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立体海洋世界好玩吗(舍利子繁体字)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16 07:45   点击:8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舍利子繁体字

不生不灭,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shēng bù miè,意思是佛教用语,认为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出自 晋·王巾《头陁寺碑文》。

中文名

不生不灭

注音

ㄅㄨˋ ㄕㄥ ㄅㄨˋ ㄇㄧㄝ ˋ[1]

拼音

bù shēng bù miè

出处

晋·王巾《头陁寺碑文》

2. 舍利子的舍怎么写

舍的拼读是shè。因为在汉字的读音中,舍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成shě或者shè。但是按照惯例,若舍作为汉字的主体部分,一般读作shè。例如,舍得、让步、舍身等词语。如果舍作为汉字的偏旁部首出现,可能会读作shě,例如舍利、舍弃等词语。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是有变化的,不排除一些特殊场景下读音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舍的拼读是shè。

3. 舍利子怎么念

【拼音】:xuán zàng

【解释】:(602—664)原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4. 舍利子繁体字怎么写

1. 去字头上一把刀是“舍”字,而非“去”字。

2. “舍”字和“去”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它们的本意和用法却有所不同。

3. “舍”字本义为“放弃、舍弃”,常用于表示弃取利益、舍弃个人情感等。例如:“舍利求义”、“舍弃个人得失”等。

4. 在“舍身取义”这个成语中,“舍身”即表示“牺牲自己”的意思,而“取义”表示表现正义、行善的行为。这个成语强调甘愿牺牲个人利益,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5. 在现代用法中,“舍”字还常用于表示“住宿、寄宿”,如“舍友”、“学生宿舍”等。

