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和肥水海洋生物(和肥水海洋生物有关系吗)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09 19:20   点击:25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和肥水海洋生物有关系吗

一般海底水泡是从鱼鳃里产生的,逐渐上升到水面的有一定粘性的小圆泡,就是“鱼星”,但是也有一些水泡不是从鱼鳃里产生的,而是水体中自然形成的沼气气泡。

沼气泡的主要特点是在水面而停留的时间很短,并且在水中传递到水面很快会破裂,而且水泡会固定在水面,水泡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凡是有沼气泡的水体颜色色多是墨绿色,肥水水质居多,而不是浅黄色、浅灰色的水色

2. 肥水能不能杀死海洋中所有微生物

  一、物理调水技术

  物理调水技术是最传统的调水技术,主要有加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手段,技术虽然传统,但设施却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加换水。加换水是最简单的调水措施,但加换水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有的养殖区域水源不便,无水可加;二是加换水会流出许多饵料生物,使水质清淡,不利于滤食鱼生长,水质太清淡也降低光合作用增氧量;三是加换水易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因此,精养过程中,如果不是必须(污染超过自净力),一般不以加换水作为调水措施。

  2.机械增氧。溶氧指标是鱼虾精养中最重要的因子,溶氧的来源除藻类增氧外,机械增氧是鱼虾养殖主要的氧源保障,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增氧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机械增氧作用概括有四个方面:(1)增加水体溶氧;

(2)减少水体分层,促进溶氧的均匀分布;

(3)促进底质的氧化反应,消除或降低“氧债”及有害化合物的生成;

(4)加速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化学调水技术

  化学调水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某些特点,针对具体水质特性及改良要求,对养殖水体的有害物进行沉降、氧化、分解、离子交换等作用,使水质得以净化。化学调水剂有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絮凝剂(沉降剂),如明矾等;离子交换剂,如生石灰、硫代硫酸钠;pH值调节剂,如醋酸、生石灰、碳酸氢钠;杀藻剂,如硫酸铜等;定向培藻剂等。化学调水剂的特点是见效快,使用方便,不足之处是时效短,成本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生物调水技术

  生物调水技术包括藻相调节和菌相调节,其中,菌相调节是当今水产养殖用得最多的技术手段。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微生物制剂,都是用于调节菌相的产品,常用菌种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此外,蛭弧菌、粪链球菌也被应用于水产养殖。菌相调节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藻相调节技术研究得不够深入。

  1.藻相调节。藻类是最重要的水质净化器,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器,尤其是浮游藻类。但是,藻类因为品种的不同,其净化水质的效率也不一样。藻相调节目的就是培植优良的藻类,以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肥、活、嫩、爽”是评价藻相好坏的眼观标准,“肥”,就是单位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及浮游动物)数量和质量多;“活”,就是藻类晴天时早晨水的透明度大,中午及下午透明度小(这是因为单胞藻类趋光而垂直迁徙形成的),说明以单胞藻类为主;“嫩”,就是藻细胞大都处于繁殖。期,有活力;“爽”,指水面洁净,水色爽目。四字中,“肥”、“活”最重要,水质能达到既肥且活,说明藻类以单胞藻类为主,且生物量丰富。

  2.菌相调节。菌类是水体环境物质循环的还原者,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菌类逐级分解,最终还原为无机物,成为藻类等初级生产者的营养,重新进入循环轨道。菌类中,有的是行腐生,对活体水生生物无害,有一少部分行寄生,成为致病菌。菌相调节的目的就是培育水体中无害或有益的菌类,使其成为优势种,减少水体致病或有害菌的数量。目前,菌相调节的手段主要为人工分离并培养有益菌施入养殖水体,以此增加水体益菌数量,抑制害菌生长,其次是改良水体环境,促进土著益菌的生长。

  人工培育应用的益菌种类有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蛭弧菌、粪链球菌等。上述益菌种类繁多,有单独使用,也有几种菌复合后使用,但菌种之间拮抗的多,共生的少,所有市面上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一般为4-6种功能菌组成,难有十几种或几十种功能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酵素菌是世界上极少数能达到二十种以上功能菌复合的微生态制剂之一。

