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的海洋文明
两种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
第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生活形态的不同 。在农耕文化中,人们可以依靠农业发展自给自足,这就决定了,农耕文明安土重迁,不倾向于打乱已有的生活秩序,寻求的是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而在海洋文化中,以海洋为基础的文明体不能够自给自足,这就需要他们积极向外寻求资源,向外拓展,寻求的是一种崇尚冒险的生活状态。
第二,农耕文明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对于家庭更为重视,所以对于家庭伦理观念强调较多。而海洋文明却是强调外出,对于家庭的依赖并不像农耕文明这么明显,所以对于家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家庭伦理观念不如中国强烈,这从西方的神话中可以看出。
第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对外策略不同,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可以依靠内生资源维系生存,向外寻求生存资源的欲望并不强烈,所以基本上不会为掠夺资源而爆发对外战争。所以,在中国,很少发生为寻求资源而发生的向外侵略。中国很早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在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在大一统的理念下,寻求统一的理念,不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海洋文明则不同,海洋文明难以依靠内生资源维系生存,需要积极向外拓展领地,满足自身的生活基础,所以海洋文明更具侵略性,大家可以看到,在《理想国》中,建立军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资源或者掠夺资源。这在近代欧洲殖民行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对于商业的态度不同,农耕文明既然能自给自足,对于商业的需求自然较弱,而在海洋文明中,生产相对单一,在不进行殖民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商业贸易互通有无,所以在中国,商业长期受到压抑,而在海洋文明中,贸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五,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求新创变需求不同,农耕文明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需要,自然容易滋生惰性,满足于眼前。而海洋文明因生活所迫,经常面临不稳定的环境,所以需要求新求变,这在近代的发明创造中可以看出。
2. 西方海洋文明的起源与航路开拓论文
首先是太平洋。
中国有一句歇后语,叫“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宽”,嘲笑有的人好管闲事,爱指手画脚。这句歇后语也指出了一个事实:太平洋确实很宽。作为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总面积达到18134.4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太平洋可以容纳4个亚洲、10个南美洲。
太平洋名字的由来,与麦哲伦有关。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探险家。1519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他的环球旅行。麦哲伦船队首先进入的大洋是大西洋。大西洋里惊涛骇浪,给船队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因此,船队用了70天才穿越大西洋。
1520年8月底,麦哲伦船队走出了麦哲伦海峡,到达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大洋。在穿越这个大洋的行程里,船队经过赤道无风带,再也没有遭遇风浪之苦,一帆风顺。麦哲伦很高兴,给这个大洋取名为“Pacific Ocean”。翻译成中文,就是太平洋。
其次是大西洋。
相对于太平洋,欧洲人对大西洋的了解更早。毕竟,大西洋就在他们的家门口。古希腊的神话里就有大西洋的存在。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擎天巨神,叫阿特拉斯,他被宙斯降罪到人间来。阿特拉斯居住在大西洋里,知道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并支撑石柱使天和地分开。大西洋的英文名字叫“Atlantic Ocean”,即从阿特拉斯的古语“Oceanus Atlanticus”脱胎而来。
所以,大西洋的英文名字应该叫阿特拉斯洋。大西洋的中文名字,产生于明朝。明朝自居中间,将西方的印度洋成为西洋,将东方的太平洋成为东洋。所以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前往的是印度洋;日本人被称为东洋人,出处就在这里。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人们知道了在欧洲以西,还有一个更大的洋。怎么办呢?人们便将印度洋称为小西洋,这一个更大的洋称为大西洋。大西洋的称呼便沿用至今。
接着是印度洋。
如前所述,印度洋曾经被中国人称为“西洋”“小西洋”。它的英文名字是“Indian Ocean”,名字由来与达·伽马有关。
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1497年7月8日,达·伽马接受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派遣,率领一支船队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寻找一条经过非洲好望角前往印度的新航线。5个月后,船队从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大西洋直接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将这一片海域命名为印度洋。
1498年的5月20日,在经过将近1年的远洋跋涉后,船队终于抵达了印度西南海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卡利卡特。60多年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也曾经经过和停泊在卡利卡特。
最后是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它的发现也最晚——直到16世纪末,人们才意识到北冰洋的存在。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才第一次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它被命名为大北洋。
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将大北洋改为为北冰洋,英文名字“Arctic Ocean”。这是因为,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北的大洋,又因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开通较为容易。相比较而言,北冰洋的航路开通就艰难多了。为了开辟北冰洋的航路,许多探险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直到19世纪末,探险家才开辟了第一条经过北冰洋的航路。
3. 西方海洋文明的起源
海洋文明的三个特点
开放性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文化的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4. 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
1、地中海文明系统。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地。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之间的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陆之间,交通位置极为重要。
2、西欧文明系统。西欧文明系统它指文明与文化意义的西欧可以将地理学上的英、爱尔兰、法、比、荷兰、卢森堡等国与北欧这一地区有比较相近的人文、社会与生活习俗。
3、东欧文明系统。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土地广阔。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东欧与西欧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东欧民族受到大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步融入其中。