5. 舍利子的发音

 1、玎.音丁,玉石或玉器撞击时发出的声音.玎珰或玎玲,形容玉石般悦耳的撞击声.  2、玏.念快乐的乐,一种黑色、较硬的玉石.  3、玕.音甘,形状象珠的美玉或美石.  4、玙.音于,君子配带的一种美玉,称为玙璠或璠玙.  5、玖.音久,一种质地比玉稍差的黑色美石.后武则天改此字用于“九”字的大写.  6、玚.读音一念唱,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玉器,一种带勺的玉圭,可用来盛酒灌酒;读音二念扬,一种用以祭祀天地的玉.  7、玛.玛瑙,一种具有不同颜色、多呈带状或环状分层的玉髓,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于工业,也可入药,还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8、玤.音棒,一种质地一般的玉石.古时制成平圆形、中间有孔的小璧,系在腰带上,用以悬挂左右配带的饰物.  9、玞.音夫,一种似玉的美石.  10、玮.音伟,一种珍奇的美玉.  11、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古代用作符信,后多作为装饰物佩带.古时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主要有三种:璧、瑗、环.边大孔小(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以上)的为璧,边小孔大的为瑗,边与孔大小相当的为环.  12、玠.音介,一种古代玉器,一尺二寸的大圭.  13、玢.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宾,一种具有花纹的美玉.  14、玱.音枪,玉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后也形容美妙动听的乐声.玱、玲、琤、琐、瑝等,均为玉声.  15、玫.一种红色的美玉.玫瑰,有三个词义:一是一种美玉的名字,也称为火齐珠;二是一种珍珠的名字;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大众最熟悉和喜爱的玫瑰花.  16、玥.音月,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17、玦.音决,古时配带的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相传,古代大臣因罪流放边塞,三年之后若皇上派人送去一块玉环,则意为还;若送去的是一块玉玦,则意为绝,还要继续流放.所以,玦有回绝、拒绝的意思.  18、珏.音决,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古代交易时以玉、贝作为货币.五枚小玉或小贝系成一串可抵一块大玉或大贝,两串小玉称为一珏,两串小贝称为一朋.朋友的朋大概就是这么来的.珏的另一种写法是珏,更为形象.  19、珂.音科,一种极似玉的美石,有人说就是白色玛瑙.另外,产于南海一种珍奇的白色贝类也称为珂.  20、珑.音龙,古人在天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文;另用于形容玉石相击的声音.  21、珅.音申,一种美玉.  22、玲.玉石相互撞击所发出清脆的声音.  23、珍.非常稀有而精美的宝玉.常用于比喻贵重的器物或人才.珍的异体字为珎.  24、珊.珊瑚,由许多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形状象树枝,多为红色或白色,产于热带海洋中.珊珊,形容佩玉相互撞击时悦耳的声音.  25、珉.音民,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  26、珈.音加,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玉饰.古代王后和贵夫人用笄(音机)别住假发或插住挽起的头发,镶在笄上的玉饰就称为珈.  27、班.这个字大家都认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编组的意思,如班级、班组等.其实,这个字最古的字义是指一对分开的玉.一对合在一起的玉为珏,一对分开的玉为班.后来,这个字由原始字义开始具有动词含义部分,并由分开、分给的意思逐渐引申为铺开、颁布的意思;而这个字的名词含义部分由分块、分部的意思逐渐转化为分级、次序的意思,再后来就成了现代常用的序列、组合的字义啦.  28、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魂,是一种美玉.  29、珪.音规,和圭是同音同义.珪(圭)是古代的一种玉器,长条形,上端为三角形,下端为方形.古代皇帝大臣上朝议事时、王公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  30、珥.音耳,古代用珠玉做的耳饰,相当于现代的耳环.后来古人把日晕、月晕也称为珥,意思是日、月四周的光晕如同玉光在人耳的两旁.  31、珙.音巩,一种大个的、椭圆形的玉璧,古人在祭拜天地等礼仪时手持着,常成对使用.  32、珰.音当,是一种用玉璧制成的瓦当,用来装饰在房屋的椽头.另外,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一种玉饰也称为珰.  33、珠.原义为珍珠,是指蚌壳体内结生的球状小颗粒,有光泽,多用做装饰物,也可入药.后来把和珍珠很相似的宝石也称为珠.  34、珽.音挺,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即三尺长的大圭.笏(音户)是古代君臣上朝议事时手里所拿的一种板子,狭长形,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天子所持玉笏为珽,意为方正于天下,珽然无所屈.  35、珩.音横,古代一组玉佩中最上端的玉件.古代玉佩一组分为三个部分,上端为佩首,是一块横玉,所以称为珩.珩的下面系着若干串玉佩.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如果是单数串,中间那串一般略长点,其最下端的玉称为冲牙).串在中间的玉佩称为玢、珠、琚、瑀.  36、珞.音洛,一种似玉的、坚硬的宝石.  37、珣.音旬,一种产于辽宁医巫闾山的玉名,称为珣玗琪.  38、琤.音称,玉器相击的声音.也形容美妙悦耳的琴声、雨声或水流的声音.  39、璕.音寻,一种美丽的石头.  40、琉.音流,琉璃,一种色泽光润的矿石,学名青金石,又名天蓝石.琉的异体字为瑠.  41、琅.音郎,琅玕,形状象珍珠的美玉或美石.传说中红色的玉树,生长在海里称为珊瑚,生长在山间的则称为琅玕.琅的异体字为琅.  42、琎.音进,一种似玉的美石.古语读今.  43、琐.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另外,很细小的玉或玉的碎末也称为琐.琐的异体字为璅.  44、理.作为名词是指玉石的纹路;作为动词是整治、修平玉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道理、治理等词义皆源于此.  45、琇.音秀,一种似玉的美石.  46、珺.音俊,一种美玉.  47、琮.音从,古代一种玉制礼器,方柱体,中间有圆孔.古人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48、琯.音管,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乐器,六孔,象现代的笛子.后也用来泛指管乐器.