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影响因素
1陆源污染。
海河流等途径进入海洋。
沿海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在岸滩弃置、堆放垃圾和废弃物,也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
2船舶污染。
船上的船舶由于各种原因,向海洋排放油类或其他有害物质。
船舶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有三类,另外,也将产生粉尘、化学物品、废气等,但总的说来,对环境影响较小。
2. 海洋影响气候
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欧洲最广,在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或因位于西风带的陆地面积小,或因山脉阻挡,海洋性气候往往仅分布在狭长地带或岛屿上,西欧大多数地区都是,如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荷兰,瑞士。
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大陆性气候相比,不仅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而且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也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在温度年变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人们通常把西北欧沿海地区作为大陆上海洋性气候的典型。
3. 海洋性影响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独有的特点令宇宙中大多数天体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系。如果乘航天飞机俯看地球,你会清楚地看到,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淡蓝色的水球,而陆地只不过是浩瀚大洋中的一个个岛屿,所以,地球的称谓可能是古人对自己居住星球的一种误解。
把地球称做水球或者是海洋之球,似乎更为贴切些。然而,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做这种更正了。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仅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对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没有人不认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直接受益于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资源的保护,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为人类从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它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空间。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海洋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空间,无论是它的物质资源价值,或是政治经济价值,都远远超出人们原有的认识。人们对海洋的需求不再只是渔人之利、舟楫之便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有条件以进军姿态走向海洋。
然而,谁也不可否认,20世纪全球环境的恶化,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能源、粮食和水危机的阴影重重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陆地已不堪重负,而海洋有可能是人类第二个生存空间。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捧海水。洁净明亮的海水,对于我们人类,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是多么的重要呀?
让我们记住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海洋养育了我们,我们要感谢海洋。作为生命最初的摇篮中的后代,我们光滑的皮肤,我们血管里的血,我们体内循环的水,都是海洋的所有,我们只是海洋的一份子。
4. 影响海洋环境的因素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
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
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
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和蒸发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高,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低。
②陆地河川径流注入:陆地河川径流能够为沿海地区带来大量淡水,能够起到降低近岸海区海水盐度的作用,因此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海水盐度变化大。
③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强,海水盐度较同纬度海区高;寒流经过的海区蒸发较弱,海水盐度较同纬度海区低。
④海域的封闭程度:一般而言,海域越开放,海域与大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越多,则海域的盐度越接近大洋的盐度;相反,若海域较为封闭,则海域与大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较少,海域的盐度与大洋的盐度差异较大。
5. 海洋影响因素有哪些
首先,决定海洋表面水温的主要因素是大洋辐射,由于地球在椭圆轨道上公转,使得一年中南北半球在远离赤道的地区所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北半球大于南半球。原因是:不管是在近日点还是在远日点,在同纬度、同太阳高度角的条件下,太阳辐射强度是相同的。但由于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的速度大于远日点附近的速度,因此一年中相同纬度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其次,海水温度与洋流有很大的关系,北半球有强大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暖流的注入,增加北半球海水的温度,而南半球海域无暖流汇入。而且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北半球海域只有千岛寒流和东格陵兰寒流汇入。但南半球海域有广泛的极地寒流汇入,
再次,南极每年有大量的浮冰进入南半球的海域,使南半球的海水温度降低,相比之下,北半球来自北极的影响相对要小的多。在南北半球各存在着一个西风漂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在南半球是寒流。
最后,大部分的大陆板块相遇在北半球,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使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的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带出大量热量。但在南半球海底火山喷发的次数要少得多。海水从地幔中获取的热量,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
由于以上的原因,同纬度北半球海水温度要高于南半球
6. 海洋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海洋渔业提供了世界20%以上动物蛋白质,全球30%的石油与50%的天然气产量也来自海洋,国际贸易运输量的90%在海上,加上海洋旅游等等产业,海洋资源利用的总产值在全世界达每年7万亿美元。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洋中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蛋白质资源的“仓库”,目前只有少数被人类利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1995年全球71个国家海上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为768.7亿吨。除此之外,在2000~6000米水深的海底区域,蕴藏着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和钴结壳,其中,据初步调查,15%的深海区有锰结核资源,总储量约3万亿吨;在海洋的空间资源中,对滩涂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人工造地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对海湾的主要利用主要是建港口,对海洋水域利用得最多的是海洋运输业;海水化学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矿物质,含量最大的10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海洋能资源的总蕴藏量十分巨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估计,全球海洋能理论可再生的总功率为766亿千瓦,技术上允许利用的功率为64亿千瓦,这一数字是目前全球发电机总容量的两倍。
7. 海洋影响因素包括哪些
1、海水颜色由阳光光照与海水成分的相互作用而决定。
水分子吸收除了蓝色光谱之外的几乎所有阳光,这使得含有生物较少的海洋呈现出更多的蓝色。
在海水超过100米深的时候,光大部分被吸收,但是由于不同波长被水分子吸收能力不同,蓝光更容易反射和散射,所以海水在深处显蓝色。但是在近海处,悬浮物质较多,颗粒较大,更容易形成散射和反射,尤其是对于波长更短的光,在波长短的光中,人对绿色更敏感,所以近海程浅蓝色或浅绿色。
2、气候变化海洋将因为气候变化而改变颜色,海水将变得更蓝或更绿。
据埃菲社2月4日报道,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至210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海洋将因为气候变化而改变颜色,海水将变得更蓝或更绿。全球气温上升预计将使浮游生物丰富的极地海洋更绿,因为浮游生物在此欣欣向荣,而随着浮游生物被清除,亚热带的蓝色海洋变得更蓝。
3、海水颜色由由海上浮游植物决定
浮游植物含有叶绿素,吸收的蓝色光谱更多、绿色光谱更少,因此富含藻类的海洋区域呈现出绿色。
8. 影响海洋的因素
湖泊的形成原因有多种。有的湖泊原是海的一部分,后被泥沙同大海隔离而成;有的原是一块洼地,后由于水聚积而成;有的原是河流的上游,后由火山岩浆碎石堵塞河道,与河流隔断而成;也有的是地壳运动形成。湖泊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泊有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等;外力作用形成的有潟湖、牛轭湖、溶蚀湖、冰川湖和风成湖等。
9. 影响海洋生物的因素有哪些
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降水量的大小、上游植被的覆盖情况、该流域的地形、该流域的城市、人口、该流域的土质等等都啊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大小的因素。从其他方面来说,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是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的;以积雪融雪和冰川融冰补给为主的河流,因融雪、融冰量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所以径流量的变化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地下水稳定可靠,故河流径流I几乎无季节变化。世界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逊河。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由大到小排名如下: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水量较大的时期,河流径流量大,还有可能出现浦潮奇观,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
拓展资料
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处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终点。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著名的河流有长江,黄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参考材料】来自头条百科
10. 海洋影响气候的两种方式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基本分类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形成原因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摊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自然资源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类型
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堆积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