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鱼类生活方式(海洋鱼类生活史)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16 20:22   点击:13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鱼类生活史

最开始的鱼类是无颌类,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上下颌的鱼类。它们无法通过嘴巴的开合来捕猎,把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其中一类身上还覆盖着坚硬的骨片“盔甲”,生活在海底。

它们最早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早寒武纪,是最早分化出来的鱼类。无颌类在当时海洋中的主要代表是甲胄鱼类。后来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第一只长出颌骨的鱼,有颌鱼类能够主动、有效地捕食。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下,越来越多的有颌鱼类开始出现,无颌鱼类在捕猎竞技中落入下风。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的鱼进化出了超强的颌骨,拥有可以将鲨鱼一分为二的咬合力,有的鱼却开始探索新的天地。

有颌鱼类的出现,使海洋中的生存竞争愈发激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从那时便已形成。

2. 海洋鱼类生活史简述

据最新报道,5月19日,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说,该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发现一种新的2.44亿年前的大型古鱼类化石,最新研究认为该化石是辐鳍鱼类翼鳕属新物种,也是2.44亿年前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干辐鳍鱼类掠食者。

辐鳍鱼类是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其最早化石记录为4.1亿年前的晨晓弥曼鱼(约10厘米长)。约在3.8亿年前,辐鳍鱼类的近亲,肉鳍鱼类,开始登上陆地,演化出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椎动物,而一直在水中生活的辐鳍鱼类历经沧桑,经过中生代辐射演化,逐渐占领了地球水域的各个生态位。翼鳕是辐鳍鱼类的干群,过去主要发现于早三叠世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和北美的海洋环境,一度被认为是早三叠世的标志性鱼化石。2014年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现翼鳕属新种(命名为尼尔森翼鳕),揭开了该属在亚洲过去不为人知的演化历史,表明中三叠世华南海(古特提斯洋东缘)可能是翼鳕的避难所。

张氏翼鳕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翼鳕属多样性的认识。

鱼化石形成过程:

大概亿万年前,水中生活着鱼。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空气隔绝,鱼的尸体没有腐烂。经过时间的演变,长期处在与空气隔绝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的环境中,鱼尸体上逐渐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泥沙,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历经亿万年时间,包裹着鱼尸体的泥沙变成了沉积岩,而鱼尸体也变得和这些沉积岩中一样的坚硬,这就是“鱼化石”。

大概亿万年前,由于剧烈的地壳活动,引发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海洋鱼类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泥沙或岩浆包围,经过高温高压,鱼体附着物石化成岩,泥沙或岩浆里的鱼经过亿万年的等待,变成了人们看到的“鱼化石”。

这则消息,带给我们的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说明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检测数亿年以前的信息,那是多么伟大的创举。

3. 海洋生物鱼的种类

1、箱形水母

在此次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评比中,箱形水母凭借独一无二的致命性问鼎最危险头衔。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种类繁多,虽然没有正式记录,但大量轶事证据显示,每年有数十人甚至100多人命丧箱水母之手。

2、虎鲨

但最可怕的鲨鱼并非大白鲨,而是虎鲨,更多的人实际上命丧它们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够让人天生恐惧的动物并不多见,鲨鱼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热带和温带水域,都能发现虎鲨的踪迹,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周围。有记录显示,大白鲨每年袭击人的次数确实要高于虎鲨,但致人死亡的事故发生数量则不及虎鲨。

3、石鱼

石鱼之所以跻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们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鱼;另一个则是,它们是动物王国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静静在“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主动上门。

虽然石鱼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险与之亲密接触。石鱼背上的棘刺能够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所释放的毒液能够导致暂时性痪症,不经治疗便会一命呜呼。

4、海蛇

人类对蛇拥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海蛇顺利跻身榜单之列。虽然也像陆上同类一样释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海洋隐士”,因此并不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4. 海洋鱼类现状

据《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694种.其中硬骨鱼类有1519种,占89.7%;软骨鱼类有175种,占10.3%。

在我国整个海域,鱼类种数的分布里南多北少的趋势,南海种类最多,黄、渤海种类最少。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其中常见的鱼类15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

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主要经济色类有近百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海鳗、灯笼鱼、石斑鱼、金色小沙丁鱼等。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 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如大黄鱼、带鱼、竹荚鱼、金线鱼、鳗鱼、石斑鱼、金枪鱼等。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5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3种。主要种类有短鳍拟飞鱼、鲣鱼、旗鱼、金枪鱼、箭鱼、鲨鱼以及众多的珊瑚礁鱼类。

5. 海洋鱼类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养在淡水里,淡水鱼正常生活,而海水鱼会变的很爽口,只是缺乏海鲜味罢了。