有意思的是,古人还用这样的玉管来预测节气:把苇膜烧成灰,放进玉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玉管内的苇灰就会自动飞出来.  49、琬.音宛,一种上端浑圆而无棱角的玉圭,长九寸.而普通的圭,其上端是尖的,一般是三棱的角.  50、琼.一种红色的美玉.后来也用来泛指精美华丽的事物、超然杰出的人才.  51、琰.音炎,一种泛光的美色之玉.另外,上端斜削成尖锐形的九寸玉圭称为琰圭.  52、琛.音抻,一种可佩带作为装饰的美玉.后用来泛指珍奇的珠宝.  53、珷.音武,一种象玉的美石称为珷玞.  54、琪.音其,一种产于北方的美玉.  55、瑛.音英,玉的光彩.一种似玉的美石也称为瑛.  56、琳.一种青碧色的美玉,产于西北的昆仑山.  57、琦.音奇,一种美玉,常用来系组佩带.  58、琢.加工、雕刻玉石,使其成为精美的器物.古代对加工、雕刻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工艺品,各用不同的动词:刻玉为琢,刻骨为切,刻象为磋,刻石为磨.  59、琥.音虎,雕成虎形的玉.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白琥朝礼西方.古代发兵使用的虎符也称为琥.  60、琨.音昆,一种常用于佩带的美玉.环和琨,是古人常佩带的两种佩玉.琨中间的孔比环的小一些.另外,不同性格的人常佩带不同的玉.一般来讲,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佩环,性格内向、忠厚老实的佩琨.  61、琭.音录,一种很稀有的美玉.也用来形容坚硬的玉石.  62、琚.音居,古人佩带的一种美玉,系在珩和璜中间.一种似瑀的红色宝石也称为琚.  63、瑄.音宣,六寸大的玉璧,古代祭天时所用.  64、瑚.古代宗庙里装谷物或食物的礼器和食器,圆口,有两耳,夏朝时称为瑚,殷朝时称为琏,周朝时称为簋(音轨).  65、瑊.音间,瑊玏,一种象玉的美石,黑色,较坚硬.  66、瑁.音冒,古代一种玉制礼器,长四寸,其下端刻成尖角,为天子所执.古代各路诸侯朝拜天子时手拿着玉圭,天子则手拿着玉瑁,盖在玉圭的上端,表示对诸侯的信任与共勉.  67、瑞.古代玉制的信物,称为瑞玉.古代有很多种瑞玉,如:班是一种中分为二的瑞玉,各执一块作为信物;琥是一种军队调动的瑞玉,作为传达命令的信物;珪和璧也是一种瑞玉,作为执政的信物,相当于现代的印鉴.瑞玉也分级别,如周朝时就分六级,按现在的级别应该是:主席执镇珪、部长执恒珪、省长执信珪、市长执躬珪、县长执谷璧、乡长执蒲璧.  68、瑗.音院,边小孔大的玉璧,一般内孔直径是边宽的两倍左右或更大,常作为佩玉.  69、瑜.音于,一种美玉,也用来指玉的光彩,后多用于形容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容貌.  70、瑰.一种珍奇的红色美玉,常作为佩玉相赠.  71、瑀.音禹,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古人将其系在玉佩的珩和璜中间,作为佩玉的一部分.  72、瑑.音篆,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有图案,也有文字,中国书法中的篆体就是从器物上的瑑纹而来的.后来,古人将雕刻为纹也称为瑑.古人云:“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很象今天人们常说的那句成语:“玉不琢,不成器.”  73、瑢.音容,佩玉的品貌和佩玉相碰的声音.  74、瑭.音唐,一种碧绿色的美玉,较坚硬,可用来雕刻成玉器.  75、璈.音敖,一种古代乐器,可弹奏八至十个音阶.  76、瑨.音晋,一种似玉的美石.  77、璊.音门,一种红色的美玉.  78、瑱.这个字念天的去声,古人在帽子两侧用黄色丝带系着的一种玉饰,垂在双耳旁边,可以用来塞住耳朵,故又名“充耳”,有非礼勿听的意思.后来也把戴在耳垂上的玉称为瑱.  79、瑷.音爱,一种美玉.  80、瑶.一种红色的美玉,后泛称玉之美者为瑶.镶玉的琴称为瑶琴.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为铭记与酬报他人的深情厚谊,台湾一位现代女作家的笔名可能也源于此句.  81、璋.音章,古代的一种玉器,上端刻成斜角,形状象半个玉圭,也是一种端玉.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赤璋朝礼南方.璋按尺寸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用途:大璋长九寸,宽四寸,王公大臣用来作为聘物;中璋长七寸,宽二寸,用于军队中.另外,璋等端玉在古代也曾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圭可易马、璋可易皮、璧可易帛、琮可易锦、琥可易绣、璜可易黼(古代一种礼服).  82、璇.音玄,一种美玉,也指似玉的美石.璇玑,古代一种可以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  83、瑾.音紧,一种红色的美玉.瑾瑜,均为美玉,后泛指所有美丽的玉石.  84、璜.音黄,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象玉璧的一半.古代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玄璜朝礼北方.也用来作装饰品或作为货币.另外,古代一组佩玉中,系在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  85、璀.念崔的上声,一种美玉,也指玉的光彩.璀璨,形容珠玉的色彩鲜明、艳丽夺目.  86、璎.音英,一种似玉的宝石.璎珞,古时由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相当于现代的项琏.  87、璁.音聪,似玉的美石,常作为一种佩玉.  88、璆.音球,一种美玉,常作为悬挂乐器的玉磬.古时的璆与球,作美玉讲时为同音同字.璆还指玉饰、玉佩等玉件相互撞击的声音.  89、璘.音林,玉的光彩.璘玢,形容玉石花纹驳杂或光彩缤纷的样子.  90、璞.音仆,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经雕琢的玉.另外,有一种瑰玉也称为璞.  91、璟.音景,玉的光彩.  92、璠.音凡,一种产于山东的宝玉.璠玙,深得孔子喜爱的两种美玉.  93、瓛.音环,古代一种玉圭,长九寸,朝廷议事时由大臣所执,也称桓圭.  94、璨.音灿,一种美玉,也指玉的光泽.  95、璩.音渠,古代一种美玉,常制成玉环,作为耳饰,相当于现代的耳环.  96、璐.音路,一种美玉.  97、璪.音早,一种宝玉,也指雕有如水藻花纹的玉饰.另外,用五彩丝线将玉石穿成串,垂在古代皇冠前面作为装饰,也称为璪.  98、瓒.音赞,一种玉石,其中五分之三为玉,五分之二为石.古时用玉很有讲究,只有皇上可以用纯玉,其他大臣则分等级:大公用珑玉(五分之四为玉,五分之一为石)、侯臣用瓒玉、伯臣用将玉(玉石各占二分之一).古代一种玉制的礼器也称为瓒,祭祀或招待宾客时用来盛酒灌酒,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勺子.以玉圭作为勺子柄的称为圭瓒,以玉璋作为勺子柄的称为璋瓒.  99、瓖.音乡,一种玉石,常佩于马带上作为玉饰.  100、瓘.音灌,一种白色的玉石,有气眼.古代一种玉圭也称为瓘.  100个字,象100块玉,每个字都可以细细品味.此时,好象找到了一点当年曹雪芹的感觉,开始醒悟到了他为什么会在《红楼梦》里为他最喜爱的男主角起名叫“宝玉”,而且给他们这一代人起的都是“玉部”的名字