  四、酵素菌调水技术

  酵素菌是由细菌、丝状真菌、酵母菌、放线菌四类二十多种有益菌组成,各菌种之间共生互利,可在水体形成完整的分解链,分解各种大分子化合物到小分子有机酸、单糖等有机物及氨氮、硫化氢等无机物,加速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快速净化水质。

  1.酵素菌产品的功效

  (1)净化水质。分解有机大分子转化为无机小分子,最终产物再进入循环链被

  藻类吸收利用,成为藻细胞成分被鱼类等水生动物利用,消除或减少水体溶解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

(2)营养作用。一是酵素菌的菌体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且活菌体可利用水体有机和无机物为营养大量繁殖,使菌体蛋白量大增;二是生产酵素菌产品的发酵基质经过酵素菌的改造,形成大量的氨基酸、脂肪酸、小肽、多种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抑制有害菌孳生。酵素菌在水体大量繁殖,通过占位、竞夺营养、产生抑菌物质等方式,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由于酵素菌种类繁多,所产生的生物酶也具有多样性,其抑菌范围更广。

(4)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水产品质量。酵素菌中的酵母菌细胞壁为甘露寡糖和葡聚糖,是一类免疫多糖,可增强机体吞噬细胞活性;酵素菌中的一些芽孢杆菌可定植于机体肠道,帮助机体消化和清除体内有害残留,提高其品质。

  2.酵素菌产品的应用

  酵素菌调水产品主要具有培藻改水功效和净水营养功效两类。

(1)肥水(培藻)改水型:将酵素菌及其发酵物料与含氮磷等的无机盐类螯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既可大幅提高营养盐类的利用率,又可定向培植优质藻类。

(2)净水营养型:将酵素菌及其发酵物料与藻类所需的微量元素螯合,增加了每克产品活体酵素菌的含量,从两方面净化水质,一是酵素菌的分解、吸收、转化,最终使有害物被重新利用,故该型产品适宜于清瘦需要增加肥度的水体;二是通过施入微量元素,促进水体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平衡吸收,降低水质富营养化,

3. 海水肥水

1、水体太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换水来降低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但是这个方法只能暂时性的解决水体过肥的问题,过不了几天水体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2、通过局部的使用杀藻剂来杀灭一部分藻类。通过杀除一部分藻类来降低水体中藻类的含量,从而提高透明度。不过杀藻后需要注意是否需要换水。

3、使用EM菌泼洒水面,促进池塘中有机质的快速分解。这个方法适合于使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肥水的池塘。

4、水体比较肥的池塘,可以通过移栽一些水花生、水葫芦这样的挺水植物。它们能够快速的吸收水体中大量的氮和磷,从而降低水体的肥度。

4. 和肥水海洋生物有关系吗知乎

1.

盆土选择 养殖海洋之心的土壤要确保营养充足、疏松透气,一般选用园土、嵇康灰、垃圾土、河沙等混合制成。花盆则应采用透气排水性较强的瓦盆栽植。

2.

肥水管理 足够的肥料供给,能够让海洋之心的个头大颜色艳香气浓。浇水在生长期每隔2~3天一次,避免因浇水过多形成积水过湿情况,泡烂植根。

3.

光照温度 海洋之心喜光,养殖过程中每日必须保证有6小时以上阳光直射,冬季延长光照时长。发育适温在18~22℃之间,低于5℃则可能出现冻害。

5. 肥水鱼是什么鱼

一般来说很少直接用粪便喂养鱼的。渔业养殖户使用粪便主要是肥水,让水中富含养分,才可以大量孳生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有很多种鱼是靠吃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长大的。民谚:肥水养好鱼。

滤食性鱼类 :滤食性鱼类最常见种类有四大家鱼中的鲢鱼(白鲢、水鲢、跳鲢、鲢子),鳙鱼(花鲢、胖头鱼)。

鲢鱼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滤食性鱼类,鳙鱼是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滤食性鱼类。

6. 肥水鱼有哪些品种

对一些杂食性的鲫鱼、鲤鱼等可行,通过粪肥肥水提高浮游生物含量可有助于鲢鳙鱼生长。基本上都可以用,但是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就不要用,比如虹鳟、鳜就不需要了。

