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的海洋文化
不仅西方古代文明是海洋文明,西方的近代文明更是海洋文明,包括现在全世界都属于海洋文明的范畴。在古代,全世界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并存,甚至说是两者结合的,特别是欧洲国家历来就是如此。
当然首先要解释一下,这个海洋文明并不只有海岛国才属于海洋文明,比如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国,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离不开海洋。海洋文明是指依靠着海洋生存,并依托着海洋产生了人口的聚集,从而逐步产生了村庄,之后再发展到了城镇,最后到了围绕着海洋贸易而发展出来的城市,当然这样的城市就是一些繁华的港口城市。
而且能够称得上“文明的”,通常来说历史都非常之长,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更是早期孕育人类文明摇篮之一。
西方古代的海洋文明,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腊,他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的城邦文化,就是依托着海洋发展起来的,持续了650年左右,大约的时间线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
当然古希腊这个地方能够孕育出海洋文明,这也是和他的地理结构有关。古希腊是一个文明的泛指区域,而并不是一个国家。古希腊的区域主要在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以及土耳其沿岸地区和意大利东部以及西西里里岛的东部一带。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孕育出了独特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海上贸易也非常发达。
学过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古希腊是一个城邦组合,最典型的两个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一个经济繁荣,一个武力强悍。这些古希腊城邦竟然能够对抗波斯帝国这样的庞大帝国的入侵,公元前5~6世纪,古希腊地区的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也很发达,也产生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这一时期的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建筑,诗歌,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等多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果。
虽然后来希腊城邦被灭,但是希腊文化却被罗马人继承发扬,之后就成为整个西方国家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而欧洲在14~16世纪的发生的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也正是由于西方国家有这种文化渊源,所以海洋文明一直根植于西方人的基因中,虽然也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不思进取,思想禁锢,但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对海洋的探索。
特别是进入近代,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资助了很多航海家的,开辟了新航路。之后大航海时代彻底到来,荷兰、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西方国家迅速跟进,开启了近代数百年里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殖民帝国时代。
水有源,树有根,正是由于海洋文明根植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基因之中,所以才能诞生一批又一批的强大的海洋国家。特别是意大利,法国,荷兰,丹麦这样的国家,虽然不是海岛国家,但也是海洋沿岸国家,海洋贸易的历史也超过1000年以上。
当然海洋文明天然具有比较清晰的冒险精神,这是西方人能够在近代超脱东方文明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个人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搞海洋贸易,还是因为本身生产力不足,农耕文明不发达,加上自己的土地贫瘠,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
所以海洋贸易就也是西方人的好生活的方式之一,恰巧海洋贸易又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活动之一,虽然风险很大,但来钱也很快。更何况所谓的海洋贸易,很多的是半贸易半劫掠,最终归咎起来还是生活所迫。
和我们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发展逻辑完全不一样,最终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明状态。
2. 西方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对待西方传统文化我们要看清他的来源,不能简单归纳是罪感文化。
文化是生活的体现。西方传统文化是海洋文化为主,海洋文化的核心一定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的形成是海洋渔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试想一下,一个人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出海捕捞,所面临的一方面是海洋的不确定性风险给自己捕捞者的生命威胁,另一方面,捕捞者出海之前对弱小的家人要做做好安排,他们彼此靠什么相信呢?
