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生物夜间活动有哪些
赶海一般在早上三四点左右。
要在海水退潮以后,露出了沙滩才可以捡到这些海洋生物,但是海星是很少能捡到的。
潮汐在我国沿海每天起落两次,农历初一第一次高潮高潮出现在半夜12时,约6小时后潮水退到最低,然后又开始涨潮,到约6小时后再次涨到最高,然后落潮;第二天第一次高潮时间比前一天推迟约0.8小时(约48分钟),到农历16,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中午12时;如此循环。
涨潮时当然不宜赶海,尤其在刚开始时,海水由退转涨,容易出事,最好当然是在海水刚开始落潮时,已到滩涂,可悠转3、4小时然后撤回,按此计算,农历初一是12时过开始退朝、初二是12时48分、初三是1时36分、初四2时24分……;每天推迟约48分钟。
因为沿海海岸线地形不同,经纬度差异,各地潮汐时间可能还有小差异,涨潮速度也有不同,最可靠的还是请教当地人士,最为安全妥当。
扩展资料:
涨退时间
半日潮涨退时间为每12个小时潮水涨退一个周期。
简易的潮水时间计算方式为:最高潮时间=农历×0.8,最低潮时间=最高潮时间+/-6。
掌握了规律,记住计算公式应该不是难事,下面就拿几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此公式:
假设:今天为农历15,最高潮时间=15×0.8=12,即中午12点和午夜零点;最低潮时间为早上6点和晚上6点。近距离观察的时间为早上的4点—8点以及下午4点到8点。
例如:
1)2000/12/31:农历日期是初六,因此涨潮时间是6*0.8=4.8,也就是说涨潮时间是早上和晚上4点48分,
2)2001/10/28:农历日期是十二,因此涨潮时间是12*0.8=9.6,也就是说涨潮时间是早上和晚上9点36分,
3) 2002/1/1,农历是十八,涨潮时间是(18-15)*0.8=2.4,也就是说涨潮时间是早上和下午2点24分,
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就是农历十五和农历三十都是12:00的水时,其他时候就都是48分钟的倍数(以初八为例:三十是12:00,初八就是8*48=384分钟,就是12:00加上384分钟,也就是6小时24分钟,就是6:24和18:24)算法比较烦琐,不过还是挺准的!夏天水时都会推后一些
2. 海洋生物怎样活动
1975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在美国东北部沿海考察时,发现海底沉积物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细菌。
放在容器中的细菌样品,仿佛受到某种支配一样,总是聚集在容器的北边,当他转动容器时,这些细菌又会跟着向北移。这位科学家很快联想到,也许是地球的磁场对细菌产生的影响。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拿出一块磁铁在容器上方移动,结果发现细菌会随着磁力的方向“游来游去”。这一发现引起麻省理工学院专家理查德的好奇心,经过研究,他向人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种细菌的细胞内有一种类似指南针的天然定向器,是由20几个大小约0.05微米的磁性颗粒构成的。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回归机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它说明生物在地球磁场中的定向运动,是通过体内的磁小体进行的。3. 哪些海洋生物活动的特点
海雀不是海洋生物,是种鸟。
海雀是鸟纲鸥形目海雀科(或归鸥科海雀亚科)鸟类的通称。
前趾间有蹼膜,后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全世界有13属21种。是典型的海鸟。体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上来。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
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体型、习性均类似企鹅(但它会
飞
),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繁殖,冬时南迁到地中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台湾省。海雀集群繁殖,两性都抱窝育雏。每窝产卵1枚,梨形,白、蓝灰、绿色,有的具桂红色斑点。孵化期30~36天。
中国有3种:扁嘴海雀、角嘴海雀和斑海雀。
4. 海洋里的夜行动物
能
因为章鱼是夜行性动物--对于光线十分敏感--喜欢待在黑暗的环境之中,渔夫常将专用的陶罐抛入海中,然后算好时间、请君入瓮--等着章鱼钻入罐中、自投罗网;鱿鱼、墨鱼却喜欢光亮,渔夫就利用其之习性在捕捞船上挂起集鱼灯等着它们蜂拥而至,然后一网打尽。
5. 海洋生物夜间活动有哪些特点
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壶等,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蟹类涨潮时躲藏在洞穴内,当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捕食。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周期。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繁殖;许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在热带草原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活动则与降雨量变化相适应。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最高。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其实,生物钟不只是动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存在这种节律性。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6. 海洋生物活动方式大全
没人请,自己搬小板凳过来的,人生处处是惊喜,有很多发明都是与海洋动物们学习的!
