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特提斯海(Tethys)是位于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古陆间长期存在的古海洋。1893 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创用特提斯一词,其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由于类似其残存的现代欧洲与非洲间的地中海,故又称古地中海。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一般将这一海区称为特提斯洋,代表南北两大陆间具洋壳基底的海洋及其两侧大陆边缘不同深度的海域。同时,根据发展历史和位置的不同,将三叠纪以来发展起来的特提斯洋,与古生代的"古特提斯洋"区分开来。
古特提斯洋,也称"第一特提斯"、"永久特提斯"或"古生代特提斯"。对其范围大小,尚有不同认识。一些学者根据奥陶纪以来,认为在中南欧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古生代晚期,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相接,这一洋区闭合。另一些学者考虑到尚未发现真正的洋壳物质,认为这一海域属于古欧洲大陆范畴;也有人认为应属于冈瓦纳大陆的边缘海区,称之为"中欧洋"。古特提斯洋东段,其主体大致自伊朗和阿富汗北部,经中国西藏喀喇昆仑山和澜沧江,转入中南半岛。有人认为,中国昆仑山、秦岭和祁连山地区也都属于古特提斯洋范畴。古特提斯洋东段地质经历比较复杂,不同地区洋壳形成的时代不同,规模也不尽相同。晚三叠世或侏罗纪时,这一可能自前寒武纪晚期(震旦纪)即已出现的古洋区已经消失。
早、中三叠世时,特提斯洋区开始下陷,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时,洋区进一步开裂,以蛇绿岩套为代表的洋壳开始形成,但其范围与早、中三叠世时不尽一致。侏罗纪中、晚期至早白垩世时,洋区普遍强烈沉降,大洋扩张,内部构造分异和岩相厚度变化明显,原有的碳酸盐台地崩塌,洋壳继续形成。白垩纪中期,由于大西洋扩张和印度陆块向北漂移,特提斯洋开始萎缩。早第三纪特提斯洋大部封闭逐渐上升为高峻的山系,局部残留了一些内海(黑海、地中海和里海西部),直至现代。
关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诺伊迈尔和近代一些学者都认为属于特提斯洋的一部分。
在 2.8 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个海横贯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非常温暖,是海生动、植物发展茂盛的地域。
那时特提斯海的南北两侧是被它分裂开来的原始古陆。南边的冈瓦纳大陆,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北边的欧亚大陆,包括如今的欧洲、亚洲、北美洲。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块。印度板块分离出来以后,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特提斯洋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不断发生褶皱断裂和上升。到距今 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出露海面。
2. 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仅有地球,世界是个整体,环境并无国界。自地球形成以来,其表层的环境在不断演变。
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环境地球化学的任务是,不断地寻找新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应用地球化学原理不断完善现有手段,发掘新手段,以提高精度,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认识过去,预测未来。目前,常用的自然档案有: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冰岩芯、黄土剖面、古土壤剖面、沉积岩层、孢粉、火山灰等。
3. 海洋沉积的类型
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三大类岩石是可以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相互转化的,这也就形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按成因分为哪三类
三种掩饰的形成过程
1、岩浆岩:
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主要包括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
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水气、各种挥发性气体和热水溶液)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岩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还保存着原来岩石的某些特征。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4. 海洋沉积物的特征
海底沉积物的总称 。沉积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且往往都是综合进行的。
①物质来源。包括陆地岩石风化剥蚀而成的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海水中由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生成的固体物质如生物遗体、海绿石、磷酸盐、二氧化锰以及粘土等,火山碎屑、溢出地幔的物质、宇宙尘等。
②陆源物质的搬运。主要靠径流,其次靠浮冰和风力带入海洋,主要沉积于河口和大陆架;浮冰搬运物沉积于高纬度海域。
③沉积。比重大于海水的悬浮物质或颗粒的状态和沉降的速度,主要受潮流、密度流、风海流和风浪等作用所控制,在不同海区的沉积速率不同:大型三角洲和河口区最高可达50000厘米/千年左右 ;在大陆坡和大陆隆最高可达100厘米/千年;深海区一般只有0.1~10厘米/千年,因而深海洋底沉积物的厚度平均不过0.5千米。
沉积于海底的物质。包括陆源物质(来源于陆地,为流水、风、冰川及海岸带的剥蚀产物)、生物物质(海洋生物骨骼和遗壳)、宇宙物质(宇宙尘埃)、火山物质(火山灰、火山泥与火山岩的碎屑)、化学物质(经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沉淀的物质,如碳酸盐、鲕状或细粒石灰质软泥)等。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粒度、矿物成分、生物和化学组成各不相同。
5. 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什么?
