革、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是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开发区要成立国有控股的运营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与管委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承担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功能。

以沈阳永安经开区为例,其基于落实《方案》关于“推进市场化运营改革”的工作要求,切实履行好“统筹全区项目引进与建设”工作职能,充分发挥辽宁永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永安经开区平台公司)企业化、市场化运营优势,沈阳永安经开区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

一是明确管委会与平台公司关系。永安发展主要围绕永安经开区的开发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投资融资、项目建设等业务,接受管委会的业务指导和绩效考核。管委会代表区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向永安发展下达招商引资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任务。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架构。管委会对照履行“统筹全区项目引进与建设”工作职能,调整内设机构设置,增加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科室,增设专业招商局,缩减非核心职能机构,在全区选聘优秀体制内人员进入开发区,增强工作力量,为全面承接工作任务打好基础,并成立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全面承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业务。

10,山东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体制

,2019年《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开始积极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开发区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基金、行业协会、理事会等)”的管理体制,以及积极探索公司化或法定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意见》提出,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管委会聚焦主责主业,积极稳妥推进“两剥离、一加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行属地管理;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主体承担;加强落实发展规划、推动政策落地、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等经济管理职能。

此外,开发区管委会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建立更加符合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