这类叫做仿生学。
一、鱼
聪明的人们,看着鱼和海豚的形体发明了船与潜艇。
二、水母
人类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风暴预测仪,能今早对风暴做出预报,为航海业的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三、蓝藻
人们看着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设计了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以此获得大量的氧气。
7. 海洋生物夜间活动有哪些种类
夜光鱼,学名光脸鲷
会发光的鱼。在印度尼西亚到红海沿岸的海洋里或者在较深的珊瑚礁上有一种体长约8厘米的光脸鲷鱼。黑暗中这种鱼能发出强光,能使离它二米远的人看清手表上的时间。光脸鲷鱼每分钟可发光2次~75次。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到目前为主,光脸鲷的发光亮度在所有发光动物(包括陆生动物和海洋动物)中是最亮的,因此有“壮观的夜鱼”之称。尤其引人感兴趣的是,光脸鲷的眼睛下缘不仅有很大的一层暗色的皮膜,附着在它的发光器官的下面。皮膜一会儿上翻,遮住了它的发光器官,一会儿又下拉好似电灯开关一样,一亮一熄,闪蓝出黄绿色的光。这种奇妙的闪光现象,在鱼类中是十分罕见的。白天,光脸鲷隐匿在洞穴或珊湖礁中,仅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冒险出来,常常12条~60条一起活动,多时可达200条。它们不成线状排列,而排成球形队列。当它们一齐拉下皮膜时,群鱼的发光器官好似无数的明亮星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亮球,以此来引诱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作为自己的食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招来了一些大型的凶猛鱼类。当它将要受到威胁或袭击的时候,会立即巧妙地拉上了皮膜,顿时漆黑一团,它则乘机溜之大吉。光脸鲷的正常闪光是每分钟2次~3次,受到惊扰时,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可以达到75次,以此来模糊敌人的视线,这是它逃避致害的又一种方式。像许多其它鱼类一样,光脸鲷的发光也依赖于共生发光细菌作为它的光源。据测定,这种鱼的一个发光器官中大约有10亿个发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到鱼的发光器官上,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寄主则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它们也帮助寄主引诱食物和逃避敌害。由发光细菌共生而引起的发光现象,甚至在动物体死后的几小时,还能继续发光。最近,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捕捉到的光脸鲷放在室内的水族箱里,同时做了一个能闪光的脸鲷的精细模型。当模型放入水族箱的时候,光脸鲷就纷纷向模型游来,并拉下皮膜、闪显出黄绿色的光。这说明了光脸鲷的闪光是彼此联络的信号,也是它们群居生活的一个特征。
附图为光脸雀鲷,光脸鲷的一种。
8. 夜间活动的海洋生物
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夜晚人们可以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行,这是由于萤火虫体内一种称作虫萤光素酶的化学物质与氧气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的光亮。
这种被称作虫萤光素酶的化学物质像开关一样启动这种反应,当萤火虫产生虫萤光素酶的时候,这种反应就开始了,萤火虫便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荧火虫的种类很多,在它们的腹部末端都有一个能发出绿色光辉的发光器官。
它们白天伏在草丛中,夜晚飞出来活动。尾部的那盏绿色的小灯,把夜空装点得同幻境一般。难怪有人看了会害怕。
荧火虫不仅成虫可以发光,就连卵、幼虫、蛹也会发光。
成虫的腹部末端有个发光器。
雄虫的发光器为两节,雌虫为一节。在发光器的透明皮肤下面有发光层和反光层。
发光层呈黄白色,是一种叫作荧火素的蛋白质发光物质。
当荧火虫呼吸时,这种荧火素便和吸进的氧化合成荧光素酶,于是,它们的尾部就开始一闪一闪地发光了。
能够发光的生物还有海洋中的藻类和萤科的其它昆虫,它们都是利用虫萤光素酶与氧气产生反应,从而发出光亮的。萤火虫发光的原因第一,发光是为了求偶。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型式不同,因此在种类之间自然形成隔离。
萤火虫中绝大多数的种类是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
雌雄之间发光相互吸引追逐,寻找自己满意的对象。
第二,发光是为了吓唬敌人。1999年,学者奈特等人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实成虫的发光除了找寻配偶之外,还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学者安德伍德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试验,证实幼虫的发光对于老鼠具警示作用。
9. 夜间的海洋
恐怖绝对的恐怖,我曾经在海边的码头值过几年的夜班,夏季还好说,想想冬季,昏暗的灯光照射在幽暗的海面上,显得大海更加幽深,深不可测,海水不停拍打着码头和停泊的渔船,不时发出一两声怪异的声音,小北风呜呜的刮着,令人是毛骨悚然寒意顿生,我是不敢看海面的,脑子里胡思乱想能不能钻出一头巨齿鲨向我扑过来啊,哈哈,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想想,我觉得大部分人是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恐惧,是本能的反应吧。谢谢
10. 海洋生物夜间活动有哪些动物
世界上有黑海鸟叫黑脚信天翁。它体长79-83厘米。嘴黑色,嘴基和眼下方灰白色,其余全身黑褐色。个别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脚黑色,能与短尾信天翁区别。黑脚信天翁主要觅食头足类、软体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也吃船上废弃的食物和垃圾。
它既不会在空中追捕食物,也不会潜入水中觅食,主要在海面表层觅食。通常单只,在食物丰富的地方也常集成数只的小群,在白天和晚上都进行活动和觅食。
11. 海洋生物晚上睡觉吗
睡觉方式:一半大脑睡觉,一半的大脑保持清醒
海豚也会睡觉,只是睡觉方式很奇特。它不像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有固定的睡觉时间,而是大脑两半球进行交替睡眠。当右侧大脑半球进入睡眠状态时,左侧大脑半球则处在兴奋状态,一段时间后,进行交替。
拓展资料
在动物世界中,陆地动物和水里动物的睡眠方式有很大区别的:陆地上动物都有一个稳定睡眠时间段,例如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或白天休息晚上狩猎等,但很多水里生物都是大脑两半球是交替睡眠的,海豚也具有这种奇特的睡眠习惯。
海豚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同时它们的行为也非常好动,总是有个游动,几乎没有看见它们休息,就像是完全不用睡觉,其实海豚为适应海洋生活,已进化出一种“睡眠行为”休息方法:海豚的大脑两半球则是交替睡眠的,就是说海豚可以一半的大脑睡觉,一半大脑保持清醒。
海豚之所以有这样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避免在睡眠过程中溺水,海洋哺乳动物的呼吸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保持对其呼吸孔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不像人类睡着了都可以自主呼吸,而海豚每一次呼吸都需要大脑神经来调节,若海豚的两个脑半球都睡着了,都处于无意识状态,那海豚很有可能会窒息,所以必须有一个脑半球不能进入睡眠,两个脑半球交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