于是,祈求上帝保佑平安,就杜绝出来了上帝。这是人类面临自然灾难无法克服的初期恐怖心理,长期以往就成为了就形成了文化善意的的出发点和归属。
所谓的“罪感文化”出发点和终极指向都是“劝人向善”,并最终建立一个“善”的社会,彼此得到互相帮助和心灵的慰籍。
西方社会传统文化中劝善的方式都是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道德“道德标准”。他们认为谁违背了这一道德标准随,便有一种心灵上的不安,会有一种懊悔、羞耻和罪恶的感觉。西方很多人到教堂去祷告和忏悔是源于零星的不安。
海洋文化中捕食者是以结果为导向,追求的极致是短平快,短平快就是要尽快地脱离海洋未来的风险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他们不在乎手段如何,而是只要那样来的快就会产生行为的冲动。结果是犯罪感特别强。加之后工业文明的发达,海洋文化催生了海盗行为,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资本的全球嗜血扩张。
西方的天主教就认为人生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赎罪。所以,几千年来,他们的文化中积淀出“罪感文化”的传统。
3. 西方的海洋文化视频
BBC的与恐龙同行特辑之海底霸王。主人公奈吉•马文。 危海排行:
一:白垩纪;
二:侏罗纪;
三:中新世;
四:始新世;
五:泥盆纪;
六:三叠纪;
七:奥陶纪。 还有异特龙之谜、异特龙大艾尔、巨龙国度、镰刀龙探密也好看哦! 不推荐看侏罗纪的危海,以免误导(BBC说滑齿龙有25米,科学家却证明了它只有7.5米)。
4. 西方的海洋文化特点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奴隶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古希腊、罗马社会,商品生产较发达,这在整个古代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有关。
商品经济的发达,造就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商业阶层,他们推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传统的建立,使历史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着较强的运转机制,使国家机体充满活力。商品经济发达,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于形成。
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这又促使人们开阔视野,向外探求,把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获取自由的主要途径。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繁荣,于是,西方人渴求知识,把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价值范畴,从而不固步自封。
5. 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
欧洲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奴隶主民主政治, 以及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 古希腊、罗马社会, 商品生产较发达, 这在整个古代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有关。
商品经济的发达, 造就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商业阶层, 他们推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 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传统的建立, 使历史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着较强的运转机制, 使国家机体充满活力。商品经济发达, 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样,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于形成。
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这又促使人们开阔视野, 向外探求, 把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获取自由的主要途径。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繁荣, 于是, 西方人渴求知识,把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价值范畴, 从而不固步自封。
他们有“爱知”的传统, 对知识从来是孜孜以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 使西方人产生了外向好动、冒险的性格。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 开拓精神和变异观念。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理, 说明了这一点。
这种变动和开拓观念, 使他们思想活跃, 锐意进取, 创立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的领域, 如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西方文化产生了民主传统和科学精神。他们提倡人权, 讲平等。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肯定, 发展为民主与法制的整体。
西方人在人生态度上锐意进取, 也易趋绝望, 好走极端等等。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极不相同。西方文化从纵的方面看源远流长,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横的方面看,它广阔多姿, 丰富灿烂, 有着瞬息万变的面貌。
下面只能就其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概括如下, 这就是它的个体激进性, 开放吸收性。西方文化个体激进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西方经济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很快, 尤其是资产阶级产生以后, 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济的急剧发展给文化带来的是急剧的冲击和突破。从文艺复兴起, 西方的文化观念不断地更新, 而且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在哲学上, 理念、理性、超理性、人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等, 相继迭起; 在文学上, 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随着文化观念的交替涌现, 新学派、高流派、思潮风起云涌, 构成了西方文化日新月异的奇观。在文化心理上, 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 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
从文艺复兴至今, 西方文化的个体性问题, 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传统上, 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 在文学上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人格价值的肯定上。在后来的西方文化特征上, 个体性不是抗衡自然力而出现的, 而是以“个性解放”为口号的。
提倡个性合理发展, 反对摧残人的禁欲主义。用恢复个人的天性, 求知欲和理性来反对宗教的蒙昧主义等。文艺复兴不仅是西方, 而且是人类的一场巨大革命。它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是人类解放的一道曙光, 标志着人已具有了不依赖自然而依赖于自身的巨大历史转变。
对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标志着人已完全超出了由群居来对付自然环境与天敌的落后状态, 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林。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个体性的体现, 标志着西方文明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其次, 西方民族的特殊性格, 也是形成西方文化个体激进性的重要因素。
西方人有尚武精神, 崇拜力量之美。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起源于古希腊, 希腊人自古就具有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到罗马帝国时期, 转变为风行各地的奴隶角斗。罗马的角斗精神到中世纪转变为“骑士精神”。所谓“骑士精神”, 就是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
启蒙运动以后, 在德国出现的“狂飚突进”运动, 所显示出的个体激进性, 使欧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尖锐思想、巴黎公社起义的枪声, 都反映了西方人有着奋激和猛进的文化心理。他们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摧毁, 还是大张旗鼓的建设,都有着足够的勇气和魄力。
西方人的民族性格, 除具有尚武精神之外, 还具有感情奔放、激进、大胆坦露为特征的性格, 他们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是十分执著的。罗曼·罗兰的“不自由勿宁死”的格言很有概括性和典型性, 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刚直性格, 它与中国以忍耐而求大全的大谋略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人打仗, 常以勇相见, 以力服人; 而中国则是“先礼后兵”,“功心为上, 破国次之”, 东西方用兵之道也是大相径庭。在艺术上, 西方人率直写实, 重墨挥洒, 推崇雕刻、油画等直观感强烈的艺术, 推崇直接表现力量美和赤裸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传统上多以直抒胸怀和感情的坦露为主流。
这与中国的淡远、含蓄、味之无穷的艺术美学标准也相去甚远。从古希腊、罗马时起,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 歌颂英雄, 尤其是歌颂爱情的作品, 都显示出某种狂热的精神。不管是赤裸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还是放荡不羁对爱情的追求, 都有着一种狂热劲。这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同时, 西方人还偏爱具有激荡气氛的悲剧和强烈冲突色彩的喜剧情节。古希腊悲剧成就, 拉辛和高仍依古典主义悲剧, 以及莫里哀的喜剧等, 就是西方民族性格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开放吸收性。这个特点突出表现为宽容、更新和增宏自己等几个方面。
