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球变暖海洋图片手绘(全球变暖图画)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12 08:53   点击:28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全球变暖图画

包含丰富有趣的环保科普理念和知识,紧紧围绕低碳生活理念展开,向读者介绍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低碳常识,主要包括低碳小常识、家庭低碳生活、家居低碳节能、低碳休闲娱乐、低碳办公五部分精彩内容,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低碳生活的内涵,并从身边小事做起,深度参与低碳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书旨在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图文并茂地教会我们如何过上绿色自然的低碳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绿色时尚新生活,适合所有对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亲子阅读。

2. 全球变暖图画怎么画

人类最早注意到自己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气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4世纪。那时,身为亚里士多德学生的泰奥弗拉斯托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观察到菲利皮(古希腊的一个地区)在森林几乎被砍光之后,气温似乎变高了。然而,那时的宗教思想大行其道,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发现在当时就像落入大海里的一滴水,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过了2200年之后,也就是到了19世纪初,气候变化的问题才被重新重视起来。不过,这并非由于科学家们重新看见了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观点,而是因为一位地质学家的发现。

1837年,瑞士地质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斯提出了著名的冰川理论,认为地球在很久以前曾被冰川所覆盖,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其他一些热带和温带地区,竟然也有跟格陵兰岛一样的未分层砾石,而这种砾石只在冰面下才能形成。

正是这一发现,促进当时的科学家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一颗行星的气候发生全球性的变化?不过此时,大多数科学家只单独地在意气候的大规模变化,而并不关注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

早在1824年,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提出了一个设想,由于太阳辐射到达了地球,而反射自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因为大气中某些元素的作用,无法轻易地返回太空,因此地球比理论上的要温暖一些。而在32年之后,美国女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尤尼斯·牛顿·福特决定以严谨的科学实验来验证傅里叶的假设。

尤尼斯·牛顿·福特发现,在同等太阳照射条件下,如果空气中的水分越多,那么空气的温度就会越高。另外,她还发现,除了水分,二氧化碳也会造成这种现象,而且二氧化碳对气温的影响最大。

根据自己的发现,福特推测当初处于冰河世纪的地球在某个时间段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地球大气温度因此升高,冰河世纪也就结束了。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充满着对女性科学家的歧视,身为女性的福特,她的发现也就因此没被承认,甚至还被阻止发表。

不过她的发现并非毫无作用。到了186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在福特的研究基础上证明了,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的比例变化是地球历来发生大规模气候变化的原因。随后,他还首次证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之间的联系,并阐明了其原理。此时,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真正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是一个英国工程师,他叫盖伊·卡伦达,生于1898年,是一个真正在气象学领域的业余科学家。

业余气象学家盖伊

尽管气象学早在18世纪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但是我们看到,发现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却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盖伊也并不属于气象学专家。盖伊虽然是发动机工程师,但他获得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力学和数学学位,因此,他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其实,盖伊发现了二氧化碳才是全球变暖的幕后推手是无心之举,而盖伊的发现历程仿佛是历史的重现。

盖伊在成年之后发展出了收集天气数据的爱好。在收集天气数据的过程中,他观察到全球的温度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有所上升。由于好奇全球变暖的成因,盖伊就在业余时间,一共花了上千个小时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通讯,并从数百个气象站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盖伊在考虑了各种能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因素之后,还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手工计算,最后他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从19世纪末的274~292ppm(ppm是百万分率,定义为百万分之一,如1ppm即百万分之一),上升到1937年的百万分之三百ppm(21世纪则上升到百万分之四百 ppm)。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不仅和全球气温上升呈高度相关,而且还能直接归因于人类日益增加的生产活动。

