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志留纪的海洋霸主是什么
寒武纪地球霸主是奇虾,节肢动物。 奥陶纪地球霸主是巨型鹦鹉螺,软体动物。 志留纪地球霸主是海蝎子,节肢动物。 泥盆纪到现在,地球霸主一直都是脊索,不,应该是脊椎动物的天下。 现在,人类现在生物链的顶端,只要人类愿意,所有生物包括其他脊椎动物都可以是人类的食物。 什么叫反人类?
2. 志留纪的海洋霸主是谁
鹦鹉螺是一种古老的动物,从5亿年前的寒武纪诞生,崛起于之后的奥陶纪,是当时的海洋霸主之一,到了志留纪开始没落,直到今天,鹦鹉螺依然存活在地球上。由于其5亿来,没啥变化,因此是海洋里比较著名的活化石。
鹦鹉螺是即将灭绝的物种之一,原因是人类对它们的捕杀。古代它们数量很多,而在现代它们被做成各种工艺品、纪念品,已在大部分海域消失,只有南太平洋仅存几个种群。
3. 志留纪的霸主是谁
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重创了海洋生态系统,导致当时85%的海洋生物物种灭绝。科学界普遍认为,此次生物大灭绝与冰川作用有关,但其持续时间、过程和具体发生机制等,一直没有定论。
此次,科研团队历时8年探索,在我国华南考察了百余条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此次研究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詹仁斌告诉记者,在奥陶纪,如今的华南地区大多数处在深水区,形成了大量黑色页岩,冰川影响的变化并不明显,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但在云南永善县,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段连续完整的、出露良好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这段剖面黑色页岩和灰岩相互夹层,地质学上一般认为,黑色页岩在深水中形成,而灰岩则在浅水中才能沉积下来。因此,这个地方记录了当时此地水位深浅的变化,完整保留了首次生物大灭绝期间的化石沉积物记录。”詹仁斌说。
更令研究人员欣喜的是,在这段24.3米的夹层剖面内,还保存了23层斑脱岩。詹仁斌介绍,斑脱岩由火山灰沉积而成,包含火山锆石这种特殊矿物,其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铀会衰变成铅。“通过检测其中的衰变程度,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具体的时间。”
以这些时间为基础,在详细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首次结合不同岩性的沉积速率差异,最终发现,奥陶纪末的这次大灭绝,发生在4.431亿年前到4.429亿年前的20万年间。
冰川作用引发生物灭绝
詹仁斌告诉记者,发生在奥陶纪末的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和其他时代相比有很大差异。历史上,地球曾经出现过多次大冰期,例如石炭纪冰期、第四纪冰期等,这些时期的冰川规模并不比奥陶纪末的规模小,但均没有出现过生物大灭绝的情况。
国际同行研究认为,奥陶纪末的冰期造成的冰盖规模达到1.5亿立方千米,大约是今天地球南极和北极冰盖总和的6倍以上。如此大规模的冰盖导致全球海平面急速下降100-150米,绝大部分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门以内的生物类群灭绝并最终被新的类群取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来的地球生物遭遇了第一次大劫难。
“20万年在地质史上不过短短一瞬。但这次大灭绝重创了海洋生态系统,当时85%的海洋生物因为来不及迁移或没办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原有的生物群落结构瓦解。”詹仁斌说。
同时,詹仁斌认为,像这样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地球上发生过数次,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虽然灭绝了一部分生物,但另一批新生物又将重新繁盛。地球上出现过5次大灭绝,每一次大灭绝后生物的繁盛度都远超从前。”
为研究大灭绝成因和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这次大灭绝的过程与机制,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大灭绝相关的地层层位虽然有比较精确的生物地层控制,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高精度年代学限定,从而制约了对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时限和机制的解读。
相较其他时代来说,奥陶纪的沉积比较特殊。在奥陶纪时期,有效的火山灰记录十分有限,因此难以划分其中的具体时代,目前为止,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参考年龄由数学模型计算得来,并非是根据火山灰测量出来的准确数据。
此次研究,团队总共测量了23层斑脱岩,最终得出4层有效数据,为奥陶纪具体时代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
同时,此次的测量数据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时间界限非常接近,在野外地层仅相差1米左右的距离,给出了这两个时代界限迄今为止最准确的一个估算值,即距今约442.67±0.24百万年。
4. 志留纪名称的由来
