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最早的海洋科学著作
《海国图志》是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创作背景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这样,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就拿介绍美国民主政治来说吧,《海国图志》中,征引《地球图说》《地球备考》《外国史略》,《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魏源没有像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那样,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此时魏源的“师夷”思想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魏源不仅是爱国志士,而且是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他在战略防御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海国图志·筹海篇三》)的战略思想,以至“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海国图志·筹海篇一》)等战术原则。魏源这种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但适用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也适用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其他国家。当时有个叫鹫津毅堂的日本人,为了寻求“防英夷之术”,读了魏源的著作后,感慨地说:“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圣武记采要序》)
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魏源虽然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但在他的意识里,世界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可见,作为新思想倡导者的魏源,虽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内容简介
《海国图志》是1841年起,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立志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847年刻本扩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全书达到100卷。该书叙述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2. 最早的海洋文明
世界最早两大文明:
1、大河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
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古代大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这些亚非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也就是说海洋文明是指在人类历上诸多方面领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
3. 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动物是什么
当然不是,这要从地球的形成说起。
大约在45亿年前,一些气体、尘埃、冰粒等物质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地球的雏形,这个雏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与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这个“小地球”不停地旋转,吸收聚集着周围的其他物质,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大小。但是当时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样。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以致于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原始地壳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遍地的岩浆-岩浆逐渐冷却-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伴随着岩浆喷出的,是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由于质量比较轻,这些气体逐渐上升,因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层,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层中的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发生各种化学和物理反应,使得大气层开始降雨。这些雨水在地壳的低洼处流淌,最后顺着地势汇聚到一起,大约在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质量轻的气体上升-原始大气层-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岩浆喷出
质量重的岩浆、尘埃下沉-原始地壳-积水-原始海洋
所以原始地球不仅有海洋,也有陆地。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4. 最早的海洋诞生于什么时候
最开始的鱼类是无颌类,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上下颌的鱼类。它们无法通过嘴巴的开合来捕猎,把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其中一类身上还覆盖着坚硬的骨片“盔甲”,生活在海底。
它们最早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早寒武纪,是最早分化出来的鱼类。无颌类在当时海洋中的主要代表是甲胄鱼类。后来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第一只长出颌骨的鱼,有颌鱼类能够主动、有效地捕食。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下,越来越多的有颌鱼类开始出现,无颌鱼类在捕猎竞技中落入下风。
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的鱼进化出了超强的颌骨,拥有可以将鲨鱼一分为二的咬合力,有的鱼却开始探索新的天地。
有颌鱼类的出现,使海洋中的生存竞争愈发激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从那时便已形成。
5. 地球上最早的海洋生物
寒武纪时期寒武纪时期,成千上万种新生物在海底诞生。最早出现的是形状像香槟酒杯一样的动物和生活在管状和角状结构里的动物。随后,长有硬壳的草食动物和最早的捕食动物出现。这一时期的许多动物看上去很奇怪,因为它们没有现生的近亲。但另外的一些生物则是蠕虫、有壳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祖先。海洋中含氧量的增加可能是这一时期新的生命形式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海洋中含氧量的增加可能是这一时期新的生命形式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扩展资料:生命进化阶段:
1、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太古宙化石证据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一样古老,也就是说,在太古宙早期(35-38亿年前),已经出现了细胞形式的生命。如果生命前的化学进化发生在地球表面,那么它只会发生在38亿到40亿年前。原因:地质学家,地壳,大约40亿年前开始形成。
2、生物学进化阶段地球上最早的细胞生命的诞生,即与外界分离的生物膜和由内膜分离的个体生命的初始形态,具有形态特征,标志着生命前期和生命后期的化学演化完成。生物进化始于最早的细胞生命的出现,持续了38亿年,包括太古代(38亿至25亿年前)、元古代(25亿至60亿年前)和显生宙(6亿年前)。
3、文化进化与生物学进化并行和相互制约阶段在显生宙晚期的几千年中,地球上的人类进入了文明阶段。从那时起,生物圈的进化就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人类文化与生物进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生命史最后阶段的特征。
6. 地球上最早的海洋
这要先说海的形成.一般指约在46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形成的地球.初形成的地壳较薄,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爆发频繁,从火山喷出的气体,构成地球的还原性大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的水都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之中.地表不断散热,水蒸汽被冷却又凝结成水.以后地球内部温度逐渐降低,地面温度终于降到沸点以下,于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就形成了江河、湖泊和海洋.科学家称那时的海洋为原始海洋.原始海洋盐分较低,而有机物质却异常丰富.当时由于大气中无游离氧,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为合成有机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也都有助于有机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释放,在那里它作用于还原性大气,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很容易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之中,使原始海洋富含有机物质,成了“生命的摇篮”.高起来的地区变成陆地.原始地球 原始海洋 原始地球:大约在50亿年前的原始地球,天空烈日似火,电击雷轰;地面熔岩滚滚,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成了生命起源的"催生婆".巨大的热能,促使原始地球各种物质激烈地运动和变化,孕育着生机.原始海洋:原始地球由于不断散热,灼热的表面逐渐冷却下来,原来从大地上跑到天空中去的水,凝结成雨点,又降落到地面,持续了许多亿年,形成了原始海洋.在降雨过程中,氢、二氧化碳、氨和烷等,有一部分带入原始海洋;雨水冲涮大地时,又有许多矿物质和有机物陆续随水汇集海洋.广漠的原始海洋,诸物际会,气象万千,大量的有机物源源不断产生出来,海洋就成了生命的摇篮.最早出现的地壳,应该与现代海洋底部的岩石相似,是硅镁质的.人 们这样推断,理由是月球的月壳就是如此.地壳一出现,似乎就不是完整的圆球 壳体,而是像碎裂的鸡蛋壳一样,分成了几个板块.由于当时的地壳很薄,因此 板块的边缘非常脆弱.科学家们猜测,形成陆地硅铝层的物质,就是从那里涌出 的.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的一方难以力敌,便俯冲下降,到达地幔附近时,板块在高温下熔化,熔融的产物轻者上浮,重者下沉.上浮到地表的物质主要是 硅铝质的,冷却后又变成地壳的一部分.当板块继续挤压时,比重轻的硅铝质地 壳不会被带到地下,于是便褶皱成为山脉的雏形.长期产生的硅铝质物质积累在 某个位置,就形成了最早高过海面的陆地.
7. 最早的海洋高等学府是哪一所
是私立青岛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学校实行董事会制,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兼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学校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8. 世界最早的海洋科学著作是
《山海经》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
人文地理:《山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等等,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