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 陆地 比例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大部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海洋陆地粒径多少
0.6筛出的沙子是粗沙。
从规格上沙可分为细沙、中沙和粗沙。沙子粒径0.25-0.35mm为细沙,粒径0.35-0.5mm为中沙,大于0.5mm的由称为粗沙。
从来源上沙可分为海沙、河沙和山沙。在建筑装饰中,国家是严禁使用海沙的。海沙虽然洁净,但盐分高,对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要分辨是否是海沙,最直接的办法是用嘴尝一下是否是咸的,或看沙里面是否含有海洋细小贝壳(有时没有)。山沙由于表面粗糙,所以水泥附着效果好,但山沙成分复杂,多数含有泥土和其他有机杂质。所以,一般装饰工程中,都推荐使用河沙。河沙表面粗糙度适中,而且较为干净,含有杂质较少。一般从市面上购买回来的沙都得用网子进行筛选后方可使用。
市场上售卖的一般又分为沙子、砂子、中沙、河沙、碎石、水洗沙、搅笼沙、天然沙、中沙、粗沙、级配石。
3. 海洋沉积物粒度
海洋沉积物(marine sediments)是指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以海水为介质沉积在海底的物质。沉积作用一般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3种不同过程,由于这些过程往往不是孤立地进行,所以沉积物可视为综合作用产生的地质体。
传统上,按深度将沉积物划分为:近岸沉积(0~20米),浅海沉积(20~200米),半深海沉积(200~2000米),深海沉积(大于2000米)。
来源:
①陆源,主要是陆地岩石风化剥蚀的产物,如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是典型的陆源沉积物。
②海洋组分,主要是从海水中由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形成的各种沉积物,如海洋生物的遗体,海绿石、磷酸盐、二氧化锰等自生矿物及某些粘土等。
③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大洋裂谷等处溢出的来自地幔的物质,以及来自宇宙的宇宙尘等。
蚀源区的性质决定了陆源物质的原始特征,从而对沉积物的性质产生深刻影响。如黄河径流所携带的固体物质有70%左右沉积在河口区。其特点是CaCO3含量较高,含有角闪石、白云母、绿帘石等重矿物组合,粒径以0.01~0.05毫米占优势。这些特点不同于长江物质形成的沉积。
在缺少陆源物质的海域,来源于生物和化学作用的产物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海域,特别是较深的海域,生物作用的产物和生物遗体可成为主要的物质来源,如南海外陆架、东海冲绳海槽的有孔虫细砂以及大洋中的生物软泥等。
4. 海洋陆地比例图片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 ;陆地面积 148322566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29%。 现在的比例是陆地:海洋=29:71
5. 陆地海洋面积的数据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2.4倍,说明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1.4倍。
2.1/1.4=1.5亿平方千米。
所以陆地面积有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有1.5 2.1=3.6亿平方千米。
6. 海洋 陆地
1、 形态区别
海洋微生物具有多形性。有时在同一株细菌纯培养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多种形态的细胞。是长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产物。
2、 结构区别
海洋细菌多为革兰氏染色阴性(95%),产休眠体芽孢的细菌种类较少,具鞭毛。
3、 生理区别
(1)嗜冷性:对热比较敏感,不适于在30℃以上的温度下生长。大约90%海洋环境的温度都在5℃以下,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较低的温度。而陆地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30℃~37℃之间。
(2)嗜盐性:在淡水环境中一般不能生长,需要海水环境。
(3)嗜压性:是深海微生物独有的特性。来源于浅海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忍耐较低的压力,而深海的嗜压细菌则具有在高压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其酶系统的稳定性。
7. 海洋向陆地沉积颗粒物
pm2.5可以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pm10)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颗粒物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全部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8. 陆地海洋分布均匀
D试题分析:地球的海陆分布不均,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的面积仅占29%。全球海陆分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通过海峡海洋彼此连成一片。
9. 陆地海洋比例图
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为29:71,则表示海洋占71%,陆地占29%。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