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海权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大棒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的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做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2. 制海权的意义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
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
诺曼底登陆获胜的原因:
一、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
二、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这是登陆成功的重要原因。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三、充足的物资准备和周密的侦察保障: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而且参战部队多,装备全,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
四、逼真的战前训练:由于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样式,盟军在登陆前对参战部队的组织和行动进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以使部队尽快掌握相关的作战技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战后参战人员对战前训练特别是汤普森的训练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3. 制海权理论三部曲
海权论理论是马汉提出的。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人,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
一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
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〇二年至一九〇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
4. 提出制海权理论的军事思想家是谁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掀起学习日本之风,但事实上,日本在19世纪中叶倒是先通过中国学习西方,这全拜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魏源(1794-1857年)所赐,他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完成了以知夷、师夷、振兴军备为核心理论的《海国图志》,这本书介绍了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军事教训,整理成有系统的军事思想。
在当时顿时成为大清有先进意识的读书人的百科全书,悲哀的是,这本书却不受朝廷重视,因为守旧顽固派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夷狄”的赞美,有者甚至建议烧掉它,这本书的命运预示着大清帝国接下来的国运。
5. 制海权的取得根本的条件是拥有什么?
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一、增强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根本。
信息化战争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全方位的竞争。它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意识形态、外交、文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方面。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
(一)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实力;
(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积极防御战略;
(三)积极有效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
(五)平战结合,做好战备物资的储备。
二、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
(一)把发展微电子技术摆在首位;
(二)发展军用光电子技术;
(三)发展电子对抗技术;
(四)发展和完善以反导弹技术为主体的防空体系;
(五)加强海、空军建设,一定要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
(六)建设信息化武器系统。
6. 制海权体现在哪里
发展19世纪末,美国军事理论家A.T.马汉提出了制海权理论,认为全面制海权是国家战略的目标,是海军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并提出“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陆地”的观点,主张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建立优势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和海上封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与美英反潜舰艇展开了争夺海洋交通线控制权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争夺战主要表现为潜艇战与反潜战,而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斗争则主要是美日航空母舰编队的多次决战和美国进行的海上封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开始使用核动力推进系统,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电子对抗器材得到普遍应用,对现代条件下争夺战役制海权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7. 制海权有多重要
认为海权的历史意义在于谁控制了海权就控制了世界。
可以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因此马汉说海权的历史意义在于谁控制了海权就控制了世界。
8. 制海权提现在两个方面