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虽然在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种类已经灭绝,但另有其它新兴的种类继之产生。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据今四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
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城为“鱼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无颌类动物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东西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有人认为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
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分支。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
5. 志留纪距今多少年
代纪距今绝对年代生物的进化太古代46-34亿年地球形成,化学进化.元古代震旦纪18-13亿年细菌和蓝藻时代古生代寒武纪6亿年(真核藻类和无脊奥陶纪5亿年椎动物时代)志留纪4.5亿年(裸蕨植物和泥盆纪4亿年鱼类时代)石灰纪3.5亿年(蕨类和两栖动物二叠纪2.7亿年时代)中生代三叠纪2.25亿年(裸子植物)侏罗纪1.8亿年爬行动物白垩纪1.35亿年时代)新生代第三纪7000-1200万年(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300-1万年(现代动,植物和人类时代)
6. 志留纪出现了什么生物
从元古宙到侏罗纪,典型的古生物代表有:元古宙:蓝藻、细菌、无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元古宙后是显生宙:其古生代时期的寒武纪:藻类广泛发育,出现鱼类、蕨类植物、三叶虫。之后奥陶纪,裸子植物、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松柏类植物大量分布。
奥陶纪后是志留纪:三叶虫进化。在三叠纪,哺乳动物出现、恐龙大量繁衍。三叠纪后是侏罗纪,此时:裸子植物繁盛、鸟类出现。
7. 志留纪的鱼类
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曾经非常繁盛
它们最早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早寒武世,是最早分化出来的鱼类。无颌类在当时海洋中的主要代表是甲胄鱼类。甲胄鱼身披厚重的盔甲,生活在海底,行动缓慢,靠滤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或微生物为生,偶尔也吸吮大型动物的尸体,主动捕食能力非常差。甲胄鱼类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曾经非常繁盛,但是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就灭绝了,整个无颌类家族中,只有七鳃鳗和盲鳗熬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存活到今天。
8. 志留纪末期
第一次: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事件
时间:古生代奥陶纪末期,距今4.5至4.4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27%的科、57%的属和60-70%的物种灭绝,是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事件,也是有史以来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这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灾难,腕足类、苔藓虫、牙形虫、三叶虫、笔石类、双壳类和棘皮类等类群的大量种类绝迹。
奥陶纪的霸主:直角石
原始鱼类存活了下来,并在这次大灭绝之后开始繁盛,渐渐取代无脊椎动物主导海洋。
原因:奥陶纪末期,地球出现了严重降温,南极冰盖形成导致海平面下降,导致浅海区大面积减少,而浅海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底栖种类消亡。
有专家怀疑这次事件是银河系内一颗超新星爆炸引发的伽玛射线暴造成的,但目前没有有力证据。
第二次:泥盆纪晚期大灭绝
时间:泥盆纪晚期,距今3.75至3.6亿年前,可能持续2000万年。
主要影响:造成了19%的科、50%的属和至少70%的物种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再遭重创,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和造礁生物中很大一部分种类灭绝。无颌鱼类消亡,盾皮鱼灭绝,“鱼类时代”终结。
泥盆纪的霸主:邓氏鱼
在陆地上,这次大灭绝没有阻挡植物和节肢动物的活跃进化。由于海洋环境的极度不适宜,四足动物乘势登陆,原始两栖动物出现,脊椎动物开始抢占陆地。
原因:这次大灭绝应归咎于当时长期的不稳定气候,冷热变换迅速。其中海水缺氧和海平面下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泥盆纪中期植物非常繁荣,它们的光合作用抽走了二氧化碳,导致气温骤降和海水缺氧。
第三次: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