是指各种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海底覆盖着一层厚度不等的沉积物,这些物质是由于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过程的综合作用产生的,海洋是陆源物质的主要归宿地,海底覆盖着的沉积物,由河流和海浪、海流、潮汐等把陆地的泥沙、砾石带入海洋,远洋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陆源碎屑物质,含钙和硅质的浮游生物(放射虫和硅藻)的残骸、火山灰、宇宙尘埃和化学物质。
各种化学元素通过河流、大气的输入,以及生物生产和化学过程产生的元素,入海后经过迁移、转化,最终归宿于海底沉积物中,沉积物与底层海水间产生不断的物质交换。
通过研究海底沉积物形成和分布规律,就可掌握化学元素在海泥中的分布变化规律,为海泥的治疗应用提供科学的充分的依据。
6. 海洋沉积物分布规律
半深海沉积又称陆坡沉积,水深在200~2000米范围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大陆坡。半深海沉积物组分较多,也较混杂。沉积物组合和分布区位有所不同,在陆架波折线以下,粗位沉积很少,仅呈斑块状零星分布。
在邻近山脉海岸的陆坡海底,有些地区由于侵蚀滑塌,沉积物缺失,造成基岩裸露。
在海底峡谷中,为泥、粉砂、细砂和砾石等混合沉积,
7. 海洋沉积物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岛礁、滩堡、暗沙都是海洋地理中的常见地貌形态,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成原因、大小、生态环境等方面。
1. 岛礁一般是指海面以上露出水面,它们有很多种形成原因,例如火山爆发、珊瑚礁等。
由于岛礁在海面上突出,所以经常被当做观光旅游的景点。
2. 滩堡一般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形成一种较为突出的一个独立地貌。
巨大的滩堡具有抵御风暴波浪的能力,因此,它们经常被当做波浪能的抗击设施。
3. 暗沙则是一个不伸出水面的,被意底下海底地形复杂、急流深坑等因素所搅动的沉积物的堆积形成。
暗沙的形成有一些独特的生态条件,适合珊瑚、海参、柿子等生物群的繁衍生长。
延伸内容: 此外,由于环境等原因,海洋地理上的诸多地貌形态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部分类,它们表示着海洋世界内部如此广阔的多样性。
而对于我们央语,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区别和内容,才可以更好地摸索海面上的未知领域。
8. 海洋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 、 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 ; 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沙漠也可以由它的典型气候类型来分类。另外还有现在已经不干燥的地区的古代沙漠,和其它行星上的外星沙漠。
9. 海洋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陆地,但海洋却与我们的息息相关,海洋一旦被污染,则可能通过循环系统、食物链等方式反作用于人类,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
我们之所以要测定海底沉积物硫化物主要是因为海洋沉积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可以净化水体,海洋沉积物作为污染物的载体,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和生物过程,将吸附的污染物释放出来,从而成为海洋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污染源。
海洋中的污染物在海洋水生食物链中的转移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沉积物的影响。特别是底栖生物,直接生活在沉积物中,沉积物及间隙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对生物的影响远大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影响。
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的多寡是评价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的测定,无论在地球化学研究还是在工程、土壤、生物学等方面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0. 海洋沉积物的分类,其组分和来源分别是什么?
海洋矿物资源有石油、海滨砂矿、可燃冰、锰结核、富钴结壳等。
1、石油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
2、海滨砂矿
海滨砂矿是指在海滨地带由河流、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使重矿物碎屑聚集而形成的次生富集矿床。它既包括现处在海滨地带的砂矿,也包括在地质时期形成于海滨,后因海面上升或海岸下降而处在海面以下的砂矿。它主要有金红石、钽铁矿、磁铁矿、磷钇矿、金矿、铁矿、金刚石、石英砂、煤等矿种组成。
海底及海底以下埋藏着丰富的固体矿物,主要包括海滨砂矿和锰结核、海底热液矿等深海矿产。其中海滨砂矿广泛分布于沿海国家的滨海地带和大陆架。世界上已探明的海滨砂矿达数十种,主要包含金、铂、锡、钍、钛、锆、金刚石等金属和非金属。
3、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4·xH2O。即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其实是一个固态块状物。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4、锰结核
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锰矿球、锰矿团、锰瘤等,它是一种铁、锰氧化物的集合体,颜色常为黑色和褐黑色。锰结核的形态多样,有球状、椭圆状、马铃薯状、葡萄状、扁平状、炉渣状等。锰结核的大小尺寸变化也比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公斤。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它表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如球状或块状,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
5、富钴结壳
富钴结壳又称钴结壳、铁锰结壳。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富含钴,名富钴结壳。表面呈肾状或鲕状或瘤状,黑色、黑褐色,断面构造呈层纹状、有时也呈树枝状,结壳厚05~6厘米,平均2厘米左右,厚者可达10~15厘米。
构成结壳的铁锰矿物主要为二氧化锰和针铁矿。其中,含锰2.47%、钴0.90%、镍0.5%、铜0.06%(平均值)、稀土元素总量很高,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