使用最好是在清塘后肥水用,养殖期间,尽量控制,以免败坏水质

7. 水肥与肥水的区别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之战其实是出现在公元383年,这场战争是前秦讨伐东晋的一次战役,当时的前行已经统一了北方的各个政权,于是向南进攻向东晋发起了侵略战争而淝水之战就是这两个国家对峙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

当时前秦出兵,双方就是在淝水的这个位置交战的,当时的这个淝水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寿县,准确的位置是在东南方。当然这次战役是以东晋的胜利而告终,当时的东晋只是8万兵力,但是却战胜了前秦的军队80万,所以在历史上这次战役是很有名气的,是典型的以少胜多战役。

战争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朝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1-2]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等割据国家,统一中国的北方。

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

8. 和肥水海洋生物有关系吗图片

我就记得这么多啊 高三时候在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上看的

1.覆盖在水面 使水中的生物缺少氧气

2.挣抢水中的营养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和碱性较重(pH值8——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1升水中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2 甲藻

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有多甲藻和裸甲藻,它们喜生长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水体中,以温暖季节较多。甲藻对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如果水温、pH值的突变,都会大量死亡。这两类甲藻在繁殖过程中和死亡后,可产生多种毒素,引起鱼类的神经麻木、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最后导致鱼类死亡。

3 丝状绿藻

丝状绿藻俗称“青泥苔”。春季随水温上升,在池塘浅水处开始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矗立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形成一团团的乱丝,浮进水面,幼鱼游入其中,往往被乱丝缠住游不出来而造成死亡。同时,池塘中有大量丝状绿藻,也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4 水网藻

一般生长在浅水池塘里,尤其是在含有机质丰富的肥水中,繁殖很快。池塘中水网藻多量,像张在水中的许多罗网、幼鱼误入“罗网”后往往游不出来而死亡。同时,水网藻大量繁殖时也消耗池塘水中的大量养料,影响鱼类生长。

5 三毛藻

为广盐性藻类,在含盐600——700毫克/升的水中仍能生长、生长适温10——30℃,适宜pH值6.5——9。三毛藻怕阳光,多生存于水的中下层,水中有大量三毛藻时水呈棕褐色。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低温季节。三毛藻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时,可引起鱼类中毒而发生死鱼现象。鱼中毒后,首先向池塘背风浅水处集中,但驱之即散,随着中毒的加重,几乎所有的鱼都集中排列在池塘岸边、头向岸静止不动,有时还窜到岸上,当人走过驱之可暂时散开,人走后又立即集中。停留在岸边的鱼开始失去平衡,侧卧,呼吸困难,最后呈昏迷状态而死。

9. 肥水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上十分畅销,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以其具有的疾病虫害少、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等养殖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养殖品种。加之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今年,我们对泥鳅的养殖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探索,现将泥鳅养殖环节的苗种培育技术与养殖从业者作个交流和探讨。

一 苗种池的选择

1、养殖池的要求: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农药等污染。进排水方便,要求进排水系统分开。底呈中性或弱酸性。养殖场周围环境安静,供电设施正常。

2、养殖池的建设:

苗种池面积50—100平米,不宜过大;池深度以80—100cm为宜;池壁夯实,确保不渗漏。有条件的可用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池壁保水防逃;池底保持20cm左右的淤泥。进排水口用塑料网拦住(也可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敌害生物随水进入养殖池以及苗种在换水时随水流逃逸。排水口采用活动接口装置,可以随意调节控制水的深度。整个养殖场四周用石棉瓦片或铁丝网围网作围墙,防蛇鼠等大型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消毒:

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清整池子,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排干池水,晒池5天,池底呈白色。鳅苗下池前7天,进水10cm,用生石灰100-150kg/667平米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以彻底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野杂鱼等。此环节很关键,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

2、水质培养:

鳅苗下池前4-5天,向苗种池注水30cm,进水口要用120网目的筛绢布过滤。同时施放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如加牛粪40kg/100平米),培肥水质,以便能为鳅苗及时提供天然饵料,提高鳅苗的下塘成活率。此环节必须做到位,这是提高鳅苗成活率的技术关键,否则会影响到鳅苗下池后开口吃食,降低成活率。下塘时,要求轮虫生物量应达到5000—10000个/L,生物量20mg/L以上。在生产实际中,可以用肉眼观察计算轮虫的数量来进行判别,即用玻璃烧杯取池水对阳光粗略计算每毫升水中小白点的数量,要求达到五个小白点以上即可,若过早过迟都会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试水和拉网:

