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温度分布规律
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7.0℃;大西洋为16.9℃.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
2. 海洋温度分布规律图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
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
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故答案为: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 海洋温度分布规律有哪些
海洋温度是由赤道→两极递减(低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大)
海洋的盐度是由南北纬30°向两边递减(为什么这样呢,南北纬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高地区,这里降水量<蒸发量,而赤道附近是降水量>蒸发量,虽然赤道附近温度高是必然的但是雨林的气候给了其极大的降水补充,大量的淡水河的淡水注入;高纬度地区呢是由于降水量<蒸发量,那为什么还是盐度低呢?拿北半球说把,高纬度地区有大量的淡水河注入,也就是蒸发量<注入量)
海水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南北方向: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
其中副热带海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带,蒸发大于降水,因此盐度较高;赤道附近海区地处赤道低压带,降水大于蒸发,因此盐度较低;自副热带向高纬度海区,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少,盐度也逐渐降低.
2、东西方向:一般受洋流影响.
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较低.
大洋中部盐度居中.
比如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西岸为日本暖流,盐度较高,大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盐度较低.
其他影响盐度的因素还有,淡水汇入.各大河流入海口处,盐度都较低.如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一是因为当地地处副热带海区,二是因为当地周围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一是因为当地地处高纬海区,二是因为当地周围有大量淡水汇入.
4. 海洋温度分布模型
海洋东岸的温度比海洋西岸的温度高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东西两岸表现较为明显。北纬55到70附近的大西洋东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起到增温的作用,所以最冷月气温高;大西洋西岸有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经过,起到降温的作用,所以最冷月气温低。
5. 海洋 温度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
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6. 海洋温度分层
这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长型,而其生态幅度和适应性又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们的这种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结构或垂直结构。成层现象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
7. 海洋温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八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呈现出有赤道附近海域向南北两极附近海域降低的特点;同纬度海域,中低纬度海域西部水温高于东部;较高纬度海域大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洋流。
低纬度海洋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太阳辐射强,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洋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同纬度海洋中低纬度大洋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较高纬度海洋大洋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暖流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水温。
8. 海洋温度分布图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D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海水温度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鉴别洋流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渔业、航海、气象和水声等学科也有重要价值.
9. 海洋温度的变化有何特征
在夏季,由于比热容的关系,导致陆地升温快,而海洋的温度变化慢,形成了陆地低压(亚洲低压),海洋高压(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南印度洋高压)的情况,形成了气压梯度力,就导致了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中国东部的东南季风、印度洋沿岸的西南季风和亚洲西部的大西洋暖湿气流),在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形成了不同方向的季风。其中还有非洲西岸的西南季风,对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从大的方向来说。
从小的方面来说,在白天,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差,形成了海风;在夜间,则形成陆地风,与冬季正好相反。
10. 海洋温度范围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文状况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气象、航海、捕捞业和水声等学科也很重要。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达19.1℃,印度洋次之,达17.0℃,大西洋最低,为16.9℃。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2000米处为2~3℃,深于3000米处为1~2℃。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约为3.5℃。海水温度还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11. 海洋温度变化图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陆地比海洋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海陆风。
另外,除了海陆风之外。还有山谷风,即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山坡下滑,形成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