俄罗斯现在的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没有控制波罗的海制海权的可能性,波罗的海舰队跟俄罗斯其他所有舰队一样面临严重的舰龄老化的问题,它现在手里的王牌就是靠潜艇。但是波罗的海的海况非常复杂,而且波罗的海周边有很多美国的盟国,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想从波罗的海潜出到大西洋去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而从地缘来看,整个区域对于大西洋国家来说非常有利,因为它可以把这些国家从北海到波罗的海全堵在家门口。
当年德国海军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北海舰队,也是在这个方向,但是照样打不出去。俄罗斯现在很清楚,在波罗的海它主要是要把北约尽量往外赶一赶,所以它要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斗志。
9. 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人是谁
1.朱可夫:苏联军事家,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指挥者。
朱可夫几乎指挥了所有苏联的重大战役,他是那个时代指挥的战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面积最大、兵种最多、人数最多、战绩最多的将领。排名第一,应该没什么异议。
2.曼施坦因:德国陆军元帅擅长机械化部队突袭战,人称“闪电伯爵”,1939年制定曼施坦因计划”,击溃英法。1941年,指挥“克里木战役”,俘虏苏军46万,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被称为“反手一击行动”,消灭了苏军52个师。
3.古德里安:德国陆军大将
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4.隆美尔:德军元帅,外号“沙漠之狐”,1941年前往北非,援救被英国打成面条的意面军队。抵达之后,他率部队在沙漠风暴猛迅穿插,采用包抄、围歼等战术逼使兵力战优的英国军队节节败退。
5.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1942年成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成功策划诺曼底登陆。而且他是一个具备政治视角的军事家,妥善处理了与英国、法国以及苏联的关系,使多国在欧协同做战得以顺利展开。
6.蒙哥马利:英国将军,在北非英军被隆美尔打得垂头丧气时,蒙哥马利前往埃及挽救局势。
蒙哥马利重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并策划阿拉曼战役,一举扭转北非战局,击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当然,他当时的兵力几乎是隆美尔的二倍,所以虽然号称“沙漠之狐克星”,但他依然排在隆美尔之后。
7.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珍珠港事件之后,尼美兹出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接手受到重创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上任后,尼米兹就空袭东京,做为珍珠港被袭的回应,之后指挥珊瑚海海战,与日本打成平手,从而站稳了脚跟。
在其后的中途岛海战,尼美兹率领3艘航空母舰伏击日本的8艘航空母舰。跟他的对手山本五十六是个赌徒不同,尼美兹是个十分谨慎的游戏玩家。他之前成功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所以才敢大胆以少击多。
中途岛海战,美国在付出1艘航空母舰的代价下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并歼灭250架舰载机。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局。
8.麦克阿瑟:美国远东军司令, 五星上将,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明了蛙跳战术,收复东南亚诸岛。朝鲜战争中策划仁川登陆。一举将金日成的军队切成两块。
9.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日本军中为数不多具有战备眼光的指挥家。日本海军航母战的主要推动者,多次反对挑衅美国,但在日本决定跟美国开战后,策划了珍珠港袭击,确定了一段时间内日本在东南亚的制空权,制海权。
10.邓尼茨:邓尼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海军指挥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潜艇舰队总司令,之后又成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也是“狼群战术”最早的使用者。
10. 制海权体现在什么
阿根廷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
阿根廷在这场战斗之中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是因为阿军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并没有十分充足的作战经验,在这之前这支阿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所以他们无法应对战争上的突发状况,即便这次袭击马岛是他们主动化的行为,但是他们也没有想过会真的爆发战争。当时的军政府太自信了,他们认为既然英国已经打算放弃了吗党,那么他们肯定会对自己的威胁进行撤退,再加上英国距离马岛拥有这么远的距离,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人,就不会选择远程攻击来和国家对战。
但是,阿根廷军政府从一开始就想错了,这也是他们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战争打起来之后,他们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其实阿根廷在发动战争之前,已经发动了大批的军队登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岛上进一步的加强防御措施,甚至连岛上最重要的斯坦利港的机场都没有进行扩建,做好防空的准备。
(2)外围防护弱
除此以外,阿根廷的海军并没有做好国家外围的掩护工作,在这块海域他们并没有十分强大的控制力。虽然阿根廷拥有着许多的优势,但是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利用好,所以他们战败了。
和阿根廷相反,英国在这次战斗之中体现出了极强的运输能力和动员能力,他们需要来到离自己国家很远的南大西洋进行战争,这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空中战争和海域战争,重点还是在登陆之后进行岛屿的争夺。