盖伊在1937发表了《二氧化碳的人工生产及其对温度的影响》论文,这篇论文于1年后被更为专业的人所注意。盖伊得以在6位气象学专家面前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尽管盖伊的结论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程序上的,但是专家们首先质疑的是盖伊论文中二氧化碳和温度数据的准确性,而不是选择检验数据,并直接忽略盖伊的发现,其中一位专家还直言:“盖伊并不是气象学专家。”因此盖伊的论文也就没被广泛地宣传。

盖伊并没有气馁,相反,他不断地发表更为全面的论文。即使被不断地以“二氧化碳数据不准确”为由所拒绝,盖伊直到1964年去世之前,仍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划上句号的“基林曲线”

不过盖伊的努力并非是徒劳的,总有专业的气象学家对盖伊的发现产生兴趣,美国地球化学家查尔斯·基林就是其中一员。基林似乎从盖伊的经历里吸取了教训,他收集地球二氧化碳的数据所使用的是自己参与研制的、精确度享誉整个科学界的仪器。

或许正是因为数据的精确度无法再被质疑了,基林在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之后,并没有受到什么争议。随后,他的研究迅速被其他气象和气候科学家所注意,并引发其他相关的研究。

著名的“基林曲线”就是基林的研究成果之一。基林曲线是一幅图,该图准确地显示了地球上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含量。另外,基林的研究还表明,正是由于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从此之后,世界各国领导人也终于开始重视全球变暖的问题,并促进相关教育;人民大众也开始知道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概念。终于,关于发现全球变暖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3. 全球变暖的图片简笔画

每天都有数百万次的闪电划过天空,过去数万年,人类已经无数次的目睹过这种现象了。地球的生命也很有可能源于闪电。在1952年,化学家哈罗德·乌里(Harold Urey)和他的研究生斯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在实验室里证实了这个想法。当时,他们模拟了早期的生命环境并把它暴露在人造闪电下。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最终得到了由生命的基石也就是氨基酸组成的“原始汤”。根据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欧·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的说法,闪电甚至也在人类思维的进化中发挥了作用。威尔逊认为,当闪电在非洲大草原上燃烧大型动物时,将整具尸体都烧熟了,可以随时食用,人类的祖先从中获得了高蛋白、促进大脑发育的食物。同样的,闪电为我们祖先提供了可捕捉的火焰,以便家里的火能够一直燃烧。人类的哲学和文化正是在篝火周围(闪电使之成为可能)产生的。

早期的人类只看到了闪电的巨大力量,对它的电学性能及其对生命和进化的影响一无所知,他们认为闪电直接来源于诸神——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主神宙斯,他从奥林匹斯山上扔下致命的雷电。北欧神话中有奥丁之子索尔,他那隆隆作响的战车车轮和魔法锤产生了雷鸣和闪电。其他文化,从日本到斯拉夫,也有类似的神灵。

这些早期的联想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闪电象征着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力量以及创生。我们仍然被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1931)中的场景所吸引,在雷的轰鸣中疾驰的闪电使得由尸体组成的怪物(鲍里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饰演)更强大。闪电也代表以眩目的速度传导的压倒性力量。军事徽章通常以闪电为特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副武装的军用飞机被命名为闪电和霹雳。在那场战争中,纳粹称他们在欧洲发动的快速袭击为“闪电战”。他们把党卫军单位的首字母写成两个闪电的形状,进一步加强了象征意义。

“高压”标志仍然是可怕的闪电,但闪电也已成为电力的普遍象征,为我们服务。像我的智能手机这样的数字设备只使用很小的无害的电压,但手机在充电时会显示出一个小小的闪电。几十年来,电力行业一直用Reddy Kilowatt为自己做广告。Reddy Kilowat是一个简笔画的卡通形象,用闪电做成四肢,用灯泡做成鼻子。

闪电这种普遍存在的电现象在地球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我们对宇宙中的奇异天体的了解与日俱增,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居然不了解距离我们头顶几英里的闪电的起源是什么”物理学家Joseph Dwyer和马丁在2014年的一篇该领域的综述中如是写道。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如今需要迫切的了解闪电是因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闪电对全球的破坏。

