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极海洋永冻区(南极永冻层)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29 06:00   点击:25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南极永冻层

格陵兰岛不是北极。但大部分在北极圈以北(内)。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全岛面积约为216.61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全长3.5万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全岛2/3在北极圈以北,气候凛冽,仅西南沿海地区无永冻层。格陵兰岛超过4/5的土地为冰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超过1500米,最大厚度接近3500米,为仅次于南极洲的现代巨大大陆冰川,北半球最大的冰盖。

2. 南极冰层厚度多少

由于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因而,冰川学家在研究南极大陆冰盖的年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采用了钻取冰岩芯样品的方法来测定冰川的年龄和形成过程。 他们发现,从冰川的冰岩芯样品中,不仅能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相应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开辟了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新的道路。 记载表明,从南极大陆冰盖获取的冰岩芯样品,至今已超过2 000米,获得了15万年以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

3. 南极永冻层下的病毒

因为紫外线、氧气、高温是大部分微生物不喜欢的条件,所以极地冰川(寒冷,黑暗、缺氧)成为他们的“乐土”,许多微生物可以在极地存活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

南极的冰川融化以后,出现了红色的颜色,这些都是红藻,因为气候变暖,红藻开始繁殖了。

有研究发现从西藏冰样本中提取的微生物只有4种是目前已知的,而有28种是从未见过的,这表明冰川融化,即将出现的未知微生物比例有多高。

另外,有研究已经从几千年冰川中发现病毒可以重新激活,甚至可以感染宿主。

这些都表明冰川或者永冻层的融化,即将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微生物或病原体方面的危机。

4. 南极永冻土

冰冰虫(Ice Worm)是一种生活在极寒地区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冰川表面。冰冰虫的身体长度约为0.5到1.5厘米,通体呈白色,具有伸缩性,可以在冰面上快速地移动。

它们依赖于冰川表面的融化水滴进行呼吸和生存,因此只生存于寒冷的环境。

冰冰虫除了吸水分子以外,也会吃一些藻类和细菌,这些生物也是冰川表面上常见的物种。

它们的身体表面繁密地覆盖着纤维和细孔,能够帮助它们在冰面上迅速爬行,还能帮助它们保持体温,并在夜间避免被冻结。虽然冰冰虫看起来十分神秘,但是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仅作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在极地冰川上追逐这些小生物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已经成为极地考察之一。

5. 南极 永冻层古代生物

永久冻土的学名叫永冻层(permafrost),又叫多年冻土,本质上是土石层,但是持续多年冰封结冻。永久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减薄,在北极,永久冻土厚度达到千米以上,而到了北纬48度附近,永久冻土的厚度减少到1到2米,这也是永久冻土的南界。

永久冻土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会随着季节变化,在融化与冻结之间循环;而下层在现有的地球气候条件下,处于长期甚至永久冰封的状态。

在大多数情况下,永久冻土中的水含量甚至超过地表物料的潜在水饱和量。但在某些情况下,永久冻土当中也不一定含有水分,如有些地方的永冻层里主要岩石种类是无孔基岩。

6. 南极永冻层融化

永久冻土又叫做永冻层、永冻土层或多年冻土,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指当冻土层处于水的结冰点以下(即0℃)超过两年的状况。

永久冻土一般分布在地下30~40厘米处,通常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夏季融化,下层仍处于冰冻状态。

永久冻土地带的泥土不一定有水份,例如在无孔基岩(不透水的岩石)里就不可能有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水不单存在,而且更超过地表物料的潜在水饱和量。

一般的冻土层在气候回暖或受到强压时,冻土内的冰会溶解成为水;但永久冻土的所在之处,即使在天气回暖之时,气温仍然在结冰点以下,使冻土内的冰不能再次溶化成为水份,因而使冻土的组成不变。其持续冰冻时间可长达1000年以上。

永久冻土形成条件

气温要很低,如果年平均气温高于零度,虽然可以形成季节性冻土,却无法形成永久冻土。

持续时间较长。现在发现,在北极地区冻土层一般都有几百米的厚度,而大气的低温要传导到地表以下几百米的深度,经过几百、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永久冻土地带的水份长期结冻,一般植物难以生长。大多数永久冻土都位于高纬度的地区,

例如: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陆土,唯一的例外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冻土带,是因为高度而使土地变成永久冻土。

7. 南极永冻土中发现神秘病毒

三角龙是恐龙的一种,生活于白垩纪晚期,是一种草食性生物。三角龙化石最早发现于北美洲,它作为一种代表性恐龙,是白垩纪晚期最著名的代表性生物之一。

恐龙灭绝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是中生代晚期与新生代早期的交汇点。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没有一个定论,目前科学界存在有很多种猜测,争议很大。

恐龙灭绝原因目前提出的观点有:

小行星撞击说。该学说认为,在66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以高速撞击地球表面,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引发海啸,火山喷发和强烈地震。这次灾难抹杀了绝大部分的恐龙,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全部被消灭。而剩余的生命,在经过漫长的进化后,成为了哺乳动物,也就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

火山喷发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火山活动频繁,恐龙是因为火山喷发严重而导致灭绝的。

地震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进行着最后一次的造山运动,并引发巨大地震,恐龙因此灭绝。

植物中毒说。该学说认为,被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3亿年),出现时间与恐龙灭绝时间接近。而地球早期的被子植物中可能含有毒性,食草恐龙因为食用了有毒的植物而死亡,而食肉恐龙因为食用了毒死的恐龙也中毒死亡,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气候变迁说。该学说认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曾出现冰川时代,全球气温大范围降低。而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抵御寒冷的皮毛,结果被冻死。

病毒说。科学家曾在南极永久冻土层发现史前的神秘病毒,目前地球上尚未有物种对此有抵抗能力,因此这种史前病毒很可能就是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

物种入侵说。该学说认为,地球早期哺乳动物曾经和恐龙生活在一起,而哺乳动物在觅食过程中有可能猎食了恐龙蛋或恐龙幼崽,最终恐龙因为没有后代而导致灭绝。

外星人说。该学说认为,是外星人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该学说被普遍认为是无稽之谈,几乎没有人相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