6. 舍利子梵语发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唐三藏法师玄奘[注二]译

观自在菩萨[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无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注十八]。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注二十一]。

[注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盘"。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盘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盘彼岸。一般认为,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 又称为"六度", 具体说,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 六、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 应具足禅那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合称"十波罗蜜", 作为菩萨"胜行",以配合菩萨十地, 说明修行的次第。 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 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 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 即是说,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 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 所谓"三藏", 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 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 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 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师", 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 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 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 幼年家贫, 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 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此前已经博通经论。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 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 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 虎豹横行, 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 天快亮时, 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 身被脓血, 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 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 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 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 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 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 玄奘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 其中便有这部《心经》。 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 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 葬于白鹿原。若无玄奘法师, 作为末世众生的我们, 如何能够沫浴佛祖的法恩呢?!回心经正文[注三]观自在菩萨,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 而是以心去"审视",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 "自", 作"自己"讲; "在",即"存在"。 "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 意为"觉有情"、"道众生", 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 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据大乘佛教, 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 一为生死肉身, 一为法性生身。 三贤位之菩萨, 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 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 证得无生法忍性, 舍离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 "摩诃", 意为"大"; "萨"为"萨埵"的略音。 "萨埵", 意为"有情"或"众生"。 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 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大智度论》说, 此种人心能为大事, 其智能得大理; 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 能修难修,能舍难舍, 能忍难忍; 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 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