人类从科学的角度观察闪电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将闪电和雷声归因于自然原因:火、风和云之间的碰撞。大约在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同样断言“干呼气”——一种从地球上升起的可燃气体——引起雷声,然后燃烧产生闪电;他写道,我们会先看到闪电,因为“视觉比听觉快”。

直到18世纪科学家们开始用电火花进行实验,闪电产生的机制这一神秘的面纱才被揭开。这项工作让他们意识到闪电也是同样的现象——在云层和地面之间产生巨大的电火花。博学多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第一个提出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点的人。1752年,他在费城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当时他把一只风筝扔进了雷雨中,并把线的一端握在一把金属钥匙上。当他的指关节靠近钥匙时,他看到并感觉到电火花。这一结果开启了闪电研究的新时代。

尽管富兰克林的研究在取得突破后仍在继续,但两个世纪之后,人们才对闪电有了新的重大发现。1960年,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海因茨-沃尔夫拉姆·卡塞米尔(Heinz-Wolfram Kasemir)提出,闪电始于云层中正电荷和负电荷区域之间形成的“引线”——空气中电流可以流动的通道。与从带电云到地面的火花这一简单而似乎已经确立的观点不同,卡塞米尔的观点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闪电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产生的,因此他的观点一致得不到重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飞机上的测量结果证实雷雨云内部和附近确实存在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域。

当研究人员找到了确定闪电电压和电流的方法时,我们对闪电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闪电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和我们日常的家用电器系统是类似的。但是,在数百万伏特和数千安培的情况下,这些闪电的能量比我们家用的电灯、冰箱和电视机所使用的110伏特和100到200安培的能量都要大好几个数量级。

物理学家学会了用高速摄像机来分析闪电的发展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向雷暴中发射拖着铜丝的火箭,人为地触发了闪电。来自美国雷暴发生率最高的佛罗里达州的国际闪电研究与测试中心的德怀尔、乌曼和其他科学家多年来已经检测了约400个触发闪电。

通过这些努力,研究人员了解到,当雷雨云中的冰晶在上升的气流中向上运动,遇到霰粒子(一种软冰雹),以及零度以下仍保持液态的过冷水时,就会产生闪电。相互作用在云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产生正电荷和负电荷,而在云的下方一般是正电荷区域。相反的电荷增长并相互吸引,直到它们之间的电场开始撕裂中间的空气,并且产生电流。这是卡塞米尔提出的“引线”,它可以发生在云中,云与云之间,或云到地面之间。

高速摄像机显示,最常见的雷击是由一系列“引线” (通常光线太暗,肉眼无法看到)以之字形将电子向下输送时发生的。接近地面时,电子与下面的正电荷相互作用,使空气完全能够携带电流。结果,来自云层的电子沿着“引线”们引导的同一条锯齿状的管道快速地跑向地面。这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闪电。电流将空气加热到3万摄氏度,这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发出耀眼的闪光,迅速膨胀的空气产生了雷声。其他的效应也会随之而来,但总是伴随着能杀死或伤害生物几千安培的电流,而且它们携带着足够的能量来燃烧或摧毁它所撞击的物体。

虽然我们可以大致地追溯闪电的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对一些细节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尚不清楚冰、过冷水和霰如何相互作用以分离正电荷和负电荷。另一个谜团是:从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电的所有知识来看,在先导物形成之前,穿过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空气间隙的数百万伏特的强电场是必要的。云层内部的测量表明,内部磁场从未达到这个水平——然而闪电还是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德怀尔和乌曼认为闪电的诞生是大气科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解决这些难题将具有实际意义,因为闪电正变得更具破坏性。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可以将闪电的电流从建筑物上转移开,减轻了一些危险。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雷电造成的人员死亡、建筑物破坏、扰乱航空和电力系统、引发野火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这些会促进对流,即暖空气和水汽的上升,从而形成雷暴,从而产生更多的闪电。以色列的跨学科中心的大气科学家Yoav Yair指出另一个因素:人们在城市地区日益增长的密度——现在为5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68%,高楼大厦、空气污染使雷击的可能性更大。

