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度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得了哪些成就呢
还可以的吧,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不考数学,比较简单。985平台也比较大,有很多机会机遇,看自己如何把握了。如果你想考985想考热门专业,自己就要掂量一下自己了,量力而行吧,农业管理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捷径
博士和在读博士的比例达到8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8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啊
中国对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是像指南针这样的决定性的贡献。
中国人在战国时期即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星观测,并把海上航行定位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定向进行航海活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磁极定向原理。
到秦汉时,中国航海者的导航技术已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开始自觉利用季风航海,并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应用于航海活动。
汉时,中国人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
西汉时中国人对潮汐的认识,已不仅局限于水面的涨落,找出了潮汐与月球运动的规律。
唐代,中国航海家已能熟练利用信风航行。唐代领航员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汉奸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
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联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为针路。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非常正确的认识与掌握。
到了明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终于大成,过去指南针的运用,主要是单针与缝针之法。但明人《顺风相送》中已经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
3.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在深海勘查方面获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
第一,深海生物资源探测与保藏取得显著成效,彻底改变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基因资源研发领域的状况。获得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了近1万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目前库藏海洋微生物2.2万株,涵盖3400多个种,国际领先;构建了第一个深海微生物宏基因组大片段基因库,完成了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代谢物库与信息库,库藏馏份达1.5万份。
第二,系统开展资源应用潜力评估,获得一批深海知识产权,在医药、环保、工业、农业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完成了4000多株微生物资源在海洋药物、生物农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工业酶应用等方面的潜力评估,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0多项;建立有海洋微生物中试平台;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完成应用示范,部分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第三,深海生物基础研究硕果累累。发表SCI论文500多篇;完成100多个海洋微生物新物种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发现与分类的重要力量;在深海微生物功能与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第四,大洋生物勘探技术显著提高,形成了“三龙”深海探测,微生物海底长期原位培养等系列创新性深海装备。目前,我国海洋调查船队已增加至近40艘,逐步形成了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特别是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精确获取生物样品的可能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形成了完善的深海生物实验室研究平台,为我国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推进与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大洋生物资源探测方面的合作交流,我国科研人员在某些领域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由大洋协会支持发起的国际深海微生物研讨会,目前已在中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举行了6届。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已加入世界微生物联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微生物资源管理方面的贡献。
4. 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的哪些成就吗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有利因素
一、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岛屿岸线长1.4万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享有完全主权的内水和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享有部分主权权益的海域面积260万平方公里,包括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中国还有数百个优良海港,特别是辽阔的大陆架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天然资源。这些都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宝贵财富。
二、曾创造灿烂的海洋文化
考察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并非一直封闭,也曾有过对海洋的憧憬,并创造出辉煌的海洋业绩。
除了人们熟知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还有一条更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形成于秦汉,历经三国和隋朝,繁荣于唐宋时期。它起于泉州,经东南亚至印度洋,再由阿拉伯海分别至地中海、北非、南非地区。
特别在明代,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80多年,最远曾到达非洲东部、波斯湾和红海地区。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堪称世界一流。
事实证明,中国人曾创造过灿烂的海洋文化,只是没有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以后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中国一步步走向了闭关自守。而在中国放弃海洋之时,西方正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要建设海洋强国,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得以持续。2003年至2011年,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仍达到了10.7%的平均增速。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这些数字表明了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走向海洋的物质条件。
四、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在建国后的很长时期中,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未决的边界争端等多种因素,中国曾交替或同时面临着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即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的安全威胁,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面临的海洋威胁开始缓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此时也是中国真正走向国际社会的开始。冷战结束以后,来自中国北方的陆地威胁终于得以解除,其后中国相继与多国建交和复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阶段。
从目前看,虽然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中国面临的来自海洋的安全压力在上升,但总体上中国所处的国际和平环境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周边局势仍处于可控范围,这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5.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未发现,待开发的油田资源还有很多。
如2020年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富满地区,就发现一个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
2021年6月20日中石油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获得重大勘探成果,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庆城油田,是我国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等等。
6. 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哪些成就吗?