观自在菩萨,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悯人, 以大觉有情为己任, 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 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此处作"功行"解; "深", 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 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 这就要求自心常在, 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 眼只见佛色; 耳只闻佛声; 身只对佛境, 这样才能发见真心。 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 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为外界所牵动。 知道所谓心想, 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 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从其本性来说, 它们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 是有是无, 又非有非无。 若能到此, 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 浮光掠影, 也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一切声响, 如风之过树, 一切境界, 如云在空中, 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 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 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 心境两忘, 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 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 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 再勇猛精进, 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达于涅盘彼岸。 "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照见五蕴皆空, "照", 光明所到, 照耀; "五蕴",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 也称为"五众"、"五阴", 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 "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即行为; "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 苦厄起于生死。 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 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 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 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 不免要起惑造业, 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 现世执有五蕴, 未来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够了达, 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 扫除一切魔缘, 自然心中清净,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善解佛法, 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故佛在此称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 简言之, 一切物质形态。 "空"指虚空, 真空。 "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 或者说"色灭为空", 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 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不是虚无。 "空"是实相, 实然之相, 实然本体。 空是绝对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 是它的依止。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不依止于相待性, 离却相待, 也就是离却了"空", 事物就会堕入虚无, 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 正是从此意义上,才说"空即是色", 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体就是空, 本来就含有相对性。 不仅如此,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赖性而言, 本来就是假, 就是幻。 而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 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 于是起惑造业, 违背真心, 贪恋物质利养, 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 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 不定何时就会熄灭, 何时就会飘落, 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体, 不过是假缘暂住,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 究其实, 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 包含着"短命", 所以说"色即是空"。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 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 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说呢?以色执著为实有的, 固然不应该; 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 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也是业力所成, 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 从因缘的角度, 它不是无端呈现的, 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院,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 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 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待性, 就是空性, 因此才说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 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 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 身由业力所造, 业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 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轮回流转周而复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 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 远离妙智妙慧,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 落于顽空, 认为人若死后, 清气归天, 浊气归地, 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 于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 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 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 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 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结果种下恶因, 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只有二乘声闻缘觉罗汉, 依佛法修持, 知见能够超出凡夫之外, 得阿罗汉果位。他们知道三世因果道理, 因而了解以色为实有是一种妄想, 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的幻现之法, 不懂得万法无非识情变化而有, 生死也是一种幻化,因而有的惧怕三界厌离生死,以为只要离开色就是真空, 于是闭门独修, 或在深山, 或在坟冢, 殚精竭虑, 一定要离一切相, 只为了求得解脱。结果忘了舍己救人一说, 失却了众生同一本性, 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谛。 他们把解脱也执为一种相, 把空也执成一种相。 所以仍然陷于幻妄之中。小乘得道果者难免执相。 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称为"相分"之"相"。 所谓相分, 就是心中所生起的关于事物或者观念的心中之想,犹如人们所说的心念等。这种相分其实是心中幻化出来的。 心中不著相, 就不会有相分, 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 不会拘于形色而生惑。从而起心动念, 无不符合自心本性, 无不符合真空实相。 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地了。 所以说, 真空不是空, 真有不是有。空不是色灭亡之后才有的, 空与色本来无异, 空是色的规定和依据。 因而真空即是妙有。虚空是华藏的虚空。

