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冲突对海洋伤害有多大
在一些海洋保护区,捡贝壳可能是违法的。而在其他一些地方,虽然没有明令禁止捡贝壳,但捡贝壳也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影响海洋生态平衡:贝壳是海洋生物的一种外部骨骼结构,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果过多地捡取贝壳,就可能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存,进而影响海洋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2. 破坏海滩环境:许多贝壳只能在海滩上生长,如果过度捡取贝壳,就会破坏海滩的自然环境,甚至对海岸线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海洋生态和旅游业,还可能对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 保护珍贵物种:在一些地方,捡取某些珍贵贝壳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非法行为。此外,在一些海洋生态保护区,政府或者保护组织也会禁止游客捡取珍贵贝壳,以保护这些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边不能随意捡贝壳主要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和环境,避免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您非常喜欢贝壳,并且想收集一些特殊的贝壳作为纪念品或装饰品,建议您寻找合法的渠道,或者选择那些没有对海洋生态造成任何影响的贝壳。
2. 核污染对海洋的影响
海洋对核可以稀释,但是海洋没有净化的能力,这样的话,核辐射的有害物质就一直会存留在海水里,影响世世代代的生物和人类。
辐射里面含有铯137,他的半衰期长达30年,鱼类如果吃了吸收铯的海洋植物,就会很难处理。这个时候,未来三十年里,人们都有可能吃到含铯的食物,因为到时候就不仅仅是海洋生物身上会有这个,其他的也会慢慢被渗透存在。这样慢慢的体内就会堆积。
30年能堆积多少,谁也不知道。但是历史肯定会大大增加患癌的风险。这是对人类身体的一种严重摧残,明明知道后果还这样做,是对所有人生命的不负责。
3. 核污染对海水的影响
不会
但全球水是循环的,核污染海水的蒸发形成水蒸气的过程本身不会将核污染物质比如氚铯带到降雨中。但是海浪撞击飞溅的水滴水雾,其中的核污染物分子,是有可能被风裹挟进入降雨中的。
对我国来说 影响是比较小的 据有关数据显示 经日本核污染的海水要经一年之后才会循环到我国海域 到那时的核含量已经很小了
4. 核战争危害
一、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启示
1、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要坚持和平发展的国策。
2、战争和对抗只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
扩展资料:
冷战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罗主义。
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
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2、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5. 核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完全可以食用,经检验,现在中国的海鲜还未受到核辐射
的影响。
辐射(Radiation)指的是由发射源(电磁波
等)发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
零度(约-273.15摄氏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热辐射。
辐射的能量从辐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线放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辐射按伦琴 /小时(R)计算。辐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对等的”。不论物体(气体)温度高低都向外辐射,甲物体可以向乙物体辐射,同时乙也可向甲辐射。一般普遍将这个名词用在电离辐射
。
辐射本身是中性词,但某些物质的辐射可能会带来危害。
6. 核冲突对海洋伤害有多大影响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
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
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
三是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
四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此外,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
7. 核战争对地球的影响
据了解,核战争之后地球上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核冬天。 核冬天,该理论是1982年联邦德国保尔·克鲁兹恩博士和美国约翰·伯克斯博士提出,此后又有许多科学家试图预测大规模核战争的气候效应,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组(理查德·特科、布赖恩·图恩、托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尔·萨根五位科学家的姓氏首字母缩写)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读作T-Taps)小组受到了火星沙尘暴致冷效应的启发。他们使用了一个地球大气层的二维简化模型计算了核冬天效应,结果发现全面核战争可能导致内陆地区的温度降至零下摄氏40度。 产生机理折叠编辑本段 核冬天 1、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还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 2、因为它们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约10微米),它们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 3、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后,火球一触及地面,就会将地面的上岩石、土块汽化,它们将由随之出现的蘑菇云带上天空。在火球和烟上升的过程中,又会引起周围的空气向爆心的抽吸,进一步将尘埃卷入烟云之中。 4、烟云在被风吹走的过程中,一些较大的尘埃逐渐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质的形式对人和物体造成伤害,而那些微细的尘埃,则将长久地漂浮于空气之中。而光辐射又会在城市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产生的滚滚浓烟在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与那些漂浮着的尘埃相遇,从而一起随着西风带环绕地球作周而复始的旋转,并不断地向南方方向扩散,最后即形成一个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遮挡层。 5、如果在一场核战争中使用50亿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不仅将有20多亿人成为直接受害者,而且会使世界上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地面温度平均下降低至10℃以下,并持续数周以上。最后,地球上的相当一部分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将在一场核大战中消失。 6、大规模核爆炸掀起的微尘和因大火产生的滚滚浓烟,会长时间遮挡住阳光,造成全球性气候变化,使地球处于黑暗和严寒之中,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网上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