时间: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2.58至2.52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57%的科、83%的属和90-96%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动物灭绝了96%,陆地动物灭绝了70%,是有史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海洋和陆地的无脊椎动物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很多非常成功的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造礁生物、海蕾和纺锤虫惨遭灭门;其他生物种类锐减,包括海百合、腕足动物和陆生蕨类;只有少数生物受影响较小,如双壳贝类。
二叠纪末大灭绝
这场规模极大的大灭绝差点将地球打回寒武纪之前的单细胞生物时代,但对脊椎动物的影响实际较小,海洋里很多种类的鱼类活了下来。这场灾难对四足动物的最大影响是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改朝换代”,从合弓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主导改变为蜥形动物(爬行动物,包括恐龙)主导。
原因:造成这次大灾变的是峨眉山超级火山爆发和西伯利亚超级火山爆发,由此导致了温室效应、酸雨频发和海洋缺氧。此外还要考虑到盘古超大陆形成导致的滨海区域缩小、气温下降和火山活跃。
第四次: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
时间: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2.01亿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23%的科、48%的属和70-75%的物种灭绝。这次事件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龙类、多数合弓动物和大型两栖动物纷纷灭绝,使恐龙在几乎没有陆地竞争的情况下接管了陆地世界。鳄鱼接替植龙成为淡水生态系统霸主,直至今日。原始哺乳动物幸运地活了下来,它们将被恐龙压迫1.4亿年。
三叠纪末灭绝的植龙类:凿齿鳄
鱼类和海洋爬行动物都有一部分灭绝,又有一部分出现。鱼类的古代种群开始向现生种群转变,现代意义的鲨鱼在这次大灭绝后出现。鱼龙和幻龙在该事件中灭绝,蛇颈龙类开始繁盛。
原因:三叠纪末期,中大西洋超级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覆盖了7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现在整个欧洲。这次超级火山事件引发的气候灾变就是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第五次: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
时间:中生代白垩纪末期,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距今6600万年前。
主要影响:造成了17%的科、50%的属和75%的物种灭绝。由于这次大灭绝导致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而广为人所熟知。虽然这次大灭绝是最有名的,但却不是最严重的,相反,从灭绝的科的角度来看,这是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程度最轻的一次。
在海洋里,除海龟以外的所有海洋爬行动物、菊石都消失了;在陆地上,非鸟恐龙全部灭绝了。上述动物的绝灭为哺乳动物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地球历史由此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鸟类是唯一还活着的恐龙,但它们未能像祖先一样成为地球的霸主。
霸王龙和三角龙
原因: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处,这是地球有史以来第二大的陨星撞击事件,留下的撞击坑半径有150公里。这次撞击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有的地方甚至十几年都见不到阳光,足以导致植物枯萎,整个食物链崩溃,大型动物纷纷饿死。
9. 志留纪为什么叫志留纪
第四纪
地球从诞生以来经历了十二纪
震旦纪:13亿年以前-19亿年
寒武纪:6亿年以前
奥陶纪:5亿年以前
志留纪:4.4亿年以前
泥盆纪:4.0亿年以前
石炭纪:3.5亿年以前
二叠纪:2.85亿年以前
三叠纪:2.3亿年以前
侏罗纪:1.95亿年以前
白垩纪:1.37亿年以前
第三纪:600万年以前
第四纪:1万年以前
10. 志留纪有哪些动物
古生代的动物有,寒武纪 、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等。
奥陶纪: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等。
志留纪: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等。
11. 志留纪是什么时代
地球35亿年前不是古生代。
关于地球纪元:
“太古代21亿年;
元古代的震旦纪18亿3000万年;
然后是古生代:寒武纪7000万年,奥陶纪6000万年,志留纪4000万年,泥盆纪5000万年,石炭纪650万年,二叠纪5500万年;
然后中生代开始了:三叠纪3500万年,侏罗纪5800万年,白垩纪7000万年;
然后是新生代:第三纪6450万年,第四纪250万年。
然后人类出现,与以前漫长的岁月相比仅是弹指一挥间,王朝与时代像焰火般变幻,古猿扔向空中的骨头棒还没落回地面就变成了宇宙飞船。最后,这35亿年风雨兼程的行进在一个小小的人类个体面前停下了,她只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千亿人中的一个,她手中握着一个红色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