[注十]色即是空,此处菩萨又反复再说了达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 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 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 也即是空性。 没有空, 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诸佛菩萨,在时说空, 有时说色说有, 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 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同一的。 就空性至极言, 世间无一色不空;就空性也要发用流行言, 无有一色不显真性。 空与色是两极, 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 世间无一物不空, 世间也无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 不要偏于任何一极, 既不执于空相, 也不执于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识亦步亦趋复如是"的进一步推论。 五蕴当中,色蕴为首, 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 而因缘有的立场上,则其它的四者,即"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其一方面因缘而有, 因空性而生; 另一方面, 也就因缘而无, 也就是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从而归为空的道理。 总而言之, 一切形色之有, 无不是假, 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 又无不是真, 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对的相待性,无不包含着空性。 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是虚空的华藏。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指世间一切法, 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指"真空实相"。 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 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 才会有种种执著, 才会妄执外境为有,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 才会以五蕴为实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 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 根本无所谓垢与净,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灭垢净增减,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 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诫, 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是空, 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其体性原本寂然,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回心经正文[注十二]是故, 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 都是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 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 其中自然没有挂碍之色法, 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无幽不洞, 无暗不除。 佛祖告诫说, 修般若慧的人要时时观照, 不可迷于色心二者。 从根本的究极的角度来看,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对, 是依赖, 它并非磐石不可动摇, 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注十三]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 梵文为Sadindriya。 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 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 众生由于外务, 所以易于不知所归,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业,丧失本有佛性。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 称为"六境", 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视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舌能尝味, 身有所触, 意有所思所念。 总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 由于有污染性, 所以又称为"六尘", 因而"六境"又叫"六尘"。 "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 造作种种业因, 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 本来并非实有, 如果能够了解引理, 虽有六根对待诸尘, 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 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 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 无论他人是毁是誉, 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 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 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 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 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 由不随虚假打转, 心中自定, 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注十四]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此处所说无非是"十八界",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说起来,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的"乃至"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了。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注十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 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缘识,"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受。"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有,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因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才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大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注十六] 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 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

7. 舍利子怎么读几声

舍读第四声时可组成的词有很多,如舍弃、舍弃、舍利等。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声调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声调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词汇。第四声是一个短促的轻声,可以与其他声调组合使用,形成不同的汉字和词汇。

8. 舍字繁体字怎么写的

繁體:餘生孤獨,

“独”,普通话读音为dú。“独”的基本含义为单一,只有一个,如独唱、独立;引申含义为老而无子,如鳏寡孤独。

在日常使用中,“独”也常做副词,表示独自,如独有、独罟。

“独”,初见于秦系简牍时代,会意字。从犬,犬好斗,常为争食而打斗,败者逃走,胜者独食,有单个独自的意思;从蜀,蜀是葵中的虫,喜欢独个盘曲在葵中;蜀兼表声。简体字从从虫。本义是一个单个,后来又在秦朝小篆中发现,“独”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9. 舍利子人名

杨紫琼

个人档案

中文名:杨紫琼

英文名: Michelle Yeoh

更多名字:Yeoh Choo Kheng

生日:1962年8月6日

身高:165 厘米

体重:46 公斤

所在地:中国香港

出生地:马来西亚

国籍:马来西亚

个人经历

杨紫琼生于马来西亚,她自小喜爱运动,打球、游泳等项目都是出类拔萃的。她还能弹钢琴、画中国画。 她虽然没有受过中文教育,但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 和普通话。15岁那年,杨紫琼只身赴英国攻读舞蹈和戏剧学位。

杨紫琼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怡保,原名Yeoh Choo Kheng。在那里,她接受了中小学教育。

1983年她被选为马来西亚小姐。同年,她在澳洲墨尔本当选为“Moomba小姐”。

1984年,杨紫琼被邀请到香港演出一个广告,成龙也在主演之列。初试身手之后,她即刻成为电影界最有潜力的新秀。 1992年,当与成龙合作的影片<警察故事III>公映后,杨紫琼成为亚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1983年,20岁的杨紫琼参加马来西亚小姐竞选并获得冠军。之后,她为履行大马小姐的职责而放弃了回英国继续深造的机会。一九八四年,香港广告商邀请她与周润发拍广告片,自此便与香港影圈结下不解缘,并以《皇家师姐》一片成名,成为香港头号女打星。

这位1983年的马来西亚小姐冠军,1984年以《皇家师姐》成为香港头号女打星,1998年,离婚后复出的她再战江湖,愈战愈勇,拍摄西方经典007新片《明日帝国》,名扬国际。2001年更获国际戏院商协会颁发“最具代表性国际巨星”的称号!

