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抗冰防浪(防御海冰灾害的措施)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5-07 16:19   点击:20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防御海冰灾害的措施

会结冰

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3月,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都会有结冰现象。大面积海冰冻结海面、封锁港口,阻碍海上交通,威胁海上生产作业,给沿岸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据海洋卫星公众号消息,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利用目前在轨运行的HY-1C/D,可以实现3天2次的、空间分辨率为50m的海冰冰情分析产品,进而应用到预报部门的海冰数值预报中,提高海冰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我们跟随海洋卫星一起“瞰”海冰

2. 防御海冰灾害的措施是什么

海冰,即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

海冰漂浮在海面上,阻碍船只航行,甚至会引发沉船事故;它们还会将宽广的海面冻结起来,困住船只,甚至将船只挤碎。此外,海冰还会损坏海洋建筑,影响海产养殖业,给沿海地区人们造成巨大影响。

海冰出现后,有时会影响海洋水文状况、大气环流以及海洋气候。此外,海冰还会给海上运输、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活动带来直接损失。

3. 海冰灾害的不利影响

1969年,渤海发生罕见的特大冰封,流冰边缘接近渤海海峡,造成了我国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冰灾害。

冰封期间,海冰摧毁了由15根2.2厘米厚锰钢板卷成直径0.85米、长41米,打入海底28米深的空心圆筒桩柱全钢结槽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塘沽、秦皇岛、葫芦岛、营口和龙口等海港受到海冰堵塞和封锁,海上所有舰船受阻被困,致使渤海海上交通运输处于瘫痪状态。

4. 预防海洋灾害

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不向大海丢垃圾,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国民海洋保护意识,

不损坏海洋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

5. 应对冰海啸的合理措施是

冰海啸,亦称冰壅,是指大量的冰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冰壅会摧毁沿岸建筑。

冰壅可能是由洋流、强风或者温度剧烈变化导致的,其高度可达12米(39英尺),虽然一些时候被称为“冰海啸”,但其成因更像是某些冰山。据目击者描述,这种现象伴随着巨大的类似火车或者雷声的轰鸣。

凌汛,俗称“冰排”。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水面结冰的河道,上游河冰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冻,易出现“凌汛”。主要受气温、水温、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可能导致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中国北方的河流,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黄河凌汛洪水在发生频次和规模上远较其他地区为高,往往造成较大灾害。凌汛期一般需采取破冰措施,防漫堤决口,酿成灾害。

6. 防御海冰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含盐量很高的海水,一般气温情况下不易结冰,因为海水的结冰点低于淡水。当冬季气温过低时,海水会排析出盐分而结冰。

北冰洋是四季冰封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太西洋北部的格陵兰海、挪威海、北海和加拿大沿海等海域,冬季都有海冰生成。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和鸭绿江等出海口附近,是冬季冰情严重的海域。冬季渤海常受西伯利亚强寒潮侵袭,气温下降到海水结冰点以下,造成大面积海洋灾害。

7. 防御海冰灾害的措施包括

含盐量很高的海水,一般气温情况下不易结冰,因为海水的结冰点低于淡水。当冬季气温过低时,海水会排析出盐分而结冰。

北冰洋是四季冰封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太西洋北部的格陵兰海、挪威海、北海和加拿大沿海等海域,冬季都有海冰生成。

 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和鸭绿江等出海口附近,是冬季冰情严重的海域。

1969年2~3月,渤海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冰封灾害,整个渤海被几十厘米至一两米、甚至9米厚的坚冰封堵了50天之久。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中,7艘被海水推移搁浅,19艘被海水夹住不能动,25艘由破冰船破冰后才得以逃脱,5艘万吨级货轮螺旋浆被海冰碰坏,1艘巨轮被海冰挤压破裂进水,引水船螺旋浆也被海冰碰坏、船体变形,航标灯全部被海冰挟走。

天津港务局观测平台被海冰推倒,海洋石油1号钻井平台支座拉筋被海冰割断而倒塌,2号钻井平台也被海冰推倒。不冻港的塘沽港、秦皇岛港也遭海冰灾害,损失惨重。 冬季渤海常受西伯利亚强寒潮侵袭,气温下降到海水结冰点以下,造成大面积海洋灾害。1936年、1947年、1957年、1969年、1977年和1980年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冰封灾害。

为减轻海冰灾害,我国海上安全指挥部每年冬季都部署渤海防冻破冰工作,海军破冰船舰随时待命出海破冰,空军飞机随时待命出航巡视观测海上冰情,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加强对海冰的监测预报。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我国海冰监测预报、预报和救援,都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8. 海冰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均衡”。斗转星移,各行其道;芸芸众生,各从其类;无不遵循均衡法则,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由此可见,自然界何为健康?就是如何满足均衡法则,越趋近均衡状态,就越接近健康。海洋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庞大的自然系统,海洋的健康自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海洋的均衡,既受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身作用,也受到太阳、月亮,甚至其他星球的影响,是地壳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综合反映。第四纪以来,又增加了人类对海洋的影响。所以说,海洋的均衡只能是一种理论概念,永远也不会达到真正的均衡态。因此,健康海洋也只能是一个理论目标。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大,海洋健康指数肯定会连年下降,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唤醒人们朝着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朝着健康海洋的目标不断努力。

健康海洋的内涵

海洋是地球的命脉,海洋在全球范围内调控生态、滋养生命、影响经济、孕育文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没有海洋健康,就没有人类的繁荣。今天海洋无偿赠予我们的,正是关乎明天人类存亡的无价之宝。

