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本治理海洋污染(日本的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19 17:35   点击:23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日本的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

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有三个方面的违法性:

第一,决策程序违法性。

日本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日本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确保国内环境污染事件不对其他国家管辖海域或公海造成污染。但日本将124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必将污染海洋环境或增加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日本擅自决定向海洋排放核废水,也未依法履行公约规定的程序性义务,明显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二, 环境污染的违法性。

日本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法律义务,同时有义务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的海洋环境污染。而日本却执意决定把124万吨核废水排入海洋使国际海洋环境面临严重损害风险,日本并未“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因此,无论日本未来排放的核废水是否符合安全排放标准,日本的行为都从根本上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辐射防护的基本法律原则。

第三, 违反其他国际公约的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还可能适用《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以及《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等公约。例如,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可能适用《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96年议定书。日本从船舶、航空器、平台或其他海上人工构筑物上有意地在海上倾弃核废水,属于“倾倒”行为,即使在日本把核废水倾倒于其内水的情况下,鉴于124万吨体量如此巨大的核废水必然产生通过洋流产生跨界影响,则仍然可能违反该公约。

2. 日本海洋环境污染

答,这些核废水排入大海,随着水的蒸发降雨将给陆地带来更大的灾难。而放射性物质,其中有害成分最多的是氚。日本多次强调核废水稀释后,氚的排放是安全的,但持续排放30年,谁能保证堆积的核物质不危害健康。

2023年,日本核污水就将排放入大海,并且持续排放30年,直到污水排放完毕!这将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日本媒体报道,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将从距离海岸一公里的海底隧道排出!

这种排放方式能让核污水在海洋中迅速扩散。上百万吨的核废水一旦排放大海,首先受害的一定是邻国,并且核废水会扩散到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根据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模型,日本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核废水排放后的两个月内,放射性物质便会扩散至太平洋的大半个区域,而在十年后,全球海域将无一幸免!并随着大气环流,这些核废料还会随着水的蒸发降雨给陆地带来更大的灾难。而放射性物质,其中有害成分最多的是氚。日本多次强调核废水稀释后,氚的排放是安全的,但持续排放30年,谁能保证堆积的核物质不危害健康?

美国海洋研究所曾于2019年指出,其实核污水中多数放射物是可以被过滤,但其中却有几种难以处理,其中有碘129可以导致甲状腺癌,锶90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已经被视为列入一类致癌物的清单。还有一种元素碳14的放射性可以持续5700年,一旦排入海中,能通过鱼类聚集将浓度积累。这些被污染的海鲜在未来数千年都有潜在的毒性,除非你不吃海鲜,不然不可能避免核污水渗透。而早在2016年,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鱼曾就被检测出含有放射性元素。但不管真相如何,地球是大家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若真为了一己私利背叛地球,相信剩下的60多亿地球居民也不会同意!

3. 日本的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有哪些

首先是由于日本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国内的土地狭小,肯定这个农业的出产很有限。生活在沿海的居民肯定以捞鱼为生,也就形成了喜欢吃海鲜的生活习惯!

其次日本周边的海域,是太平洋暖流寒暖流交汇的地方,鱼群非常的丰富,产量非常高。

第三个就是日本还形成了一个全球海洋捕捞的产业,所以你会听到有日本的捕鲸船,还有捕鲨船,以及日本捕杀海豚的说法!

4. 浅析日本的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5. 日本海洋环境问题

国土的总面积:包括各小岛在内,共计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

位置

日本位于东亚,是四面被太平洋、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东海环绕的岛国。

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许多小岛构成。

日本本土位于朝鲜半岛西侧、北纬36度、东经138度。

日本国土北起择捉岛(北纬45度33分),南至冲鸟岛(北纬20度25分),东起南鸟岛(东经153度59分),西至与那国岛(东径122度56分)。构成了日本的四极。

面积

国土的总面积:包括各小岛在内,共计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

日本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日本传统上大致可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八个地区。

也有把日本分为太平洋方面和日本海方面的区分方法。

在行政上则分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共47个区划。

地形

日本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构成了环太平洋山地的一部分。其形状宛如一个海马。从山上流下的河川河面狭窄,河流急而短。另外四分之一是临海的平原与山脉之间的盆地,是主要的人口居住区。

日本有东日本火山带与西日本火山带。这两大火山带里有160座以上的活火山和休眠火山,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国。由于地震多发、火山活动频繁、地壳很不安定,由此形成的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地。

日本的 海岸线蜿蜒曲折,共长29,751千米。日本以西,日本海、东中国海方面绵延着水深200米的大陆架,日本以东面临着太平洋海沟,由北至南伸展、水深达6000米以上。南来的暖流,即日本海流(黑潮)流过太平洋一侧,而津岛海流则朝着日本海一侧流动。北来的寒流有千岛海流(亲潮)。

6. 日本海洋污染现状

日本被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不论是家庭和公司,还是其他公共场合,都会被打扫一尘不染,大阪、京都或是东京、横滨,给人的感觉都很干净。

这种干净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地面上没有被人随手丢弃的垃圾

二、像水洗过一样,路面显现出黑色,是沥青的本来面目。

日本干净得益于日本精细的垃圾分类。

扩展资料:

日本国(日语:にほんこく;英语:Japan),简称“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国”,位于东亚,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大和国。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19世纪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G20等成员。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7. 日本海洋污染防治法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这一个地区的污染水源的来源,有可能是来自于横田基地之中,也就是说在日本的驻日美军由于驻日美军所使用的很多设备存在着一定的污染源,并且这些污染源任意排放,最终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而这对于日本的普通百姓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剧烈的,正因如此所以才遭受到了大家的反对。

8. 日本海域污染严重

这个是不能吃的,因为这个核辐射放入以后,这个dha导游都是能够让他有专门的辐射影响的,是容易造成你的身体伤害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