5. 西方的海洋文明发展史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是指西方文明,以发源于大海边为主比如爱琴海文明,古希腊文明。大河文明主要指东方文明,以发源于大河边为主比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
海洋文明有其开放性,而大河文明则是封闭的。海洋文明过家代表是古希腊,而大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她们都是文明古国。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都是非常的古老
6. 西方的海洋文明的起源与航路开拓的心得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他七次下西洋的壮举,给大明王朝的历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作为一个太监,他本来也应该像皇宫里众多的太监一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认真伺候皇帝的饮食起居,但是他却完成了中国历朝历代太监从未完成过的一项任务:率领船队远航。在永乐大帝的一再大力支持下,郑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为什么永乐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郑和远航至遥远的国度?对于这个问题,众多的历史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杀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当年听取大臣的意见开始削藩,由于步伐太快并且当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不够,于是被燕王朱棣造反取而代之,朱允也下落不明。燕王朱棣怕他卷土重来与他争夺江山,于是就派出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同时与明朝周边各个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和往来。他们认为,后两个目的其实都是幌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寻回朱允炆,防止他联合周边各国共同进攻大明夺回皇位。永乐派郑和与其他各国建立起友谊关系,笼络各个国家的君主,郑和给与每个他所到达过的国家大量明朝的珠宝便是明证。并且当时郑和所率领的船队还将中国的物品如茶叶等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各国,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是说不过去的。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明成祖朱棣的侄儿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次要目的有四个,其一为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来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为大明朝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其二为对倭寇起到震慑作用以维护国家安全。其三为发展海外贸易,将中华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国。最后的目的在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这种观点比较全面的综合考虑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时代背景,因而其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也有学者在综合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更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更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威慑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让中国的逊尼派穆斯林和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起来反对信奉什叶派教义的帖木儿使其后院起火。如果这种观点属实的话,那么永乐大帝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帖木儿扬言要让中国皈依伊斯兰教的梦想在这种富有政治意义的远航下彻底破灭,帖木儿本人也因急火攻心而命丧黄泉。
无论基于何种目的,也不论藏有何种动机,郑和下西洋都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航行,他使中国的航海事业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迎来了一个春天。
7. 西方海洋文明的起源与航路开拓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郑和下西洋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8. 西方海洋文明的特点
欧洲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奴隶主民主政治, 以及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 古希腊、罗马社会, 商品生产较发达, 这在整个古代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有关。
商品经济的发达, 造就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商业阶层, 他们推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 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传统的建立, 使历史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着较强的运转机制, 使国家机体充满活力。商品经济发达, 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样,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于形成。
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这又促使人们开阔视野, 向外探求, 把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获取自由的主要途径。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繁荣, 于是, 西方人渴求知识,把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价值范畴, 从而不固步自封。
他们有“爱知”的传统, 对知识从来是孜孜以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 使西方人产生了外向好动、冒险的性格。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 开拓精神和变异观念。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理, 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变动和开拓观念, 使他们思想活跃, 锐意进取, 创立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的领域, 如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西方文化产生了民主传统和科学精神。他们提倡人权, 讲平等。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肯定, 发展为民主与法制的整体。
西方人在人生态度上锐意进取, 也易趋绝望, 好走极端等等。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极不相同。西方文化从纵的方面看源远流长,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横的方面看,它广阔多姿, 丰富灿烂, 有着瞬息万变的面貌。
