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川是流水侵蚀吗
冰川侵蚀形成的峡谷底面较宽,称为U型谷。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底面狭窄(下切侵蚀形成),称为V型谷。
2. 冰川水流往哪里
主要从阿尔泰山友谊峰、奎屯峰冰川积雪融水及湖区自身降水来的
喀纳斯湖深藏在千岭万壑的阿尔泰山间,属于喀纳斯河流域范围,河水补给主要靠阿尔泰山友谊峰、奎屯峰冰川积雪融水及湖区自身降水。喀纳斯河则发源于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的南坡喀纳斯冰川,全长约125公里,由东北向西南流,在贾登屿与禾木河汇聚成布尔津河,最后注入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近些年,通过实地测量发现:喀纳斯湖的入水量要比出水量小得多,可是多年过去了也不见湖水水位快速下降,估计在喀纳斯湖底有地下暗流或者其他补给水源,当地人猜测所谓“湖怪”都是由地下暗河游入喀纳斯湖的。
3. 冰川流水地貌
冰川地貌指的是在冰川作用下塑造的地貌。冰川的运动包括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而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外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高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涉及比现在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因此,冰川地貌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
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他沉积物,故对于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4. 与流水相比,冰川对地表破坏力更强的原因
有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力侵蚀。是因为流水,海浪,冰川,风力比较大,对地表有侵蚀作用。
5. 冰川是流体吗
结论:第四纪大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自转周期变化。
解释原因:
1. 全球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大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个时期,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这使得大量的水蒸气以雪的形式落在高纬度地区的山脉上,从而形成大量的积雪。
2. 地球自转周期变化也是第四纪大冰川形成原因之一。每隔一定的时间,地球的轴倾角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季节变化发生了改变。早期的第四纪时期,地球的倾角较小,而这就导致了北极圈内的夏季变得比较短暂,从而限制了积雪的融化,有利于冰川的形成。
内容延伸:
3. 冰川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由于积雪不停地增加,它们的重量就会把这些雪埋在下面的雪层压缩成冰层。这个过程被称为“雪积变质”。
4.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冰层形成的同时,山谷的形状也被改变了。冰层的重量对地表的作用力非常高,这就导致山谷的沟壑被进一步加深和加宽。这个过程被称为“冰蚀”。
5. 当冰川的厚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冰层就开始流动。这是因为,在冰层的下面,有一个叫做“冰芯”的物质,它可以在一定的压力下变得非常流体。当冰芯开始流动时,整个冰层就会像膏状物一样移动。冰川的流动速度非常缓慢,通常只有每年几米的速度。
6. 冰川会把大量的岩石、土壤和碎屑物质从山谷的两侧推向山谷的中央。在冰川的前端,这些物质会形成一个堆积物,被称为冰碛。这些物质对地表的形态具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6. 冰川侵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的区别
“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按照水流作用的不同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可将河流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段。
河源就是河流的发源地,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中游大多位于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河口是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可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支流河口等,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端,处于河流的受水盆水体相互作用下的河段。
在河源与河口之间的上、中、下游三段是河流的干流。各段在水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
上游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已经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沙滩和沙洲。”
按我的理解啊,上游跟中游分界点一般是山区进入丘陵地带的地方,中游跟下游分界线一般是平坝区的最下游。例子:长江,从河源到湖北省宜昌为上游,从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黄河,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7. 冰川侵蚀是流水侵蚀吗
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补充: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外力作用的强弱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响地形发育的水文、植被等因素都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例如寒冷的冰川覆盖地区以冻融崩解、冰川作用为主,干旱地区流水作用不显著而风沙作用占居优势,温暖潮湿地区的流水作用最为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风化壳、残积物都明显地具有地带性的特点,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气候的烙印。特别是气候可以通过植被、水文对地形产生影响: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良好的地区,植被抑制了外力侵蚀作用的发展,从而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而植被稀疏、甚至地面裸露的地区,则加强了流水、风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强度。 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般说来,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随着绝对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前者称水平(纬度)地带性,后者称垂直(高度)地带性。降水则不完全取决于纬度和高度,还受制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在细节上甚至还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因此,在每一个气候区中都具有独特的水、热对比关系,独特的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对比关系,独特的风化速度、外力作用强度、外力作用组合,因而也就会产生独特的地貌组合。这些将在以后有关地形成因类型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 此外,不同的岩石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形特征,但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地形形态。同样,有些不同性质的岩石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却有可能产生十分相似的地形。例如在高山峰顶,寒冻风化作用可以使花岗岩山体出现陡峻尖锐的山峰;同样,许多种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也都可以表现为通常花岗岩地区常见到的那种浑圆的地形形态,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后果。 岩石通过风化碎裂以后,就会受到重力、风力、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的搬运并堆积到低洼处。据估计,解放前,黄河从陆地上剥蚀、搬运、堆积到渤海里的泥沙,平均每年达10亿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其他河流和风力送来的泥沙,总计可在20~30亿立方米以上,假如渤海底部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将渤海填平。然而由于渤海底部在不断下沉,所以在历史时期中,渤海的面积虽然略有缩小(如黄河口、海河口等逐渐外延),却并未被填满,这就可以证明,目前的渤海仍处在一面沉降、一面堆积之中,而且堆积和沉降的速率相差不多,大体上可以互相平衡。 可以这样认为: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从地质历史各个阶段来看,有时可能内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可能外力起主要作用。而内、外营力对地壳的组成物质——各种岩石长期不断的相互作用,才促使地球上各种地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以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来分析,内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褶皱、抬升为主,东部地区以沉降、下陷为主;外力作用方面,西部地区以剥蚀作用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 风力沉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角峰,冰蚀湖 冰川沉积: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碛湖
8. 冰川侵蚀和流水侵蚀的区别
冰碛地貌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冰积地貌 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冲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
冰积地貌特征
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动力特点: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9. 冰川是流水侵蚀吗为什么
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过程是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岩进行的锉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指的是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10. 冰川是什么侵蚀
从理论上讲,冰的硬度小(0℃时,硬度为1~2;-15℃时,硬度为2~3;-40℃时,硬度为4;-50℃时,硬度为6),抗压强度低(0℃时为2kg/cm^(-2)),纯粹的冰侵蚀力非常有限。而实际上冰川极强的侵蚀力主要依赖于所夹的坚硬岩块,与冰川一起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下而表现出巨大的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