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工程,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运行,4月28日,正式开启外星文明探索,期间不断地发现新的脉冲星,截至2020年11月,共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并且将会在2021年,对其他国家开放,然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对宇宙更多的区域展开探测,星辰大海才是我们远航的目的地。
二:天问一号的升空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此次航行,可以说是身兼重任,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天问一号的发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颗红色星球,探测火星的大气成分,温度变化,是否存在液态水等相关知识,为火星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第二家园提供理论基础。
三:嫦娥五号探月
嫦娥五号探测器,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天的飞行,以及月球环绕,于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在月球表面着陆,在采集月壤完成后,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从月球表面起飞,在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成功后,于2021年12月27日1时26分,成功返回月球。使我国继美国以及苏联后,第三个取得月球土壤的国家,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拥有巨大的科研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土壤成分,了解是否有水以及氧原子存在的证据,嫦娥五号登陆以及返回的技术经验,为我国下一步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的开通,打破了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垄断,使我国在军事,通信等诸多关键 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并且北斗系统的高精度,信号强等优点,已经吸引很多国家前来合作
7.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得到哪些成就
2022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64次,超越2021年的55次,再创新高。其中,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7次(海上发射3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2次(文昌发射场发射6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5次。
全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宇航发射53次,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4次,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2次,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与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各1次,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运载火箭为首次发射。
这一年的航天发射任务中,长征八号火箭一次发射22颗卫星打破此前长六发射20颗的纪录;在8月测试发射了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一年进行了6次飞行任务,分别发射了2艘天舟货运飞船、2艘神舟载人飞船以及2个空间站舱段,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的建造,并实现连续有人值守的常态运行。
8.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探测之旅。
二2018年11月19日,北斗三号系统布署完成,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三.2018年2月2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电磁试验卫星张衡一号。
四、2018年10月29日,首颗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
五、截止201812月31日,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跃居世界首位。
一.2019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二.2019年11月3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致着陆。
三.2019年12月27日,长征5号遥3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把8吨重的实践20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
'
9. 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领域或取得了哪些成就
1、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2021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嫦娥四号将对月球背面环境进行研究,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进行研究,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
2、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
理论上,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一种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该势力范围称作黑洞的半径或称作事件视界。
2021年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的第一项重大成果:人类有史以来获得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3、我国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2021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
此次试验采用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又名CZ-11WEY号),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倾角卫星发射需求。
专家介绍,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具有灵活性强、任务适应性好、发射经济性优等特点,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满足各种轨道有效载荷发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更好的航天商业发射服务。
4、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
当前,全球5G正在进入商用部署的关键期。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我国5G产业已建立竞争优势。
2021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
5、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获新突破
2021年6月17日,新华社发布采访屠呦呦团队稿件《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报道中表示,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着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6、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类脑芯片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孙琪宋美黎)历经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芯片,而且成功在无人驾驶自行车上进行了实验。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的相关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芯片架构》,8月1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类脑计算芯片”是借鉴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发展的新型计算芯片。“就像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一个神经元能连接上千个神经元,能够实时传递脉冲信号,保持丰富的编码机制。”施路平说,“这些是我们研发‘天机芯’的重要参照。”
这项开创性研究得到了外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忆阻器主要发明人、曾在惠普工作的权威专家理查德·斯坦利·威廉姆斯评价说:“将这些功能结合在同一块芯片的方法令人赞叹。”
7、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在深圳始发
2021年8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春风号”在深圳春风隧道始发,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其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春风号”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为15.80米,重4800吨,长135米,装机总功率超过1.15万千瓦,掘进总推力高达2.46万吨。
8、袁隆平等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2021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授予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满族)、顾方舟、程开甲“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9、哈勃望远镜拍到星际彗星首张清晰图像
2021年10月16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管理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为首颗被“验明正身”的星际彗星“2I/鲍里索夫”拍摄了照片,这是迄今望远镜为这颗神秘星际天体拍摄的最清晰照片。这颗彗星被命名为“鲍里索夫”是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克里米亚业余天文学家根纳季·鲍里索夫。
10、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2021年11月1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河北省怀来县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
10. 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得到了哪些成就吗
1、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2017年6月,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入太空,它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爆发活动天体。
面向未来,中国人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永不止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5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X射线属性特征、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能量与空间分布等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入,在空间科学探索中中国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在运载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2吨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