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情况
如果把海洋水产品都视为海鲜的话,2020全年海洋水产品产量6545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215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330万吨。按可比价格,海洋捕捞产值约2200亿元,海水养殖产值约3800亿元,全国海鲜总产值约6000亿。谢谢。
2. 2018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情况如何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十三五时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2020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交出了一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3. 201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从大到小排列
十大产业指的是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业,物流业!
一是发展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山东信息技术产业具备整体规模优势,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位,新一代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拥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浪潮集团服务器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三;歌尔公司智能硬件领域综合竞争力国际领先。山东将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浪潮集团、歌尔声学等骨干企业打造一流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山东信息产业的发展质量。
二是发展先进智能的高端装备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的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10,拥有中国重汽、潍柴动力、中车四方、烟台中集来福士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下一步,山东将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通用飞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工程机械、新型医疗设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加快重大装备与系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三是发展绿色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山东新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1/5,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近1/4。近年来,山东在可燃冰试采、功能性纤维、石墨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具备了走在全球前列的优势条件。下一步,山东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四是发展全国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科技力量在国内首屈一指,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下一步,山东将加快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五是发展普惠优质的医养健康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涉及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众多领域,是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产业。山东人口已经超过1亿,医养健康市场需求巨大。下一步,山东将以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层次的医养健康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
六是发展精细环保的高端化工产业。山东是石油化工大省,炼油产能达2.1亿吨,占全国的28%,是世界第三大炼化产业集中区。万华集团是全国唯一拥有系列异氰酸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下一步,山东将加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力度,坚持园区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布局建设芳烃、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在渤海湾南岸打造世界领先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高效农业。山东农业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一,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金乡大蒜、日照绿茶、菏泽牡丹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张裕是国内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中国每3瓶葡萄酒中就有1瓶产自烟台。下一步,山东将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建设农村电商、智慧云农场、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八是发展传承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世界儒学大会、孔子学院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走向世界。下一步,山东将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媒体、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时尚产业,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九是发展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产业。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好客山东”品牌享誉海内外,形成了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全省旅游总消费居全国第2位、接待游客总人数居全国第4位,出国游、乡村游,自驾游、短途游市场潜力巨大。下一步,山东将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深入挖掘孔子故里、黄金海岸、平安泰山等品牌内涵,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十是发展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年来,山东还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已成为山东重要支柱产业。下一步,山东将加强对外金融合作,加快建设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济南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创新,在烟台开展基金管理服务专项改革创新,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4. 2018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情况统计
根据公报,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6406.50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934.49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899.17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7572.83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9.0 : 22.3 : 28.7。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963.68亿元,同比增长6.81%。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116.02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575.29亿元,淡水捕捞产值398.09亿元,淡水养殖产值6186.60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58.49亿元。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6.4 : 53.6,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9.5 : 20.5。
公报显示,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80.36万吨,同比增长0.35%。其中,养殖产量5079.07万吨,同比增长1.76%,捕捞产量1401.29万吨,同比下降4.45%,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8.4 : 21.6;海水产品产量3282.50万吨,同比下降0.57%,淡水产品产量3197.87万吨,同比增长1.32%,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7 : 49.3。远洋渔业产量217.02万吨,同比下降3.87%,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35%。
5. 2018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情况表
2021年3月3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比上年下降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稳步恢复,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除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盐业外,其他海洋产业均实现正增长,展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海洋渔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海洋捕捞得到有效控制,海水养殖实现较快发展;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取得较快增长,产量继续保持双增长;海洋生物医药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增加值稳步提高;海洋电力业快速发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增幅较大;海水利用业保持良好发展,多个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产;海洋船舶工业企稳态势明显,新承接订单量增加;海洋工程建筑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智慧港口、5G海洋牧场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呈现先降后升,逐步恢复的态势。
6. 201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700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的4.2%、35.8%和60.0%。
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海洋渔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养捕结构持续优化;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平稳较快增长;海洋电力业稳步发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逐步扩大;海水利用业保持良好发展,多个海水淡化工程投入使用;海洋船舶工业止降回升并实现较快增长;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向好,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多项重大海洋工程建筑项目顺利完工;海洋交通运输业运行平稳,沿海港口生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滨海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发展模式呈现生态化和多元化。
7.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5864.4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815.41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675.09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7373.97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9.6:21.9:28.5。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902.25亿元,同比增长18.03%。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228.76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572.00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65.77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884.27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64.62亿元(渔业产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据为准)。
8. 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产值约为
日前,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
战新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全球战新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迈入“十四五”,在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从中央到地方,对战新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持续加码。
为了搏一个美好未来,曾错过几轮产业升级风潮的青岛加压奋进。过去5年,青岛通过布局培育战新产业,有力地重塑了城市产业“基本面”。下一个5年,青岛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起攻势。
《规划》明确了任务表,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的任务,结合青岛的实际和发展方向,锁定了9类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
01
预见未来的产业机遇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国务院曾在2009年9月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并定调:发展战新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时隔一年,我国便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7大行业纳入战新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事实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政治任务,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机遇。
在《决定》发布后的数年间,战新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云端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带动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迈入“十四五”,战新产业迎来发展壮大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进一步证实战新产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日前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新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
02
重塑青岛产业的“基本面”
培育战新产业不仅是国之重任,也是城市间未来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前排城市纷纷加快培育战新产业。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战新产业抱有坚定的发展决心。9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是培育战新产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因为错过了几波新兴产业风潮,青岛的产业面貌一度黯然失色。为了重塑“基本面”,赢得好未来,近年来,青岛开始小步快跑,追赶先进。
“十三五”期间,青岛战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产业体量逐步壮大。“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1%,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5家,培育瞪羚企业478家。
迈入“十四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2021年一季度青岛市战新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提高19.6和33.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复合增长约9%,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新动能培育耗时长,可一旦扎根壮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专家透露过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至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远超产业在总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期。逐渐摸到“门道”、尝到“甜头”的青岛对战新产业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缜密、更科学的规划。
青岛在《规划》中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03
青岛锚定9条“未来赛道”
2010年《决定》在表述战新产业时提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现阶段”的表述意味着,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岛也根据趋势,结合本市实际情况调整确立了战新产业的方向。《规划》以破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及夯实产业基础为核心任务,明确了9类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生物。
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规划》将其排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是因为,它除了自身价值,还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
为了夯实“底座”,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划》,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网、云、端全方位供给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在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替代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青岛正在紧抓这一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建成青岛(即墨)汽车产业新城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5个重点园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必须加快步伐。《规划》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列入青岛战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并明确了具体的布局方向,即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方向,加大轻量化材料、高续航电池、智能车联网、整车热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实现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
现代海洋是最具青岛特色的战新产业。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谋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而海洋一直是青岛发展最突出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青岛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
当前青岛的海洋发展,既处在攻坚突破的关键期,更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青岛把现代海洋视作关系城市未来的重大产业,明确了目标和发展路径,即深入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统筹沿海、浅海、深海、远海发展,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规划》还描绘了其他重点产业的未来图景——
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建设技术先进、产业密集、特色明显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预见”未来,才能“遇见”未来。城市的进阶之道就摆在眼前,势头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青岛要做的就是铆足劲,往前走,不获全胜不收兵。
9. 2018年海洋产业增加值
“三新一高”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建立主要包括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新型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