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交通运输业
意义非同小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台湾岛被西方战略家称之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因此它在国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战略优势。
二,台湾岛在交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的石油进口和从外国进口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台湾海峡运输的,如果没有台湾海峡海上交通会极不方便,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
三,台湾岛附近有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这对我国的中长期战略利益十分重要,在台湾岛的附近经济利益也十分庞大。总之,台湾岛对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有着十分和显著重大的战略意义。
2. 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业态
《建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 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
就目前全国而言,四大海洋产业(按海洋GDP排):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海洋经济,一般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给出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2020年5月,《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
4.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用途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运输交通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易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
5. 海洋交通运输业概述
海洋运输主要有下列特点:
(1)通过能力大。海洋运输可以利用四通八达的天然航道,它不像火车、汽车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
(2)运量大。海洋运输船舶的运载能力,远远大于铁路运输车辆和公路运输车辆。如一艘万吨船舶的载重量,一般相当于250~300个车皮的载重量。
(3)运费低。海运运量大,航程远,分摊于每货运吨的运输成本较少。
6. 海洋交通运输业属于第几产业
船舶行业属于装备制造行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船舶行业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
7. 海洋交通运输业属于海洋工业的子部门
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业务板块。
中海油在中国海上拥有四个主要产油地区:渤海(天津)、南海西部(湛江)、南海东部(深圳)和东海(上海)。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同时,中海油还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拥有上游资产。
8.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轮船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具有大容量、高速度、长航程、不受路线限制等方面 轮船的大容量是因为其设计空间大,可以装载大量的货物和乘客;高速度是利用了其大型的动力系统和节油技术,并且在局促的海上也能保持平稳的航行;长航程是因为其必要的燃油可以随着其设计的等级一同增长,不须贝母;不受路线限制体现在,凭借其设计的兼容性,轮船可以在广阔的海洋任何方向上航行,覆盖更多的海洋交通线路 除了运输和航行优势外,轮船还可在船屋的空间中设计多种的设备、服务和娱乐等例如,在豪华游轮中可以营造出许多的娱乐项目,使得想要充分利用行程时间的人们能够在海上玩得尽兴
9. 海洋交通运输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海面温度
大量观测结果证实,平流雾大都出现在冷海面水域上空。尤其在沿着气流方向海水表面温度迅速降低的水域,即寒暖流交汇区的冷水面上或水平温度梯度较大的海陆交界地区,移经其上的暖湿气流更容易变性冷却使水汽凝结,雾在这些水域就更加频繁多见。
冷的海面是形成海雾的重要条件,但是海水表面温度“冷”有一临界值,观测表明,海雾发生地区域大致限于表向水温低于20℃的冷海面。我国沿海水域的海雾发生区域大多与这个水温界限相符合。
二、海气温差
海水表面温度与其上的空气温度之间差值(即气温与海面水温之差)究竟达到多大时,才最有利于雾的生成呢?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有人认为,海气温差愈大,愈有利于雾的形成。其实不然,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当气温高于海面水温左右时,雾出现最多。
在气温高于水温的情况下,雾次数随着气温与水温差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当差值大于一定值后,雾就很少发生。这是因为海水有着巨大的比热容,海面水温不会很低,若气温比水温高得多时,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变大,难以达到饱和,从而不利于海雾的生成。
另外,当在气温稍低于水温时,也可以见到有相当数量的雾出现,并且雾次数随着水温高于气温的差值的增大而不断减少。在气温高出海温2-3℃时雾最常见,雾大多集中在气温高出海温0-6℃范围内,当温差达到以上温度的时候雾极少出现。
三、气流风场
暖湿气流的长时期存在,对海雾的生成与发展相当重要,它可以不断向雾区补充成雾必须的大量水汽和热量。所以有雾生成时,一般盛行偏南或偏东气流。在我国,有利于雾形成的风向随海区而异。一般说来,东中国海水域,以偏南风时雾最多,南海则以偏东风时雾最为常见。
海上风速的大小与海雾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速过大,会使空气层中产生较强的湍流交换,促使上层空气的热量往下传送,妨碍低层冷却,不利于雾的形成。
风速太弱,一方面空气中的湍流交换相当弱,只能使海面上很浅薄的一层空气冷却,同时风速太弱也不能大量输送暖湿空气到达海面,即使有雾生成,也不能长久维持。
四、水汽含量
过去不少人认为,雾形成时的相对湿度应达100%,即处于饱和状态。近年来的许多观测结果表明,海雾形成时的相对湿度并不一定达到100%,有时相对湿度在80%以上便有雾发生,这可能与海上有丰富的吸湿性极强的凝结核(盐粒)有关。相对湿度的大小和雾的关系还有某种日变化的特征。
一般在凌晨和夜晚时刻发生的雾大多数出现在空气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之下,并且随着相对湿度值的渐渐减少,雾次数会迅速减少;当相对湿度低于95%时,就不再有雾生成,在中午时间,雾次数随相对湿度的减小变化不大,当相对湿度低到88%时,还能有雾发生。
较强的逆温层结雾是大气处在稳定层结状态下的一种凝结现象。在海雾的形成过程中,低层大气通常总有逆温层存在,它像一个无形的盖子,阻挡着水汽向上空扩散,抑制低层大气的对流发展,使水汽和凝结核积聚在低空,对雾的形成极为有利。
在稳定性的雾中,最典型的温度垂直廓线是雾层中表现为微弱的降温和等温,而在其上则是逆温。平流雾雾层上的逆温的出现率约为90%左右。通常逆温强度越强时,逆温层的厚度越大,常见的逆温层厚度在400—500米左右。
五、大气环流
海雾的形成往往与一定的天气系统活动相关联,特别是在高气压区域内,对雾的生成和维持最为有利。虽然雾多见于高压区内,但其他天气系统伴随的雾也有一定的比重。
海雾的影响与危害
每年冬去春来,气候逐渐变暖的时候,海雾也随之而来。海雾无论在海上还是在沿岸地带,都因其恶劣的能见度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和海洋开发工程以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海上船舶之间的碰撞事故80%是因雾导致能见度不良而引起的,雾水中的盐分对建筑物的侵蚀也是不可忽视的。
雾已经对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和海域清洁水源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海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海雾预报不仅对海上和沿海地区的交通和农渔业很有意义,而且对海军和航空部队尤其重要。
10. 海洋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
没有,胶宁高架又称东西快速路。
东西快速路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条城市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是从胶州路聊城路路口到海信立交桥,在2002年11月30日主线通车,二期工程是从海信立交桥到宁夏路大尧三路路口,在2003年9月30日主线通车,三期工程是从胶州路聊城路路口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口,在2011年6月30日通车)。它的横空出世,开启了这座城市东西协同发展的全新时刻。
在市区东扩,成功地完成了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之后,构建大青岛的交通框架,成为了城市继续前行的当务之急。“市内交通要以增设快速路网为重点,建设多元化、立体化、高效能的交通网络”。在青岛决策层这一构想中,东西快速路堪称“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