这些变化的影响很大。例如,Yair指出,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闪电对飞机航班造成的干扰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一亚太地区包括一些易遭雷击的主要地区,其航空交通量正以每年近5%的速度增长。在另一个例子中,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澳大利亚、南非和南美洲或干旱或潮湿的生态系统中由闪电引发的火灾。本世纪,此类火灾的数量有所增加,科学家们将这一趋势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因为雷击次数的增加并使得火焰更容易被点燃。

对于这些危险,我们的一种反应是跟踪闪电,这也有助于研究。闪电是一种强大的电磁辐射源,大部分频率低于500千赫(AM无线电频段从540千赫开始,这就是为什么闪电在AM刻度盘的底端产生静电)。在这个范围内工作的传感器可以快速地对远距离雷击的位置进行三角测量。例如,全球闪电定位网络(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WWLLN)使用了70多个放置在全世界各地的设备来跟踪闪电。

2017年,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乔尔·桑顿(Joel Thornton)及其同事利用WWLLN的数据发现,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两条繁忙的航道上空发生闪电的频率是邻近海域的两倍。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差异来自船只燃烧化石燃料时释放的气溶胶颗粒。这是大气污染增强闪电的有力证据。闪电定位系统还可以监测极端天气,保护机场的航班运行。2013年,一个定位系统为缺乏气象数据的菲律宾棉兰老岛确定了数百公里远的一场强台风的运行轨迹,

当闪电与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其他红外波段的特征辐射。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辐射可以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装备的太空卫星上探测到,这些卫星可以扫描地球的大部分区域。201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Rachel Albrecht和她的同事对卫星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们确定非洲和亚洲地区是闪电高度活跃的地点,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是地球上闪电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它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平均每年产生297天的雷暴。该地区每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233次闪电,而全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6次闪电。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与闪电活动的模型结合起来,从而长期预测闪电将袭击的地点。

为了防雷,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典型的闪电的能量或功率。闪电和伴随而来的雷声是地球上常见的最亮的光和最大的声音,表明能量水平很高。另一个线索是闪电产生x射线和伽马射线。就像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一样,人们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伴随闪电而来的电场将基本粒子(这里指的是电子)加速至很高的能量,这些高能粒子产生x射线,并且引发核反应的伽马射线。

虽然很难测量闪电击中物体所传递的能量有多少,但一种研究“闪电化石”(lightning fossils)或fulgurites(闪电的拉丁语)的新方法给出了答案。当闪电将沙子、土壤或岩石加热到足以融化这种材料并将其变成玻璃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2016年,地球科学家马修·帕塞克(Matthew Pasek)和马克·赫斯特(Marc Hurst)分析了从佛罗里达州一个沙矿中回收的266个空心圆柱形fulgurites,这些fulgurites的长度从几厘米到一米多不等(已经发现了其他长达5米的fulgurites)。利用已知的将二氧化硅(沙子的主要成分)玻璃化所需要的热量,研究人员发现,闪电只花费了很小一部分能量就能将沙子变成玻璃。

然而,传输的功率取决于目标材料。201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陈江志(音译)和同事研究了花岗岩中的富尔古石,雷击会在它内部产生高压冲击波。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雷电会在几十微秒内以10万摄氏度的温度将岩石加热到2000摄氏度以上,融化后形成一层玻璃。这可与陨石撞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相提并论。进一步的研究将衡量其他材料的这些影响,并为设计适当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科学家们想知道,闪电蕴含的高能量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但是也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免费的可再生能源。在马拉开波湖,在每年每平方公里233次闪电中,每一次可获得10亿瓦特的电能,就可以为20户居民提供电力。这将需要建立一个收集站网络来捕捉闪电,储存不定期到达的电涌,并根据需要向用户分发电力,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在经济上无法与其他能源竞争。但是,一旦我们了解了闪电的古老秘密——是什么触发了闪电——也许我们就能学会如何在闪电造成伤害之前就阻止它,以及如何把它集中在可以收集和使用它的能量的地方。