在鳅苗下塘前1天,要进行试水,以检查池水中清塘药物的毒性是否消失。方法是用容器取池中的水适量,将待试的正常鱼苗放入其中,观察8小时看其活动是否正常。有条件的还可以拉网以清除池中可能存在的少量蛙卵,小杂鱼及其他敌害生物。

4、培育池中预先支好一个2—3平米的鱼苗暂养箱。

三、放养:

放养时间一般在五月份上中旬。投放密度为1500—2000尾/平米,条件好的可以稍加大密度。将运输来的鳅苗在上风处缓慢放入网箱内,注意不要把水搅浑。放养时袋内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要小于2°C,为避免应激性,可将尼龙袋置于池内水面20分钟,使袋内外水温一致后再将苗放入暂养池,暂养半天后再入池。待鳅苗活动正常后,喂一些熟蛋黄水(鸡鸭蛋煮熟1h,越老越好。将蛋黄粉粹,用双层纱布包裹于清水盆摆动过滤后的蛋黄水,淋洒于网箱中,1个蛋黄可供10万尾苗食用)。尽量放养同规格的鳅苗在同一个池中,以免相互残食。

四、饲养管理(分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

前期培育:鳅苗孵化出2—3天后,就进入鳅苗培育阶段。因鳅苗孵化出后2-3天卵黄被吸收,此时是鳅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关键,必须开口摄食。培育池的水为黄绿色,以有机肥作基肥,追肥为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并结合泼洒豆浆,培育浮游生物,提供适口饵料。原则是少量多次,水深控制30—40cm,透明度20cm左右。每10万尾鳅苗用0.5kg黄豆磨成20kg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一次,实际中可以加少量的蛋黄,牛奶,促进快速发育(制浆时将黄豆泡致两瓣间隙胀满,轻捏散瓣为度。一般水温24-30°C浸泡6-7小时即可,此时黄豆出浆多,豆浆质量好,水中悬浮时间长,利用率高。磨浆时水和黄豆一起加,一次成浆,不再兑水,否则易沉淀。1kg黄豆可制成18-20kg的豆浆。磨好后,要立即投喂。沿池边四周均匀泼洒,泼得细如雾,匀如雨。投喂原则:前期次数平均数,中期稍高于平均数,后期略低于平均数)。此阶段约15—20天,鳅苗前两个月主要摄食轮虫和枝角类,随时间逐渐加大投喂量(下池后,可以由每日每亩黄豆3kg增至5kg),为延长豆浆颗粒在水中的滞留时间,豆浆要磨细洒均。我们2012 年6月14日从华容县田家湖渔场购进鳅苗水花30万,分别投放到两个池中。经过21天的饲养,到7月5日,通过拉网检查发现鳅苗基本都达到了2cm.

后期培育:当规格达到2cm后,进行筛选分池。密度为100-150尾/m2,加深水位至50cm,可投喂人工配制的饲料如糠饼,菜饼,麦麸及菜叶等,并添加适量微量元素。定时上下午各一次,定点投喂。日投喂量为鳅的体重5%—10%,以2—4小时吃完为度,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25—27°C摄食特别旺盛。当气温超过30°C或低于12°C,应少投或停喂。每天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有无浮头现象,有无病害发生等,每3天换水一次,气温30°C上应加盖遮阳网(防止夏眠),通过25—30天的培育,当全长达5—8cm时就可转为成鳅养殖阶段。

10. 肥水有鱼吗

有一种养鱼方法叫做肥水养鱼。简单讲就是增加鱼池中水的养分,促进微生物繁殖,为鱼提供更多的饵料。据我所知,肥水养鱼一般都会投放饲料,很多还投放鸡粪、鸭粪作为饵料并能提高水体养分,甚至还有投放化肥的。据说鸡粪鸭粪化肥之类整吨整吨往鱼塘倾倒。肥水养鱼养出的鱼又肥又大,甚至还有很多鱼油,口感很糟糕。这样的鱼不吃最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