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地貌构造
海底地形,根据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海岭。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过度地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可以说是被海水覆盖的陆地,一般大陆架的水深不超过200米,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是大陆架海区。从大陆架向大洋方向前进,在大陆架的边缘通常会出现一个坡度很陡,深度越来越深的陡坡,我们称为大陆坡。大陆坡可以理解为是大陆和大洋的连接部分,大陆坡的深度从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
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海底的沟槽,其形态通常是狭长的,而且两壁陡峭,海沟的深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其深度达到了11034米。海沟是板块运动而形成的,通常是由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而形成,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洋盆是大洋海底的主体部分,是海底相对平坦的区域,面积巨大,属于典型的大洋地壳,其深度通常在3000至6000米,人们通常把洋盆称为深海平原。海岭就是指海底的山脉,海岭两侧是平坦的洋盆,通常海岭的高度可达3000至4000米,长度多在上千公里以上。海岭的形成是板块张裂的结果,多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海底板块的张裂,使得下方岩浆上升,形成海底系列火山,最终形成海岭。
2. 海洋地貌构造特点
海洋地形被分为四种:
1.大陆架: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到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
2.海沟: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米以上。
3.海盆:海盆是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
4.海岭: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
3. 海洋地形地貌的一些基本概念
四大海洋的平均深度是133米,这个是全球海洋大陆架的平均深度。印度洋位居四大洋海洋深度第二位,平均水深3840米,仅次于太平洋,其最深处在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底部,深达9074米。海水体积总计29195万立方公里。南冰洋的海洋深度在4到5公里,南极洲大陆架很窄,最宽只有258公里,而且深有400到800米深。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太平洋平均水深3940米,海水体积72370万立方公里。北冰洋平均水深1296米,海水体积1698万立方公里。扩展资料: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
4. 海洋地貌的成因
海积地貌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称海积地貌。其类型有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泻湖、水下沙坝等。 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就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中文名 海积地貌 外文名 Marine landform 类型 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泻湖等 影响因素 地形气候等影响 主要分布 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主要地貌景观 海滩 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微微倾向大海,可分为砾质海滩,砂质海滩,淤泥质海滩。
沿岸堤 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通常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等组成。
砂坎 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是波浪与底流相遇而形成。根据其顶部是否露出海面分别叫做离岸坝和水下砂堤。
砂嘴 是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
泻湖 是被砂坎、砂咀隔离的海滨浅海湾。
连岛砂坝 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
海积阶地 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5. 海洋地形地貌
1、语意重复 可改为: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2、成分残缺 可改为:弟弟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3、搭配不当 可改为:这两年,学校的电脑数量增加了。
6. 海洋 地貌
1、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2、大陆坡:大陆坡介于大陆架 和大洋底之间;
3、大陆基:是大陆坡坡麓附近各种碎屑堆积体的联合体总称;
4、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5、海洋盆地:是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
7. 海洋地貌构造示意图
海底地形可以分为三类: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体的地形如下:
①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较缓,水深<200m;
②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
③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洋盆的过渡地带,火山地震较多;
④洋盆:地形较为平坦,分布着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等,水深4000~6000m,地壳活动较为稳定;
⑤洋中脊: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一般来说,由陆地到海洋,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
8. 海洋地貌构造特征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
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
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
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著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
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
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
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
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
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
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
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
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
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
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著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9. 海洋地貌的基本类型
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3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洋中脊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
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