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岩石的照片大全(海洋岩石圈的厚度)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25 15:07   点击:19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岩石圈的厚度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2. 岩石圈包括海洋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

这些板块都是活动的,如太平洋板块,从太平洋东部中隆生长脊新生长出来的大洋壳,平均每年以5cm的速度向西移动,两亿年内可移动10000km。从东太平洋中隆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消亡带正好为约10000km,而马里亚纳及其附近海底岩石年龄也正好为1.5—2亿年。这雄辩地说明太平洋底大约每两亿年更新一次。

3. 说一说岩石圈厚度范围

利用不同物理性质所估计的岩石圈厚度可能具有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大陆岩石圈等效弹性厚度往往只与岩石圈内部的某些岩层相关,因此它可能不代表一般意义上的岩石圈厚度。

地震学岩石圈厚度虽然有较高的精度,但依赖于人为地对岩石圈的定义;并且其具有的短时间尺度效应决定了它与长时间尺度的岩石圈概念不一致。

热学岩石圈厚度体现了长时间尺度上的岩石圈热学作用,因此其厚度定义的标准是较合理的。

地震-热学岩石圈厚度研究利用地震波速反演得到的温度数据按照热学岩石圈标准来对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具有地震学和热学岩石圈厚度两者的优点,是较合理的对岩石圈厚度的估计。中国大陆地震-热学岩石圈厚度分布有如下特点:

(1)中国东部岩石圈较薄,厚度约100km,其中包括中国东北、中朝克拉通、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南造山带;(2)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南地区的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在160-220km

(3)三大克拉通的岩石圈厚度有较大区别,扬子克拉通的核心最厚达约170km,塔里木克拉通的核心厚度约140km ,中朝克拉通的厚度约100km

(4)昆仑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上地幔内部较复杂,可能有大面积的部分熔融

(5)整个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并没有显示出与地壳年龄的线性相关关系,却表现出了与大地构造格局的直接关系。受板块碰撞强烈影响的地区,岩石圈较厚;受大洋俯冲带影响较强的地区,岩石圈较薄。

4. 岩石圈海洋部分的厚度

地球由三个同心球层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5. 海洋岩石圈的厚度是多少

地球地壳的厚度约为33千米。

1、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

2、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3、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 。1936 年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6. 海洋岩石圈的厚度分布

大陆型地壳与大洋型地壳的区别:

1、从地壳厚度上看,大陆型地壳一般要厚于大洋型地壳;

2、从岩层新老上看,大洋型地壳一般要新于大陆型地壳,因为形成新岩石的大洋中脊在大洋型地壳上。

3、大洋型地壳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大洋型地壳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大陆型地壳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所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5km,但很不均一(在构造稳定地区厚度较小,而在构造活动地区厚度则急剧增大。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 延伸: 1、大陆型地壳 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厚度较大,平均厚度为33公里,越往高山地区厚度越大。是主要分布在大陆上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内海)的地壳。 2、大洋型地壳 大洋型地壳构造域是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洋盆、火山链、海底隆起、海底平顶山和洋脊等地貌单元,简称洋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7. 海洋岩石圈的厚度分布规律

不考虑构造运动的时候,大体上就是“采高补低”,那就是地理高处的不断风化,经过搬运沉积到有可容空间的盆地里沉积。

构造运动又能造成地形上的新“高”,那就可以继续“补低”。如此循环。

构造造成的地形越高,他的下部也越深,总地层厚度也就越厚。

就像船越大,排水量越大,水线下的体积也越大一样,岩石圈就是漂在软流圈上的。

8. 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解释:勤学就像春苗,虽然看不见增长,但每天都在成长;停学就像磨刀的石头,虽然看不见减少,但石头其实每天都在损失。用于劝诫人多学习

勤奋学习就像是春天里刚发芽的幼苗,平时看起来没有在增长,但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懒惰怠慢学习就像是磨刀的石头,虽然平时看不见有什么损耗,但其实它每天都在亏损变薄

这句话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名言:”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感悟:这句话说明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的重要性,心里若是想着怠惰一天无所谓,最终就会想磨刀石一样慢慢的损耗,直至成为了无用之人。形象的诠释了“量变导致质变”的规律,日常积累的毫厘量变最终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南辕北辙。

扩展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9. 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

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的,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1、亚欧板块(欧亚板块)是全球六大板块之一。它是由亚欧和欧洲组成。其范围介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马拉雅-阿尔卑斯山脉为界,以北、大西太平洋为界,以东、北大洋中北部为界。

2、非亚洲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几乎包含整个非亚洲大陆,向西延至中大西洋。它是1968年勒皮提出的六大板块之一,范围基本没有变化。

3、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大板块,又名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4、美洲板块既有大陆壳,又有大海洋壳。在大陆块内部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花哨岩核中心,即克拉通。这个克拉通的大部边缘与称为做地体的地壳物质薄片相邻,这些地体是在漫游的地质年代内通过构造运动陆续贴到克拉通。

5、南极板块简称南极板块,是包括南极和周围海洋表面的一块板块,面积约169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部移动。

6、太平洋板块是目前所计划分割的全球板块之一,主体位于太平洋中。是一个主要由大洋地壳构成的板块东界为圣安德烈士转换断层层,与北美板块等相连接;西界为马里亚纳深海沟,与菲律宾海板块汇聚一堂。

10. 海洋岩体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 海洋岩石圈的纵向运动产生海底扩张

山体剖面可以通过横切和纵切法来表达。这两种方法都是地质学和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描述山体的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在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横切法是指将山体沿垂直于坡面的方向进行剖面展开,从而揭示山体的内部结构以及岩石层的分布、倾向和倾角等地质信息。通过横切法,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山体的地质构造,发现可能的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基于横切法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可以为钻探、爆破和挖掘等施工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纵切法是指将山体沿与坡面垂直的平面进行剖面展开,通常通过采集山脊-山谷剖面或活动断层附近的剖面来研究构造演化,用于识别地层之间的断层及其他地质障碍,并推断构造演化历史。这种方法与地形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刻画地质障碍即断层对地形演化作用的研究。纵向剖面可以看到整个山体的变化趋势,例如:断层位置,岩层的厚度和组成,构造的变化,最高点和最低点等,对于地质研究和山地工程设计也非常重要。

横切法和纵切法通常结合使用,用于全面了解山体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以及评估山体地质灾害和风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