无论对普通闪电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对球状闪电这种罕见而奇特的形式的了解就更少了。球状闪电是一种发光的球体,出现在雷击或雷暴附近,会在空中漂浮几秒钟。1638年的一位早期目击者描述了一个直径超过2米的火球进入英格兰德文郡的一座教堂,造成4人死亡,并毁坏了教堂。据报道,在现代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目击事件,人们看到球状闪电穿透玻璃,出现在封闭的金属飞机内。人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来解释这一非凡的现象,但由于缺乏一定量数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然而,在2012年,观察普通闪电的中国科学家幸运地看到,闪电对附近的地面撞击形成了一个发光的球。他们记录了照片和视频,以及球状闪电的第一个光谱,这个光谱中包含硅——土壤的主要成分。这一结果支持了2000年提出的一个理论,即雷击将地面上的硅转化为纳米颗粒形式的硅化合物时,就会产生球状闪电。引申到空气中,这些物质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氧化,产生一种独特而持久的发光源。这一假设尚未得到证实。

尽管这个谜团一直存在,但我们现有的知识已经帮助我们研究了其他有大气层的天体,比如木星。这颗行星显示出大量的闪电活动,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在1979年首次观测到这一现象,而且从2016年开始环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宇宙飞船如今也观测到了这一现象。朱诺号已经探测到来自数百次闪电的无线电波,这些闪电据信是由水和冰的电荷分离产生的,就像在地球上一样。但是地球上的闪电在赤道附近最为密集,而木星上的闪电则集中在两极附近。这是了解木星上的水分布和行星大气动力的重要线索。

在土星上也观测到了大量闪电,它有自己活跃的大气层。令人惊讶的是,火星——其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气中——也出现了闪电;但在那种干旱的环境中,这种“干闪电”并不依赖于大气中的水和冰。取而代之的,就像在地球上发生的一样,这些放电来自火星上常见的强沙尘暴携带的微小颗粒之间的摩擦。

火星闪电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这颗行星如果不是现在的外星生命存在的地方,也可能是过去的外星生命存在的地方。从2008年开始,NASA着陆器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高氯酸盐——一种含有负离子ClO4-的化合物。这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它们可以为可能生活在古火星上的某些微生物提供养料。高氯酸盐的含量比火星地质条件表现出的要多,这暗示着它们是由闪电形成的。现在,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刚刚发现,在模拟火星环境下的放电会产生大量高氯酸盐,这对研究外星生命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实验是在一颗以一位古代神命名的行星进行的,它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在神统治下的时代和1952年米勒-尤里(Miller-Urey)的实验,该实验首次寻求对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闪电体现了人类从信仰神控制的宇宙到信仰我们可以掌握的自然世界的进化,其中的奥秘还有待解决。

4. 全球变暖的图表

 

1、首先确认显示器有没有设置过,可以恢复出厂进行清除。  

2、各种型号显示器恢复方法:  1)戴尔(Dell):在关机的状态下,先同时按住“ENTER”键和”+”键,再按下电源键打开显示器。再按“MENU”键即可。  2)AOC:按menu调出主菜单,将光标移动至全屏缩放那个图标上,长按MENU不松,即可见AOC的工厂模式菜单。  3)长城:先按住MENU键再按电源键,等显示器打开后再按一下MENU键,就可以进入了。  4)惠普:关掉显示器——按住MENU,然后再按电源开关——MENU不放,直至看见检索信号,并等待检索信号消失——松开MENU键,再摁一次MENU键。  

