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灾害的种类,产生的规律,预防的措施
海浪(oceanwave)是发生在海洋表面的一种波动现象。它和风的关系十分密切,民间所谓“无风不起浪”或“无风三尺浪”,就是对海浪现象的经验之谈。
根据现代科学理论,海浪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
风浪是指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海面同时出现许多波高不同、周期不等的波浪,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海面波动起伏状况;
涌浪是在风停后海区内尚存的波浪,或传出风区以外的波浪,这种波浪外形比较规则、整齐,波面比较圆滑,波峰线长;
近岸浪则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因受地形影响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此外,风浪和涌浪同时出现时,还会形成混合浪。
2. 简述海洋灾害的类型及减灾防灾措施
如何抵御强风暴潮、巨浪、海啸等重大海洋灾害的袭击,是浙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挂帅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健全全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灾害防御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部署。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开放脚步不断加快,浙江越来越关注城市高速发展中凸显的海洋灾害风险问题。
以“链式”减灾措施应对“链式”灾害风险,这就是浙江给出的答案。灾害承灾体调查、重点防御区划定、灾害风险评估、近岸城市预报等,构成了浙江应对海洋灾害的清晰路径。
开展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是摸清灾害底数的重要基础。近岸海洋灾害最终危害体现在社会的承灾体属性上,同样的灾害叠加在不同的承灾体上造成的危害千差万别。浙江花了2年多时间,对全省沿海33个县(市、区)28类承灾体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风险排查。彻底摸清了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承载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属性,分析了其脆弱性特征,排查了沿海地区存在的海洋灾害安全隐患,全方位编制了海洋灾害风险隐患清单。
开展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选划明确灾害防御的重点。《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要求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浙江收集了沿海33个县(市、区)的潮位观测资料和历史风暴潮灾害损失资料,根据相关导则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初步划定出了浙江沿海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向依法治海和依法治灾方向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推进以县为单元灾害风险评估是精确掌握未来极端状况下灾害分布的重要手段。在承灾体调查的基础上,浙江开展了风暴潮和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先进的建模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风暴潮和海啸灾害的淹没范围、灾害风险分布和人员撤离疏散路线进行了准确的研判。目前,全省沿海近50%的县(市、区)已经完成了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成果已经在防御灾害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做好近岸城市海洋环境预报是将灾害信息精确传递至社会公众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精细化海洋预报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岸海域分地区、分岸段、有针对性的海洋预报服务尤其受到关注,近岸城市海洋环境预报成为解决这一矛盾需求的突破口。浙江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向全省41个预报海域,提供72小时的预警报信息。进一步满足了我省沿海政府部门、涉海企业、社会公众对近岸海域预报服务信息的广泛需求,保障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有力支撑“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战略,“十三五”期间,浙江将在不断强化海洋灾害治理和危机应对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城市安全,更好统筹海洋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与沿海城市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的有机联系,全面提升对海洋灾害风险和城市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管理能力
3. 海洋灾害包括下列哪几种灾害
水土流失属于地质灾害,不属于海洋灾害,但对海洋有影响,所谓水土流失指的是在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流失的一种现象,是在自然环境的综合运用下发生的,发生于土壤层,所以属于地质灾害,不属于海洋灾害
4. 海洋灾害的种类,产生的规律,预防的措施是
大海充满了各种危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
风暴:海洋风暴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并可能导致船只沉没。
海浪:海浪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危险之一,它们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并可能导致船只沉没。
海盗:海上抢劫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犯罪活动之一,这也可能导致船只沉没或人员失踪。
沉船:船只沉没是海洋中的普遍危险,可能会导致人员失踪或严重的伤害。
海洋生物:海洋中充满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星、珊瑚、海洋生物受伤或被吃掉可以导致严重的伤害或死亡。
海浪和海流:随着海浪和海流的变化,船只可能偏离原定航线,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风暴和海洋天气:在风暴和其他极端天气条件下,海洋也充满了危险,可能导致船只沉没或人员失踪。
在航行中使用导航设备、保持适当的航向和航速、遵守当地的海洋天气和航行规则,有助于减少这些危险。
5. 海洋灾害的种类,产生的规律,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赤潮发生的主要危害:
1、 赤潮生物释放毒素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如果消费者误食一只鲜干贝就可能马上中毒,轻者四肢麻木、呕吐和昏迷,重者会休克死亡。现在知道,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统称为赤潮生物。
2、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粘物赤潮生物分泌的粘物妨碍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
3、 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赤潮生物暴发时,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 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赤潮生物暴发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中的植物生存、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食物,使它们缺食而死。 赤潮发生的治理措施 : 1 、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者喷洒絮凝剂,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 、机械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并集中杀死。 3 、建隔离带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起来,避免扩散后污染其他海域。
6. 海洋灾害的防治措施
上海海洋灾害不是海水倒灌,而是风暴潮。
风暴潮灾害包括海浪、海啸、赤潮、海冰、绿潮等等的海洋灾害。
海浪灾害是威胁近海群众生命安全最为突出的海洋灾害。
海啸和海冰的生成对水产养殖、交通运输、油气开采等行业带来严重影响。
绿潮和赤潮可以引起水体变色,对海洋生物带来危害。
7. 海洋灾害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
应该有海水侵蚀,海洋风暴,海水洋流运动等
8. 海洋灾害的防御措施
海冰,即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
海冰漂浮在海面上,阻碍船只航行,甚至会引发沉船事故;它们还会将宽广的海面冻结起来,困住船只,甚至将船只挤碎。此外,海冰还会损坏海洋建筑,影响海产养殖业,给沿海地区人们造成巨大影响。
海冰出现后,有时会影响海洋水文状况、大气环流以及海洋气候。此外,海冰还会给海上运输、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活动带来直接损失。
9. 海洋灾害的种类,产生的规律,预防的措施包括
台风台风的形成原因: 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不断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性低气压。
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不断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性低气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因而形成「风」。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因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