杨紫琼不只是一个打女,别忘了,她当年在英国攻读的是舞蹈和戏剧。

到了20世纪90年代,邦德影片中的“女权主义”也开始急速升温,邦女郎开始担当与007分量相当的角色了。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杨紫琼扮演的邦女郎,她是一位闪光着东方魅力的女侠,是007系列里第一个真正中国版的邦德女郎。杨紫琼的走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一身过硬的真功夫,尤其是007系列之《明日帝国》更是让杨紫琼成为电影史上武功最强,最具震撼力的女郎,更是打出了国际知名度,也因此奠定了亚洲首席动作女星的地位。

杨紫琼的一身中国功夫让人惊艳,在影片中不仅与007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还在许多重要的拳头救了邦德一把,这让通常在007系列电影中以花瓶著称的女演员角色,不再成为邦德的附属品了,而是必不可少的左右手。

曾当选为马来西亚小姐,热衷体育拥有凌厉身手的杨紫琼,在1997年的《明日帝国》中,结结实实替中国女性扬威了一把。她那矫健的身手,果断的气质,戏里戏外抢尽了传统的金发碧眼邦女郎的风头,中止了邦女郎都是弱女子的宿命。更甚的是,相比拥有真功夫的杨紫琼,“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在戏中动作是如此的蹩脚,弄得经常是美女救英雄的窘迫境地。

2001年更获国际戏院商协会颁发“最具代表性国际巨星”的称号! 2009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感情经历

1983年杨紫琼参加马来西亚全国选美比赛荣获了“马来西亚小姐”时,结识了坐在台下的香港德宝电影公司老板潘迪生。到香港后,潘迪生天天陪伴杨紫琼,不久杨紫琼接到第一份工作,在潘迪生的帮助下,和成龙拍手表广告。1988年杨紫琼与潘迪生结婚并退出娱乐圈,但婚姻只维持三年后离婚。九九年杨紫琼宣布与美籍心脏医生亚伦订婚,一年后解除婚约。1999年经成龙介绍与寰亚总裁钟再思认识相恋。2004年与钟再思四年恋情告终。现最新男友是法拉利车队总监,兼法拉利车厂新任总经理托德(JeanTodt)。

代表作品

1984年:头鹰与小飞象

1985年:皇家师姐

杨紫琼——《皇家师姐》夏日福星(友情客串。扮演柔道女教练)

1986年:皇家战士

1987年:中华战士

1987年:通天大盗

1992年:警察故事(三)——超级警察

杨紫琼——《超级警察》1992年:新流星蝴蝶剑

1993年:超级计划

1993年:武侠七公主

1993年:东方三侠

1993年:东方三侠(二)——现代豪侠传

1993年:太极张三丰

杨紫琼——《卧虎藏龙》

1994年:咏春

1994年:七金刚

1994年:笑林小子Ⅱ新乌龙院 Shaolin Popey 2: Messy Temple

1995年:宋家皇朝(宋氏三姐妹)

1996年:阿金的故事

1997年:007之明日帝国

2000年:卧虎藏龙

2002年:天脉传奇 The Touch,杨紫琼——《天脉传奇》

2004年:电影香江三部曲 Chop Socky: Cinema Hong Kong

2004年:飞鹰 Silver Hawk

2005年:花木兰 Hua Mulan (未拍)

2005年:艺伎回忆录 Memoirs of a Geisha

2007年:太阳浩劫 Sunshine

2008年:黄石的孩子

2008年:巴比伦密码 babylon A.D (或译作 生死新纪元Babylon A.D. )

2008年:木乃伊3:龙帝之墓

杨紫琼——《遥远的北极》2008年:遥远的北极

荣誉

1)2001年更获国际戏院商协会颁发“最具代表性国际巨星”的称号。

2)2009年: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评审团主席;

3)2009年:获颁〔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