下面只能就其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概括如下, 这就是它的个体激进性, 开放吸收性。西方文化个体激进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西方经济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很快, 尤其是资产阶级产生以后, 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济的急剧发展给文化带来的是急剧的冲击和突破。从文艺复兴起, 西方的文化观念不断地更新, 而且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在哲学上, 理念、理性、超理性、人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等, 相继迭起; 在文学上, 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随着文化观念的交替涌现, 新学派、高流派、思潮风起云涌, 构成了西方文化日新月异的奇观。在文化心理上, 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 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
从文艺复兴至今, 西方文化的个体性问题, 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传统上, 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 在文学上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人格价值的肯定上。在后来的西方文化特征上, 个体性不是抗衡自然力而出现的, 而是以“个性解放”为口号的。
提倡个性合理发展, 反对摧残人的禁欲主义。用恢复个人的天性, 求知欲和理性来反对宗教的蒙昧主义等。文艺复兴不仅是西方, 而且是人类的一场巨大革命。它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是人类解放的一道曙光, 标志着人已具有了不依赖自然而依赖于自身的巨大历史转变。
对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标志着人已完全超出了由群居来对付自然环境与天敌的落后状态, 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林。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个体性的体现, 标志着西方文明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其次, 西方民族的特殊性格, 也是形成西方文化个体激进性的重要因素。
西方人有尚武精神, 崇拜力量之美。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起源于古希腊, 希腊人自古就具有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到罗马帝国时期, 转变为风行各地的奴隶角斗。罗马的角斗精神到中世纪转变为“骑士精神”。所谓“骑士精神”, 就是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
启蒙运动以后, 在德国出现的“狂飚突进”运动, 所显示出的个体激进性, 使欧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尖锐思想、巴黎公社起义的枪声, 都反映了西方人有着奋激和猛进的文化心理。他们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摧毁, 还是大张旗鼓的建设,都有着足够的勇气和魄力。
西方人的民族性格, 除具有尚武精神之外, 还具有感情奔放、激进、大胆坦露为特征的性格, 他们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是十分执著的。罗曼·罗兰的“不自由勿宁死”的格言很有概括性和典型性, 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刚直性格, 它与中国以忍耐而求大全的大谋略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人打仗, 常以勇相见, 以力服人; 而中国则是“先礼后兵”,“功心为上, 破国次之”, 东西方用兵之道也是大相径庭。在艺术上, 西方人率直写实, 重墨挥洒, 推崇雕刻、油画等直观感强烈的艺术, 推崇直接表现力量美和赤裸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传统上多以直抒胸怀和感情的坦露为主流。
这与中国的淡远、含蓄、味之无穷的艺术美学标准也相去甚远。从古希腊、罗马时起,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 歌颂英雄, 尤其是歌颂爱情的作品, 都显示出某种狂热的精神。不管是赤裸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还是放荡不羁对爱情的追求, 都有着一种狂热劲。这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同时, 西方人还偏爱具有激荡气氛的悲剧和强烈冲突色彩的喜剧情节。古希腊悲剧成就, 拉辛和高仍依古典主义悲剧, 以及莫里哀的喜剧等, 就是西方民族性格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开放吸收性。这个特点突出表现为宽容、更新和增宏自己等几个方面。
扩展资料:
西方人有一句格言: “假如你能从最坏的东西中学到最好的东西, 那世界将更美好。”这是西方人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开放吸收性这一特征也是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等条件分不开的。
希腊半岛海岸线较长, 岛屿较多, 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欧洲诸国的特殊历史, 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开放吸收精神。欧洲诸国,在远古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国界的变迁, 民族的频繁迁徙, 使它们对异族文化的接受和吸收成为家常便饭。
欧洲诸国国土也较窄小,不像中国幅员辽阔, 自给自足, 闭关锁国。所以它们之间的往来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它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另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就充满着频繁的商品交换, 充满着资本的输出和原料的输入。
这种商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和科学的发展, 又为人类的交往创造了优越条件。西方文化的这种开放吸收精神, 有两根强大的支柱: 一是自由的精神, 一是理智的态度。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他把自由看得与生命同等价值, 甚至更甚于生命。
这种自由观, 反映在文化心理上是自由地、理智地择善而从。因此, 西方人无论是对本民族、本地区的, 还是外来的学说、理论、思想、传统、习俗等等, 都是比较自然地、和谐地进行合理吸收, 即使是信仰也是如此。
基督教本来是来自东方的一种宗教,几经改革之后, 很快在西方的精神土地上扎下了根。宗教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灵魂尚且如此, 对其他理论和学说的吸收就可想而知了。西方的学者、哲人和文士们对东方文化的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都采取了大胆吸收的态度。
启蒙运动时, 曾形成了向东方文化学习的高潮。印度佛学、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等, 在很大程度上同西方文化合流, 产生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 我们在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时, 如果不了解印度佛学、中国的道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就很难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头绪。
如果不了解印度佛学和中国的禅宗理论, 以及古典诗词理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就很难理解西方文学艺术的巨大飞跃。西方文化的吸收性, 还表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互相吸收上。文学从神话开始就跑到了科学的前面, 但科学的发现又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雄厚基础和跳板。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 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 没有瓦特的蒸汽机, 没有牛顿的力学定律, 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那今日的西方文学、哲学等等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来的新气象, 不研究文学和哲学问题如何促进了科学家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又如何研究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呢?