如果是养在海水里,海水鱼会正常生活,而淡水鱼可能会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环境而脱水死去,然而如果能够控制好盐分的浓度,淡水鱼也一样可以存活下来,当然也非常好吃。

建议两种鱼要么分开来养殖,要么吃的饲料不一样,以免产生互相竞食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一方的死去。

6. 海洋鱼类生存环境

众所周知,动物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阳光而生存的。

可是 不久前,地质学家在中太平洋海脊考察海下地貌时,发现加拉 帕戈斯裂谷地壳板块的接缝处,冒出熔化了的岩浆,把原来 2T的海水加热到13T,而且还释放出一种硫氢化合物。这是 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散发出一股臭蛋的气味。同时,就在这 些发臭的地方,发现了第一批不需要阳光的神秘动物。在这个奇妙的深海世界里,四处漆黑一片,阳光根本不能 照射进来,海面的生物残体也不可能沉到海底,为这些神秘者 提供维持生命的养料,那么,它们是依靠什么生活的呢?唯一 可能的是:各种硫杆菌使硫氢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氧气产生代 谢变化,形成了维持较多种类生物生存的低级食物链。因为这 些硫杆菌是利用极高的地温来积藏硫氢化合物的化学能,而 不是利用太阳的光能,所以这一过程称为化学合成,它与光合 作用的性质截然不同。后来,法国、美国、墨西哥的联合考察队在墨西哥沿海,又 发现一个化学合成的生态系统。这样,沿着中太平洋海脊到墨 西哥沿海,发现了化学合成生态系统的动物,有巨血蛤、盲蟹 和细丝固着的蒲公英状动物,还有长达3。7米的管栖蠕虫。这些新发现,扩大了科学探索的领域。经过进一步测定, 人们发现不需要阳光的动物的数量很大,要比邻近的海底动 物多300〜500倍,比物质丰富的水面动物多4倍。

7. 海洋生物鱼类

在美丽的海洋世界,有各种鱼类,有凶残的鲨鱼;温顺的海龟;活泼的鳐鱼……海底世界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里面有许多岩石,鱼儿在岩石中间窜来窜去,岩石上镶嵌着美丽的珊瑚,绿油油的水草随着水流摆动,还有各种漂亮的贝壳

海里的动物包括:鲨鱼、海星、海豚、鲸鱼、贝壳、章鱼、乌贼、水母、海马、龙虾、海狮、珊瑚、螃蟹、章鱼、海参、乌贼、虾子、海豚、管口鱼、小丑鱼、海狮、金鳞鱼、蝶鱼、比目鱼、刺河魨、海蛇等。海里的植物包括:红树林、绿藻、海草、紫菜。

8. 海洋生活的鱼

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

鲨鱼:鲨鱼身长可达10余米,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类之一。有着强壮的体型和锯齿状的牙齿。

金枪鱼:金枪鱼体型较大,营养丰富,常被人们作为食品食用。同时,由于其速度快,也经常被作为运动鱼种进行娱乐性活动。

银鲭鱼:银鲭鱼体型较小,肉质鲜美,是比较普遍的食用鱼种之一。

斑马鱼:斑马鱼体型较小,体表覆盖着黑白相间的条纹,通常作为观赏鱼种养殖。

灯笼鱼:灯笼鱼深海生物,有着发光器官,可以发出蓝绿色的光芒。

珊瑚鱼:珊瑚鱼体型较小,多属于观赏鱼种,因为它们鳞片的颜色斑斓,具有非常高的美观性。

9. 海洋鱼类生活史图片

所有的鱼都有鳞,鳞像盔甲一样保护着鱼柔软的身体。如果没有鳞的隔离,淡水鱼身体内会不断渗水进去,使体内水分过量;海水鱼由于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分,身体内原有的水分会不断渗出来,使体内大量失水。身体里的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会使鱼死亡。

细小的鱼鳞比粗大的鱼鳞具有更强的紧密性、抗压性,海水的深度、密度一般大于淡水,因此具有更大的压力。所以海水鱼的鱼鳞较小。

10. 海洋鱼类起源与进化

海鱼和淡水鱼长期进化后腮腺和体内生理结构不一样,海鱼腮腺可以对海水过滤过多的盐,消耗系统中也可以对过多的盐过滤掉,这就是为什么吃海鱼不咸的原因。

海鱼有一套维持体内体液密度的功能,长期适应高盐度的海水,进入淡水就会失衡而不能存活。而淡水鱼。进入海里后,根据渗透压机制导致会脱水(海水盐度高,淡水鱼盐低,水往盐度高的渗透,海水如果海绵吸收淡水鱼的水分,人在海里久了也脱水),淡水鱼会吃大量的海水,但是体内缺少过滤过多盐的生理功能,导致体内盐分超高而死亡。

现仅有少部分鱼类可以在淡咸水里生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