总体说来,近海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三点:

一是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例失衡日益严重,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二是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赤潮、绿潮、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赤潮生物种也由几种增加为几十种,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三是近海污染日益严重,使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首先受到危害的是海洋植物,继而是海洋动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己。

关于海水动力系统健康。海水是海洋的基础,没有海水就不称其为“海洋”。海水是地球上最广袤、最重要的资源体系,也是最重要的动力系统。自古无风三尺浪,一平方公里海面储存的波浪能就足足超过一个三峡大坝。可见海水动力系统的平衡是何等重要。而这种源于自然、人类难以控制,甚至难以预测的动力系统是否健康稳定,关键是靠自然界的均衡作用调节。由于海洋动力系统的不平衡,使海洋灾害频仍,令人谈虎色变。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海啸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都源于海水动力系统的不均衡。

关于海洋洋地质系统健康。海洋就是由海水和海盆构成的统一体,而与海盆相关的内容就是海洋地质系统。不管是“盆底”发生破裂还是“盆缘”发生变化,都会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海洋地质系统是健康海洋的基础,只有盆底完整、盆缘稳定,才能稳定整个海洋。

海洋如何服务人类健康

海洋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最大医药宝库。海洋的特殊环境孕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也形成了特殊的药物资源。向海洋要药,开发“蓝色药库”,保障国民健康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环节。随着陆地药源的匮乏,海洋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健康产业资源。人们越来越清楚,未来的药品与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发展海水养殖业,既能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又能弥补因过度捕捞而损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大力发展超大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集约化池塘养殖,提高名优特养殖产品比例。

如何维护海洋健康

世界上的海洋是连通的,海水是流动的,全人类拥有同一片海洋。海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和支撑。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海和谐,才能真正维护海洋的健康。也只有健康海洋,才能真正把可持续的资源和空间奉献给当今人类,才能真正促进人类健康。中国是海洋大国,健康海洋是健康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未来健康海洋的联结线,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线,更是沿海国家促进国民健康的联结线。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保障人类食品安全。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就是通过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海洋牧场、海底鱼礁、海底森林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海底荒漠化,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平衡。

从水产环境、健康苗种、病害防治、养殖模式、精深加工、安全监测等方面,进行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质量安全分析,完善现代水产品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建立规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海洋食品的健康安全。

开展生态资源修复,发展海洋牧场,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科学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遏制海洋生态荒漠化的发展势头,是打造健康海洋、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人海和谐,努力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目前海洋微塑料、海洋垃圾、海洋污染、海洋富营养化、海洋酸化,已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生物资源过度开发、海岸工程无序建设,导致海洋自然系统功能严重衰退,有些海区“荒漠化”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环境、生态和资源开发的全面调查,建立全方位、实时化、连续性、定量化的污染检测体系及重要海洋生态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以活性物质提取为突破口,加大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打造新型蓝色药库。

重点开发针对抗肿瘤和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抗衰老、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等重大疑难病症的海洋药物。密切跟踪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海洋药物的应用开发,强化海洋新药高通量筛选平台和技术集成,开发深海和极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采集、分离、鉴定技术,研制海洋化学合成和半合成药物和海洋多糖、多肽和核酸类的海洋药物。发展现代海洋中草药,开发滩涂湿地药用盐生植物资源。

发展海水农业,实现“耕海种洋”,拓展新的蓝色经济空间。

面对当前人增地减、灌溉用水匮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现实,应充分利用盐碱地、滩涂、滨海湿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间资源,以海水为媒介发展“海水农业”,真正实现“耕海种洋”“白地绿化”“蓝色粮仓”。

强化预警预测技术,发展防灾减灾产业,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海底地震、海岛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等生物灾害、地质灾害、海水灾害和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发展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自动化、高精度、时效性的海洋灾害和环境污染预警预报技术,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为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为抗击海洋灾害的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环境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为海洋产业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环境保障。

海洋防灾减灾重在预测,贵在预防。关键是把由政府被动地应急处置变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主动的、长期的、预先的产业性投资,实现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根本转变。要强化政策引导,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型防灾减灾产业,把海洋防灾减灾变成沿海国家的自觉行动,使蔚蓝的大海真正造福全人类。

9. 预防冰冻灾害

让冰块长时间不融化的办法有:

1、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如果外界温度跟冰的温度相同,那么冰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既不熔化也不冻结;如果外界温度高,那么想使熔化减慢,就减少温差,如果温差不变,就加强保温,减少传热。

2、减少空气的流通。冰箱以外,就数泡沫箱可以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因为它能够有效地减缓外界的温度的入侵。

3、降低接触面积。想办法使温度底,包括配料,配料时流动性不要太大,使配料跟冰的接触面尽量减小

4、把冰块放进热的不良导体内,如衣服,棉被内。冰块熔化需吸热,放入热的不良导体内,就阻碍了冰块吸热,从而可以达到长时间不熔化的效果。

10. 如何预防海冰

海上建桥难度大的原因是海洋具有强腐蚀性。除此之外,还有气候条件影响施工、修建成本比较高以及当地的其它社会因素影响。桥梁在海洋环境中,需要承受多种腐蚀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时候还要承受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的考验。跨海大桥与内陆桥有许多的不同点,跨海大桥通常具有大通道功能,同时具有工程规模浩大、建设条件复杂、建设工期紧迫、工程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同时要满足结构耐久性、景观性、日后管养、应急救援等多重需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