根本的原因是西方的学者、思想家和作家, 思想比较解放, 他们在吸收营养时, 把自己的根须尽量地延伸到一切可以吸收到有益营养的地方去。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活泼、开放的学说体系, 借鉴西方的长处, 发展我们的文化。
9. 西方海洋文明与亚非文明的不同
自然环境因素不同。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亚非大河的文明古国属于大河农耕文明。
10. 西方的海洋文明有哪些
大家应该都听过“大海文明”——也叫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这两个名词,这其实指的是两种文化形态,而又和其所处的地理有关,前者往往国家都邻近海洋,而后者则一般依靠大河或者大江。
前者的代表国家是古希腊,近代则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而后者的代表国家则是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和中国。
第一,大海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区别
这里要先说明一点,并不一定周围有海洋就一定是海洋文明,比如古埃及旁边有海洋,但它更多时候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有海洋,但主要是两河文明,我们中国同样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主要诞生于黄河,发展与长江,真的发展海洋已经是很现代的事情了,所以同样属于大河文明。
因此这境内是否有海洋或者大江大河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到底属于哪种文明,还要具体看得益于哪种文化。
在古代的农耕文化离不开灌溉,所以大河大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大河文明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一万年到五千年不等,就分别依据大河建立起来了聚集地,然后并逐步发展成城市。
这种文明有如下的基本特点,以农业为主,有神庙信仰,往往还会产生高度集权制的国家,人民也比较习惯固定的生活,喜欢稳定,注重防守,安贫乐道,但缺乏改革和主动出击的精神,除非逼不得已,不愿意冒险。
而海洋文明则恰恰相反,一般来说自己的国家不足以依靠农业就自给自足,所以必须要通过交易和贸易手段来各取所需,也不容易产生专制集权的帝国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邦,比如地中海文明。
这种文明下的人民都富有积极改革和冒险精神,信守承诺,航海和商业一般都非常发达,文化模式也大多采取开放式,积极吸收和包容其余文化。
这两种文明其实各有所长,但总体看来,在过去的几千年相对来说都是大河文明占据优势,但是从最近几百年开始,海洋文明开始占据了上风,比如1840年大清朝的国门就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强行轰开,大河文明的封闭模式也被彻底终结。
第二,我们曾经强大,未来也必然会赶上
无须讳言,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我们受尽了屈辱和压迫,之前过于安逸的生活以及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都让我们被海洋文明的强国给拉开了距离。
但是不能忘记我们历史上也有过强势的时期,最典型的莫过于盛唐,拥有鲜卑人和汉人双重血统的李家皇族,同样也具备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优点,对内既能够稳定发展,和睦相处,对外也不乏进取精神,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长安就是世界的中心,远超如今的纽约洛杉矶。
而且当时的长安里面到底都是高鼻深目的异族人士,国家对他们也是一视同仁,毫无排斥,许多人都在朝廷做官,甚至都不想回去宁愿死在这里,如今的日本更是不知道派出了多少“遣唐使”来学习,他们的奈良如今都还是长安的缩略版。
而且我们国家同样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也一样可以发展商业,海航业,而且这些年来也都在迎头赶上,如今世界排名第二的GDP总量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且未来势必会更加强盛。
11. 西方的海洋文明历史
1。爱琴海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分别位于希腊和罗马。
2。希腊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自然科学和人文成就,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 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
古希腊也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3。雅典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
市内多小山。
地理优越性: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 位于希腊半岛东南的阿蒂卡平原。 西北和南面临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东北西三面山地环抱,山麓地带接近城市边缘。
拥有5000多年建城历史的雅典,历史遗迹丰富。
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雅典是以传说的历史故事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整个市区的东北部,是政治文化区,西南及港口一带是工商业区。
雅典位于东地中海各国航运与航空中心。外港比雷埃夫斯海轮辐集,几乎全斩对外贸易都在此进出。城市饮水则由远自东北的马拉松水库供应,那里有世界少见的大理石水坝。雅典是希腊的古文物中心,至今仍保存着很多古代文化遗址,雅典的博物馆世界驰名。
山海掩映、阳光璀璨,每年有700多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