如果英军想要参与这场战争,他们必须将士兵们送到马岛上进行作战。对此,英国火速动员了,舰队还快速征集大量改造的民船,并且与美国进行协调,得到了中途补给站,很快就搭建起了远程补给线,避免了英国的后备之忧。很快,英国军队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之下,就登上了马岛。英国的海军基本上没有受到来自阿根廷的抵抗,就顺利的封锁了马岛附近的海域,占领了优势。
但是这还不是阿根廷最致命的原因,没有做好备战准备,后面连续发力也是可以进行战斗的,可怕的是阿根廷从一开始就没有将日不落帝国放在眼里,他们认为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下降的国事了,不能够和自己进行抵抗。从开始侵袭的时候,阿根廷就已经失败了。
(3)阿根廷对英国的轻视
从军事准备的层面来说,其实英国和阿根廷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在这场战争之中,英国的核潜艇是发挥了一个很大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让世人见证到了核潜艇的威力,但是,在阿根廷海军的相关理念之中,确实没有什么能够反对核潜艇的策略。虽然没有应对的措施,但是阿根廷自身的军事实力也不是很弱,阿根廷也拥有着相同的装备优势,因为阿根廷具有导弹在阿根廷进行战争之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就是阿根廷的空军。
阿根廷的空军大部分都在德国进行过专门的培训,有着十分不错的作战经历与作战能力的,他们的许多装备都是从法国进行进口的,其中阿根廷的飞鱼导弹可以说成为了英国噩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阿根廷之所以看不上英国,就是因为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导弹与空军实力。
在这场战争之中,阿根廷率先采用飞鱼导弹,让英国的海军狼狈不堪,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还是有一部分运气原因,如果不是阿军发生打击失误,打错了目标,或者说阿根廷拥有更多的飞鱼导弹,那么英国的海军想要全身而退,其实是十分困难的。从总体上来说,双方的装备都有自己的特征,在前期战斗之中,英国的反应十分迅速,准备也十分充分,可阿方面还是有着地利优势,能够凭借地势来与英军对战,这也是双方在前期为什么打斗的如此激烈的原因,英国这边还拥有美国的补给线进行拖累。但是到了战争的转折点,就是阿根廷军队存在内部的问题。
(4)阿根廷军队内部问题
在现代化的战役之中,尤其是对于岛屿争夺战之中,都会强调海陆空三军进行协同作战,这不是一个单一兵种的问题,在马岛战争之中,就足以验证了这一点说法。阿根廷的空军是十分给力的,这场战斗,英国海军被他们的空军打的找不到被,甚至连英航母都差点被击沉,但是问题是,英国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主体的空漩,她们的制海权也在进行马岛的登陆之后,战斗优势也体现了出来,这是阿根廷无法预料,也无法进行应对的。
在最初的战斗之中,阿根廷的海军是在进行试探性攻击,很快就被英国给打败了,此后很难在给英国的海军制造一些困难,让英国知难而退,最为诡异的就是阿根廷的陆军,阿根廷其实在马岛驻扎了有一万多的陆军,英国即便是并全国的力量也只在马岛上投入了三千多的陆军,这个数据差是如此的大。从理论上来说,阿根廷从数量上就已经获得了胜利。
但是阿根廷的陆军在发动战争的期间,不仅没能够和空军好好配合。也没有给英国的陆军进行有效的打压,他们甚至在拥有绝对人数的优势之下,向英国军队投降了。 反观英国的军队,在战争期间,英国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但是阿根廷却完全不具备协同的能力,这也就造成了阿根廷单独只有空军对战英国海陆空三军的战争。如果从这场战争的前期来看,确实是阿根廷轻敌了,但是对于后续出现的问题,以及阿根廷的战败,只能说阿根廷的军队体制就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他们的不仅根本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也没有一个协同性的认识,缺乏凝聚力与团结力。
(5)战略决策的失误
所谓的战略决策,就是对于作战任务,作战方针,作战对象,战略方向,战略部署等各种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相应的办法,决定和策略是指导一场战争的一项最根本性的任务,但是在这个根本性任务之上,阿根廷的领导人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
11. 提出制海权理论的军事家是谁
1、《战争论》,时间:1832~1837,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2、《制空权》,时间:1921年,作者:杜黑(意大利)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杜黑
1921年,杜黑出版了他“制空权理论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制空权》。在这部著作中,他开宗明义:“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他认为,未来将有三个而不是两个战场,原来控制陆地和海上战场的军人,必须学会防御空中攻击,懂得掌握制空权。
制空权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杜黑制空权理论问世后很快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空军建设的圭臬。尽管由于杜黑缺乏实践,他的理论有很大的预测性、主观性和片面性,但它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人们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誉苦黑为“战略空军之父”。
3、《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时间:1890年,作者:马汉(美国)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马汉
马汉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共留下专著二十多部和论文130多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1890年出版的,它是马汉海权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是海权论三部曲之第一部,也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
4、《装甲战》,时间:1932年,作者:富勒(英国)
缺乏工业、制造能力和机动车辆的国家将无力抗击外国的入侵。——富勒
英国人富勒于1932年发表。这本书是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代表,被奉为“机械化战争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