3、在确认VGA线有没有损坏,将视频线来回晃动看显示器颜色是否会显示正常。  

4、如果在晃动过程中能瞬间正常说明是VGA线坏了,更换新的。

5. 全球变暖图片素材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6. 全球变暖图片怎么画

原本科学是个小众领域,平时也没几个人关心这些东西,但气候和外星生命除外。近日,又有科学家发布了新的研究结论,预计到2100年,地球上的夏季可能会延长到6个月之久,尤其生活在北半球区域的人们。

这个结论当然不是拍脑袋得出来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以往多年的气温数据,从1952年到2011年这几十年来看,温度一直都在随着时间的递进而发生变化:

夏季的天数也从统计时间开头的78天,延长到了统计时间结束的95天,相应的,冬天也从76天减少至73天。

与此同时,秋天同样从87天减少至82天,而春天也从124天变成了115天,这两个过渡性的季节也因为冬夏天数的变化而同步改变。

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如今的冬天,似乎没有小时候冷了?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条件好了,大家可以呆在空调房里,也不只是因为我们可以多穿几件保暖防寒的衣物。实际上,地球的平均气温的确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如今的冬天的确没有那么冷了,而夏天却变得越来越热,这也是为什么最高温度这个指标总是一年被一年打破。

夏天变得更长意味着什么?

当夏季持续时间变长,其他季节的天数自然也就变少了,而冬天很可能会缩短至不到2个月。在加州,野火可以说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当夏季变得更长,也就意味着这里的“野火季节”也会变得更长,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极端风暴和疯狂热浪。

不像其他的科学研究,似乎和我们普通人总有那么一大截距离,天气变化关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气候变化会影响农民种植各种农作物;那些携带了众多病毒的热带蚊子,将会有更长的时间往更广泛的范围进行散播;而对于动物来说,他们很可能会因此走向灭绝,尤其是那些原本就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动物,升温不仅不会让它们觉得气候变好了,反而会扰乱它们的各种行为。

全球变暖已经是世界性话题,倘若所有人从现在开始什么也不做,不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全球变暖,也不产生更多加剧全球变暖的行为,那么,预计时间来到2100年的时候,此时的夏天和春天会比2011年时提前一个月左右,而冬天和秋天却比2011年万来半个月的样子,而夏天的平均温度也会比如今高出不少。

气候变化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影响,人类应该警惕吗?

我们不说时间太久远的事情,单从2020年来看,北极遭遇高温,远古生物的尸体被发现,伴随着冰川面积退缩、永久冻土融化,这样巨大的变化很可能是不可逆性的。格陵兰现在每年都会有500千兆吨冰量的损失,这比他们的降雪了高出了不少,岛上的冰原会因为冰层融化越来越像基岩上方靠近而产生巨型滑坡。

要不了多少年,不仅格陵兰周围的生态系统会变得愈发不稳定,就连冰川水汇入大海的走向都会变得不确定。也就是说,如果格陵兰的冰川融化速度保持现状,那么,未来海岸线都会变得和如今不一样,格陵兰甚至可能需要重新绘制地图了。

干旱是野火发生的重要诱因,而气温上升和雷电频率增加,都会导致森林野火发生的概率更大,在去年,灾难性的大火发生了好几次,有的还创造了最大野火记录。虽然,野火的发生地距离很多人都有十分遥远的距离,但是,森林燃烧时损失的树木、排出的有害气体,却被所有人共享,即便大家短时间内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长远来看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当气温升高喝水变暖,哪怕是遥远的南极冰川也会被加速消融,更有研究显示,地球已经潮湿温室状态发展了五千年左右。面对这样的生存警告,我们的确不应该再把节能减排当作是喊喊口号,因为,全球变暖已然成为趋势,而身处其中的我们既可以加速这样的变化,也可以减缓它的发展态势,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有怎样的生活环境,早已不再只是物质就可以决定的了,人类文明能够在地球上繁荣多久,其实也与我们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息息相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