扩展资料:
西方人有一句格言: “假如你能从最坏的东西中学到最好的东西, 那世界将更美好。”这是西方人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开放吸收性这一特征也是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等条件分不开的。
希腊半岛海岸线较长, 岛屿较多, 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欧洲诸国的特殊历史, 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开放吸收精神。欧洲诸国,在远古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国界的变迁, 民族的频繁迁徙, 使它们对异族文化的接受和吸收成为家常便饭。
欧洲诸国国土也较窄小,不像中国幅员辽阔, 自给自足, 闭关锁国。所以它们之间的往来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它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另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就充满着频繁的商品交换, 充满着资本的输出和原料的输入。
这种商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和科学的发展, 又为人类的交往创造了优越条件。西方文化的这种开放吸收精神, 有两根强大的支柱: 一是自由的精神, 一是理智的态度。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他把自由看得与生命同等价值, 甚至更甚于生命。
这种自由观, 反映在文化心理上是自由地、理智地择善而从。因此, 西方人无论是对本民族、本地区的, 还是外来的学说、理论、思想、传统、习俗等等, 都是比较自然地、和谐地进行合理吸收, 即使是信仰也是如此。
基督教本来是来自东方的一种宗教,几经改革之后, 很快在西方的精神土地上扎下了根。宗教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灵魂尚且如此, 对其他理论和学说的吸收就可想而知了。西方的学者、哲人和文士们对东方文化的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都采取了大胆吸收的态度。
启蒙运动时, 曾形成了向东方文化学习的高潮。印度佛学、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等, 在很大程度上同西方文化合流, 产生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 我们在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时, 如果不了解印度佛学、中国的道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就很难理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头绪。
如果不了解印度佛学和中国的禅宗理论, 以及古典诗词理论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就很难理解西方文学艺术的巨大飞跃。西方文化的吸收性, 还表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互相吸收上。文学从神话开始就跑到了科学的前面, 但科学的发现又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雄厚基础和跳板。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 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 没有瓦特的蒸汽机, 没有牛顿的力学定律, 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那今日的西方文学、哲学等等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来的新气象, 不研究文学和哲学问题如何促进了科学家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又如何研究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呢?
根本的原因是西方的学者、思想家和作家, 思想比较解放, 他们在吸收营养时, 把自己的根须尽量地延伸到一切可以吸收到有益营养的地方去。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活泼、开放的学说体系, 借鉴西方的长处, 发展我们的文化。
6. 西方海洋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所凸显的民族性格差别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附:
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 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
2、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
西方人:
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
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面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
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
东方人:
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
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接受(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助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集体或代表集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3、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
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
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
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
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取代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同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对这种制度的不同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因此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
贸易的平等依赖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接受。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7. 西方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在文化形成的进程中,由各自所处地理、社会和人文要素的不同而导致差异化的。
华夏文化的形成,是在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且大一统的中华大地上进行的,由此产生了较弱的空间意识,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这种内向型思维模式也就导致了中国人稳健娴静的文化内核的诞生。
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和中国截然不同。他们大多数处于开放型的海洋地理环境。加上多数西方国家受制于国家狭小的地理空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以后以武力征服为手段获取生存空间拓展埋下了伏因。
其次,中国文化诞生之初的人类早期的社会形态是氏族社会。当时的中国古代人类一直处于与天与地斗争的生存状态。在此过程中,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无一例外的彰显以人为本、人定胜天的文化特征。而西方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则显示出同样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他们选择了听从上帝的安排躲进方舟。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积淀了各自文明,饱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演绎出多彩的文化世界。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与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由于人是宇宙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求人一定要适应宇宙的发展变化,以实现“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在洪水面前,大禹采取因势利导,逢堵而疏,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凝聚人道逐渐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也造就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而在西方,采取一种和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方法,试图给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去硬性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由此诞生了西方文明。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是遵循各自的规律和受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但不管怎样,他们共同为人类的发展进步,都做出了各自贡献,为此,理应受到我们的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